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这世界有那么多人 音乐: 易秋 - 这世界有那么多人
我们是否正在兢兢业业地摧毁着孩子的幸福与创造力?
原创|李镇西
来源|镇西茶馆
写下这个题目,我就意识到,我很可能“与人民为敌”。
可能有许多老师会感到委屈甚至愤怒:“兢兢业业难道错了吗?我每天起早贪黑地工作,上课带班,敬业尽职,你却说我在摧毁着孩子的幸福与创造力。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砖家’!”
李镇西:追求教育的真境界
李镇西: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是“好的教育”?——好的关系,至少应该具备五个特点
可能还有老师会说:“就算我们有些做法不合理,甚至压抑了孩子的个性与天性,但整个教育制度都这样,作为一线的小老师,我们有什么办法呢?你不敢抨击教育部,不敢揭示更深层次的教育弊端,却指责我们,典型的‘捏软柿子’!”
请息怒!其实,题目中的“我们”首先就包括了我,特别是年轻时的我。
刚工作时,我教初一。刚从小学毕业的孩子时不时写错别字。那时的我,为了“严格要求”,重罚写错字的学生——错一个字抄五十遍。
“标准化考试”刚出来的时候,我也赶时髦地将课文设计成若干支离破碎的题目,让学生选择A、B、C、D的“标准答案”。一时间,我的课堂教学成了知识抢答赛,热闹非凡。
我也曾经给学生进行“应试作文”训练,给他们讲各种套路和“万能公式”,比如议论文一定要写成“总-分-总”的结构,“分”的部分最好写三点,每一点有一个小论点加一个例子,最后“总”的部分最好引用一句名人名言。
为了“激励”班上某些后进生的“上进心”,我曾在班上让学生们无记名投票选举“上课最爱说话的同学”“最爱迟到的同学”“最不关心集体的同学”“最懒惰的同学”“最自私的同学”“最懦弱的同学”……
曾经有一个女生吃中午饭时,把不喜欢吃的鸡蛋挑出来扔进了泔水桶,我非常生气地批评她,她和我顶撞,我便命令她写检讨贴在学校的大门边。
……
今天我写下这些事,心里很愧疚。可当时我做的时候却理直气壮。因为我是出于高度的责任心,是为学生“好”。
可我这些兢兢业业的做法,却败坏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思维,羞辱了他们的人格自尊……总之,既摧毁了他们当时成长的幸福,也葬送了他们拥有心灵自由的未来。
可怕的是,当时我浑然不觉自己做得不妥,还觉得这是“爱心”与“智慧”的体现。
更可怕的是,我当年的那些做法,至今还在不少一线老师那里“理所当然”地存在着,他们依然兢兢业业地做着我当年那些愚蠢的事!
“我有什么办法?还不是因为上面要成绩,我不得不这样做。”有老师一定会这样说。我还曾听有的老师说过:“如果没有考试,我对学生会格外耐心。都怪应试教育逼良为娼!”
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一切都是“我也没办法”,包括体罚学生的老师——有些体罚的具体做法简直令人发指了,可理由还是“为了学生好”,不少同行还为这些老师辩护:“现在这样认真负责、严格要求学生的老师不多了,要珍惜。别把老师逼成‘佛系’!”
然而,林林总总的“好”最后却成了对孩子童年的摧毁、身心的伤害和创造力的葬送!
当然,也有许多有良知的老师心怀内疚。一位小学老师对我说:“李老师,这些孩子我是从一年级教到三年级的。我至今还记得孩子们刚进一年级时那明亮清澈的眼睛,可仅仅过了两年多,他们现在的目光已经开始暗淡迷蒙,甚至没有光了。我很心疼,也很自责。我每天那么辛苦,都做了些啥啊!”
我承认,许多教师种种违背教育规律更违反人性的做法,源于当前教育环境和应试形势的压迫。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和一些非理性家长的绑架,一线教师的教育自主权越来越少,教育自由的空间越来越小。
但是,“越来越少”“越来越小”不等于一点都没有。
几年前,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在应试压力下,我们无法改变教材,改变考试,改变评价,但我们至少不要变本加厉去压迫学生,相反,我们应该尽量通过自己的教育智慧,适当给孩子减轻点来自学习的恐惧,用我们成人的肩膀为孩子承受住一些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让他们能够在课堂上开心一些,在班级里快乐一些,对他们说话柔和一些,对他们的眼光温暖一些……
同样是应试教育,我们可以尽可能让学生盼着上“我”的课——
这里的“我”加上了引号,是因为“我”代表了不确定的许多老师,包括在镇西茶馆“喝茶”的每一位老师。而学生之所以喜欢上“我”的课,因为“我”不但上课有趣,而且作业相对不那么多,“我”也不会(或“极少”)让学生罚抄作业,对成绩不那么理想的学生“我”都同样关爱,不会另眼相看,甚至伤其自尊心。即使有学生成绩糟糕得不可能考上大学,我也尽可能发现他的智力优势所在,兴趣爱好所在,帮助他发现自己独有的天赋,发展其特长爱好,为他将来的人生幸福奠基。
这是我们完全能够做到的。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我们要有尽可能抛弃(不可能绝对没有)功利心的教育纯粹,要有善待所有学生的大爱,要有课程开发、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教育科研的智慧,还要有不断反思自己的习惯、否定自己的勇气和超越自己精神。我也正是从九十年代初期,即工作十多年以后才开始重新认识并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迎接着一个又一个的挑战,戴着应试教育的镣铐跳舞,却尽量让自己的舞姿优雅一些。于是,我得以成长。
亲爱的年轻同行们,请接受一个退休老教师直率的建议——
尽可能让自己温暖起来,阳光起来,智慧起来,丰富起来……进而让自己的每一个班和每一堂课既有意义更有意思,使孩子产生“每天都盼着上学”的强烈欲望,让他们每天都有那么一点点开心,并逐步变得聪明。
我特别尊敬的加拿大教育学者马克斯·范梅南,曾在其《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中这样写道:
“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
是呀,哪位家长愿意把自己的孩子交给兢兢业业却愚昧愚蠢的老师呢?
那么,我们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呢?
当然是不但有爱也有智慧的老师。
范梅南先生这样描述他所认可的教学智慧:
“它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形成的一种教学修养,是教师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个人学识长期积累后自然形成的,是一门教学的艺术……”
拥有如此“人生阅历”“文化修养”“个人学识”并富有“教学机智”的老师,他的学生肯定比同在应试教育压力下的其他学生,更快乐,更聪明。
2023年7月3日中午,于青岛胶东机场候机室
李镇西:教师节随想——我的几条建议
李镇西:新班主任的八个“第一次”——如何带给学生更多的惊喜与美好?
李镇西:好的教育与好的老师
......
遇见美好,向美而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最美的自己!
特别推荐 收藏共读|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上)
特别推荐 收藏共读|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下)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关于发展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帮助师生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 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 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继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