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第六十一回中写:卢俊义追赶朱仝、雷横来到梁山,两个好汉都不见了。抬头看时,只见一面杏黄色大旗迎风招展,上面绣着“替天行道”四个大字,红罗销金伞下盖着宋江,左边是吴用,右边是公孙胜,这是“替天行道”旗第一次出场。
七十一回中写梁山英雄排座次,挂上“忠义堂”、“断金亭”牌额,立起“替天行道”杏黄旗,这是这面旗帜正式作为梁山的行动纲领出现。
众所周知,宋江是梁山的第三代首领,第一代首领是“白衣秀士”王伦,他虽然是个读圣贤书的人,却胸无大志,嫉贤妒能,滥杀无辜,林冲上山时就被他要求“纳投名状”。
第二代首领是晁盖,他带着兄弟们上山时,王伦依然采用对待林冲的方法,要送他们离开。这时,吴用设计鼓动林冲杀了王伦,晁盖被众人推举为新首领。
后来,宋江在岳阳楼题反诗被抓,梁山好汉一同劫了江州法场,宋江这才免于一死。再到后来,晁盖战死鳌市头,宋江顺理成章地坐上了头把交椅,成为梁山的第三代首领。
其实,早在晁盖死之前,宋江就已经成为实质上的首领了,这一点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出来。
比如,梁山的好汉们三打祝家庄,打高唐州,打青州,大闹西岳华山等等战役中,宋江都是以统一的理由申请出战的:哥哥是首领,我替哥哥去一趟。
仔细阅读原著就会发现,晁盖被架空是从吴用“反水”开始的。吴用本来就是晁盖的死党,有过命的交情。作为梁山的首席大管家和参谋长,吴用的一举一动都能决定大势走向。
在吴用眼里,晁盖只是个讲义气的江湖大哥,只想着“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大秤分金银”,没有更高的志向,不过,宋江就完全不同了。
《水浒传》第五十六回中,大将呼延灼被捉到山上,宋江对他说:
“见今宋江暂居水泊,专待朝廷招安,尽忠竭力报国,非敢贪财好杀,行不仁不义之事。”
这就很能表明他的心意,他上梁山只是暂时的,最终还是要走到儒家那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上去。事实上,这并不是宋江第一次表示自己想要被招安,早在三十二回中,宋江就对武松说过类似的话。
吴用毕竟是个读书人,是个有理想,有追求的谋士,怎么可能甘心落草为寇呢?在宋江和晁盖之间,他当然会选择宋江。更重要的是,宋江打着“替天行道”的名号,做起事来却心狠手辣,丧尽天良,吴用认为,这才是枭雄该有的样子,跟着这样的人才能成大事。
《水浒传》中,宋江做了很多缺德事,但最缺德的要数李逵斧劈小衙内了。为了赚朱仝上山,他不惜派李逵去砍杀“粉雕玉琢,天真可爱”的四岁孩童。后来,宋江亲自对朱仝解释过:
“前者杀了小衙内,不干李逵之事;却是军师吴学究因请兄长不肯上山,一时定的计策。”
这件事虽然策划者是吴用,实施者是李逵,但拍板定下的只能是宋江。
在卢俊义、秦明上山时,这两人的计策也一样毒辣,称为卑鄙无耻一点也不为过。
宋江作为首领,很懂得做表面文章,取得百姓的支持。在攻下城池之后,往往约束手下人马,禁止哄抢民间财物,还会把府库里的财物拿出来分给百姓。不过,吴用却不是这样的人。
攻打大名府时,宋江生病无法亲自前去,就派吴用代替自己。城池攻破之后,吴用放纵手下在城里烧杀抢掠,连刽子手蔡福都看不下去,带着柴进央求吴用,吴用这才振臂一呼,梁山众人终于停下了杀戮。可见,吴用对手下士兵有绝对的控制权,他不想制止,只是不想制止而已。这个人的心思歹毒可见一斑。
最终,在数次打败朝廷军队之后,宋江的招安梦想终于实现,带着手下的弟兄们戴上乌纱做了官,衣锦还乡。可是,最终等待他们的却是毒酒一杯。
正所谓坏事做尽为招安,终误了卿卿性命。宋江吴用死不足惜,只是可怜了那些死得不明不白的好汉,可怜了那些丧生梁山屠刀下的无辜百姓。宋江的一场黄粱美梦,最终化作三尺墓穴,一捧黄土。所谓“替天行道”,不过是追名逐利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