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者尹建莉曾说:“父母之爱都深如大海,但有质量差别,决定质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学历、收入、地位,而是对细节的处理水平。”
深以为然!
尤其对家中有青春期的孩子,就需要着重了解孩子处理事情和性格上的细节,一旦错过了这个观察期、调整期,或者不予理睬没有帮孩子改过来,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青春期孩子若出现这两点状况,说明人生要走下坡路,父母要警惕:
第一个苗头:流俗
何为流俗?就是孩子本来是一个天真烂漫的个体,他的精神世界是纯净的,但是由于身边的环境“嘈杂”甚至不堪时,孩子开始变得过早俗世化。
邻居家的女儿现在35岁,未婚未育,整天无所事事,在家啃老,经常会和年迈的父母争吵,她总埋怨父母没有给自己提供好工作,也没有强大的经济后盾,没有给过自己真正的爱,总而言之在她眼里,自己的遭遇都是父母造成的。
说句不好听的话,确实是她父母造成的,因为她的父母没有文化,都只是退休工人,女儿在青春期时其实已经很明显的心思没在学习上,而是隔三差五的带同学来在家里做客,吃吃喝喝。
不要以为这是热情好客,往小了说,是结交了很多好朋友,在一起无非就是说三道四,往大了说,就是学习的心在拉帮结派上。
久而久之,女孩在学校交了男朋友,有智慧的家长会提醒女儿,交男朋友可以,但需要边界感,并且提醒她所读院校层级越高,男朋友质量越好,所以还是不要轻易尝试陷入太深。
而她的父母对女儿搞对象的事,非打即骂,不是软管理,而是硬刚,让女儿觉得自己没有了家的温暖,直接投入了男同学的怀抱。
毕业时成绩一塌糊涂,人家男孩家里有关系去了好的学校,而她成了社会上的闲散人员,早早的就在酒店当服务员挣上了钱。
可是服务员是吃青春饭的,当她在不同的酒店打工后,也同样流逝了自己的青春,当青春已不在,又没有能力去用劳力索取利益的时候她便回头想起了父母的无知和无力。
这一路上,女孩一直觉得自己看穿了一切,看懂了生活的表象就是如此,但她不知道的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自己不过是一只活着的小青蛙。
所以,作为父母,不是自己步入中老年了,就好像掌握了所有活着的要领,要知道每个时代的人和事都是不一样的,如果父母原地踏步,思想禁锢,那么就不要怨你的孩子埋怨你无知带来的后果。
俗话说:早熟的代价就是早衰
一个孩子的流俗,表面上看这个孩子自鸣得意,觉得小小年纪可以了解很多洞察了一切,但他丧失了一个孩子对于整个世界的一种谦卑为怀的心境,丧失了一种虔诚的态度。
这种青春期孩子在家可以不尊重父母,在学校不尊重老师,心里总会来一句:“不就这个?有啥大不了的”看上去成人化了,但实际上是早熟,这种孩子一旦到一定年龄,比如20多岁,30多岁,他自己会意识到,原来自己一直在混生活,一点核心竞争力都没有。
作为父母,就是要觉察到孩子在步入青春期后的精神世界是否充盈,家庭的文化是否匮乏,生活环境整体文明程度是否给孩子一个引导。
一个孩子青春期后是向阳而生,还是向下延伸,全部取决于他的精神世界,他是否有追求。
有句话说的好,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和诗。
让孩子与现在的社会还是要保持一定距离,然后多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一个人的精神气如同吃饭一样,也需要喂养,父母如果希望孩子能够向阳而生,还是需要多给予精神上的喂养。
第二个苗头:封闭化
封闭化的孩子是自卑的,用现代词语“社恐”一点也不为过。
这种孩子在青春期时尤为明显,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的心灵和精神都受过一些创伤,然后他看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就觉得自己啥也不是,隐入尘埃。
当他看到同学比自己有钱,有前途,有未来时,他会有种被欺负的感觉,感觉社会上所有人都是坏人,都是要欺负我,来占我便宜的。
他越这样想,他就把自己包裹的越来越紧,陷得越来越深,不断和社会断交,逐渐心智也就不正常了。
看到一个这样的故事,河南郑州有一个男孩,家庭并不富裕,但他都30多岁了,不出去工作整天在家和他一屋子的书籍待在一起,从不出屋。
气的他的父母拿他没有办法,甚至还恳请记者帮忙劝一下自己的儿子出门找一份工作。
可是这位男子满嘴哲学,说什么:“人这一生有吃有喝就可以了,不用非得工作”等一些人生哲理。
当记者问他:“你还年轻,需要出去奋斗时”
他说:“奋斗就有可能见很多人,人和人之间容易产生摩擦,对心情不好,情绪不好就容易生病,所以我不想生病。”
这一席话搞得记者没有话说,只好作罢。
男孩父母说,他曾经学习成绩优异,还考上了985院校。
只是家里没有条件,除了给他学费,其他费用都再也支付不起,所以男孩省吃俭用在学校寒酸度日。
他感觉整个学校里,就他不配上这么好的学校。
毕业后他养成了一种蜗居的心态,在学校窝在宿舍,在家就窝在家里了,内心失去了力量。
其实孩子的成长需要在青春期时,给他们内心注入能量。
不论分数高低,心性开放才能拥抱整个世界。
做人要拿的起放得下,拿的起是指要勇敢面对,放的下,是要内心豁达。
同时父母要知道,让孩子找到自信,有安身立命的能力才叫育人,高效与便捷的学习方式叫育才。
不论从哪方面着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要多思考多观察,当发现孩子在这个时期内心或行为有不一样的时候,并不是上来就说教或指责,而是用讲故事的方式点播他,或者以身作则,让自己的思维与格局打开,孩子会看到家长的变化,他会用审视的眼光再看自己,然后才是自身的改变。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