这看似是个无聊的话题,其实,关于“称呼”的名词也事关重大。
我们邯郸东部平原农村里,一直以来,对父亲称呼“爹”,对母亲称呼“娘”。
从前村里也有谁家的儿子从外地娶了个媳妇,来到村里的家,也是随着她丈夫直接叫爹叫娘,女儿招的外地女婿也是随她叫爹叫娘。
最近这些年,随着农村打工群体远赴外地,农家子女上大学后在外地工作的人越来越多,通婚圈越来越大,因为各地农村之间文化差异较大,对父母的称呼有所不同。
关于对父母的称呼,新中国后的中国城市,对父母称呼几乎全部是称呼“爸爸”“妈妈”,因为农村里的80、90后们这两代上学多,在城市待的时间长,就觉得城市里对父母叫爸叫妈,比较时兴,觉得农村里叫爹特别土老帽,还难听。
农村很多80后,结婚后,自己有了孩子,就从小让孩子喊爸喊妈,而不是喊爹娘了。孩子喊80后父母爸和妈,80后喊他们的父母爹和娘。
大多数80后这代人的孩子,只要是还在农村生活的,小时候喊爸喊妈,随着年龄增长,孩子有了意识,不自觉地开始转变喊80后父母,爹和娘,大多数小孩子是这样。
这就是所谓的生长生活环境对一个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吧!如果80后父母跟孩子一起生活在城市里,从小学说话就开始叫爸叫妈,即使逢年过节带着孩子回来村里住几天,孩子不会改口。
看来生长生活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当然,这影响不是一天两天的。
我们邯郸农村人,尤其70后60后以上的老人们,对子女从外地招的对象,回到村里,喊爸妈觉得非常别扭。内心总觉得喊爹娘才庄重,而喊爸妈总觉的轻飘飘的很虚假。
我们村里有个邻居71年的,思想保守,特别较真认死理。他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城里工作好,人长的模样也帅,会说话会办事,找的对象是城市的一个局长的女儿。
邻居要求儿子必须在老家举行结婚典礼仪式,邻居总觉得儿子娶媳妇就应该娶到农村的家,然后再去城里工作,城里生活,这才算家里人。他觉得农村的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因为他这个老宅是从清朝乾隆年间传下来的。
这个邻居经常说,城市买的楼才70年,70年后拆除了楼,就不是家了。咱农村房子破旧不能住人了,可以拆了继续翻盖。宅子是脚下踩着的地,而不是房子。
这位邻居的儿子结婚那天,典礼现场,当典礼程序进行到喊爹喊娘,公公婆婆好给改口费这一项。新儿媳鞠躬后,喊了声“爸”“妈”。
这个时候,本应该公公拿出准备好的改口红包递给儿媳。可这个邻居坐着不动,也不应声,一脸的严肃。一下把婚礼主持人闹蒙圈。因为这些主持人都是程序化的套路。
还好,这个主持人也是老油条了,灵机一动,再次说:新娘喊爸的声音不够响亮,再来一次好不好?围观的人鼓掌。
新娘子又大大方方大声喊了一声:爸!
邻居坐着,泰山一样,仍然不应声。只有当公公递给儿媳改口红包后,主持人才会按照程序向下进行。婚礼现场尴尬了,主持人也不知道怎么圆场了。
邻居的儿子挠了挠头,忽然,明白了。他上幼儿园时,见小朋友喊自己爹喊爸!放学后,他也学着喊了一声爸,他爹沉着脸道:别喊爸,爹就是爹。
于是,跟新娘并排站立等着婚礼向下进行的儿子,附在媳妇耳朵上说了几句。城市女孩,有知识,见识多,也明白了,便再次喊了一声:爹,娘。
邻居脸上露出了笑容,把改口红包递给了儿媳,婚礼进行下去了。
邻居儿子结婚典礼关于叫爹叫爸,这件事情在我们村传过来传过去,议论不休。尤其当谁家的儿子娶了外地媳妇,结婚典礼时,帮忙的邻居就又旧事重提。
咱农民朋友们:对于儿媳妇改口、女婿改口,是按照咱农村当地习惯称呼爹娘好呢!还是随孩子们的习惯称爸妈好呢?请留言,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