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龙应台在散文集《目送》里,写过这样一段话!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了。
2003年,初次读到龙先生这段文字,只是停留在被文字的细腻而感染。
对父母与子女那份深沉厚重的爱,并未有所触及。
年龄渐长,我已从少不更事的少年,长成有儿有女的北方汉子。
再读这句话时,慢慢地有了更多的感悟。
父母与子女是一场相遇,这场相遇既是揪心的,也是走心的。
从呱呱坠地到蹒跚起步,牙牙学语,十年寒窗,外出求学,成家立业,此中包含父母无数的心血和付出,更注入父母所有的期望和愿景。
小时候,总是觉得时间很长,父母很年轻。长大后,才知道自己与父母的相聚时光屈指可数。
在时光的轴线上,儿女与父母从来都是背向运动,儿女往右,父母往左,越走越远。
儿女一天天在变大,变强;父母一天天在变小,变弱。
最终,浓缩成一个消失不见地点,为这场相遇画上句号。
作家余华说,我们会来到这个世界,是不得不来;我们最终会离开这个世界,是不得不离开。
人生就是如此,生不是自己能够左右,死亦非人愿所能控制。
犹记得,2019年有一部非常精品的电影叫《天长地久》,它讲述的是“失独家庭”的故事。
这部获得豆瓣评分8分的口碑电影,曾经引起无数人的共鸣。一位网友的评论戳中无数人的泪点。
友谊不是地久天长的,亲情也未必是地久天长的,只有失去至爱的痛苦,才是地久天长的。
故事的主人公是刘耀军和王丽云夫妇,他们一生经历两次丧子之痛。
第一次是亲儿子刘星,因为与玩伴到水库玩耍,不小心跌入水中,一个幼小的生命说没就没了。
为了实现做父母的夙愿,刘耀军和王丽云决定再生一个。结果因为种种原因,尚未出生的孩子流掉了,王丽云也因此失去生育能力,再没有做母亲的机会。
每当看到别的父母夏天带着孩子有说有笑乘凉时,每当春节看到别的父母陪伴孩子燃放烟花时,每当看到别的父母用充满希望的眼神看孩子时。
他们只能落寞地坐在冷清的家中,听着别人儿孙满堂的幸福欢声。
原来,丧子是他们人生欢乐地结束,也是他们人生悲剧的开始。
此前,在社交平台看到这样一则话题。
父母将要“远走”时,儿女都要赶着回来见最后一面。
如果儿女突然离开人世,到底要不要告诉老人。
的确,这是一个很残酷的话题。因为在中国人的心里有三大悲苦“少年丧父,中年丧偶,老年丧子”,人生之悲苦莫过于此。
评论区里,有位网友说了一句话,分享了一段亲身经历,我看哭了!他说:
父母和子女真的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羁绊吧。
16年末,爸爸因为脑溢血突发住院,家里瞒着年事已高的爷爷,害怕老爷子年纪大了,承受不了打击。
好多天过后,爷爷突然严肃地问我,你爸吗?
我说,年底了,他忙着四处要账过年。
爷爷用严肃又带有哀求的眼神看着我,缓缓地说,最近两天做梦经常梦到你爸,他告诉我生病了。他不会真有什么事吧。
我吱吱呜呜搪塞半天,感觉实在瞒不下去了,就跟他说了实情。
得知真相后,爷爷要我赶紧带他去医院。
他走到尚在昏迷的爸爸跟前,握着爸爸的手不停地揉搓。
嘴里还念叨说,你好好看病,等病好了出院了,我给你买酥糖吃。我说怎么最近老梦到小时候的你跟我要酥糖吃。在梦里,我也没给你买,主要是怕你吃了牙疼。你把病看好了,回家我再买给你。
说来也奇怪,爷爷平时自己住。他都已经80多岁,身体依然很健朗,一般也不怎么出门,天气不好时,躲在屋里取暖,天气好时,到院子晒太阳看书。
爸爸得了脑溢血,全家人在他面前没有丝毫表现,但他依然能够感受到有些不对劲。
如果非要有一种解释的话,只能说因为血缘的存在,父母与儿女心灵上有一股莫名的羁绊。
这种羁绊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又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人都说,活到八十,有娘好。
无论儿女多大岁数,10岁、30岁、50岁,乃至老得不像样子了,他在父母眼中永远都是孩子。
后来,爸爸恢复得很快,不久就出院了,全家皆大欢喜。
有一次,我问爷爷你是怎么感觉到我爸爸身体生病了。
爷爷说,平时他最多两三天会来看我一次,这次间隔的时间有点长,我总是感觉坐立不安,冥冥中老是感觉你爸爸肯定出事了。
这种事,真的瞒不住。
身边的人不对老人说,但他们能够感觉到,只是他们不愿意往最坏的方面去想。
也有人说,明知道不应该瞒着老人,但是现实中,依然会选择瞒着老人。
老家有位王奶奶,已经90多岁的高龄,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
去年,她69岁的小女儿突发意外去世了。
因为担心老人扛不住打击,家人选择瞒着她。同年,王奶奶也重病不起,眼看有一天没一天了,所有儿女都来守着,唯有小女儿没有来。
她临走前一天,“愤恨”地对周围人说,我都快要死了,小妮怎么不来看我,我到底哪里得罪她了,没想到她最不孝顺,都不来让我一眼,我死了也合不上眼……
忽然想起韩剧《我最爱的朋友》里,有句台词说“父母与孩子之间真正的和好,只会是在临死之前”。
告诉老人,担心其伤心过度,于心不忍。
不告诉她,或许可以延长生命,但让她带着深深的恨意离开人世,这何尝不是另一种于心不忍!
一切都源自于晚辈认为,让老人多活一天就是好的,但是从来没有人考虑,这是否是老人的意愿。
我们自认为对老人好的方式去对待老人,殊不知从来没有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过。
我们对待孩子也是如此,总是自以为是地为了孩子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忽略孩子的感受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我们的人生总是充满各种矛盾,布满诸多遗憾,害怕道别。
害怕经此一别,再无相见。
这种惧怕,说到底是因为还有很多事没有来得及做。
为什么不能在活着的时候,多用行动去表达“我爱你”,一家人和和睦睦地生活。
纵使有一天不得不道别时,也可以轻松坦然地去面对。
金庸先生在神雕侠侣中,有句人生感悟:你看天上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
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里,周老四对周莹说,其实我们所有人都是过客!
夫妻、父女、君臣早晚都得散,只不过是早几天和晚几天罢了。
因为早晚都要散,所以相聚的时候,要铆足了劲地开心。等到散的时候,谁也别惦记谁,各自往各自的下一站奔去。
再找,新的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