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你,这份超实用“五一”健康防疫不完全手册 I 志愿云课堂3

2020-05-04     话匣子FM

郊游赏玩,心之所盼。

“五一”小长假

终于可以有社交活动了!

but

假期下馆子公筷公勺怎么用?

住行玩怎么做好防护?

“五一”假期,《直通990·志愿云课堂》邀请到徐汇区疾控中心宣教科科长、副主任医师张成钢,他以专家志愿者的身份,为您带来主题为“假期市民外出如何做好防护”的热点内容。

张成钢

副主任医师,公共卫生硕士。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社区分会常务委员、上海预防医学会健康促进与教育专委会委员、徐汇区学科带头人。

01

为什么要提倡“公筷公勺”?

如果说口罩主要保护的是呼吸道,那公筷公勺才是真正保护的消化道。 切断消化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预防“病从口入”。历史上最著名的“二号病”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其导致持续的腹泻和呕吐会导致水分及电解质迅速流失,循环衰竭、休克和死亡。还有1988年的上海甲肝,伤寒(沙门菌)、细菌性痢疾(志贺菌)、大部分食物中毒都是消化道传染病。

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是提倡公筷公勺的主要目的之一。因为幽门螺杆菌是胃炎、消化道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胃癌的重要致病因素。绝大多数的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而共餐制是幽门螺杆菌传播的非常主要的途径,所以在共餐的情况下使用公筷公勺就非常有必要。

“一菜一筷,一汤一勺”。“公筷公勺”怎么设呢?有条件的饭店提倡分餐制,暂时没有条件的饭店和家庭提倡“一菜一筷,一汤一勺”,也就是筷勺跟着菜品走,而不是一桌一公筷公勺,一人一公筷公勺,那样容易乱。 当然,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习惯,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都是值得鼓励的。

每一次与重大疾病斗争,都会带来生活方式的一场变革。实行公筷公勺最难的地方在于:显得不近人情、失去了聚餐该有的味道。 医学史告诉我们,人类每次与流行病搏斗之后,都会带来生活方式的一场变革,比如不喝生水、禁售活禽等。 公筷公勺的倡议不光在上海,在南京、成都、济南等其他城市都在推,这是一项全国性的倡议活动。在新冠面前,日常配戴口罩已经成为我们的习惯,我想公筷公勺也逐渐会成为一种新习惯、新风尚。

02

假期市民外出如何做好防护?

现在是五一小长假,可以想象从春节到现在三个多月以来,大家都憋得够呛,大部分人都想出门“报复性消费”一下,当然还有一部分人,在家一宅小半年,习惯了,门也不想出,动也不想动。不管哪种情况,都可以理解。我分别从外出和居家分别给大家提供一点小建议。

外出篇

最近是陆续开学阶段,学校学生、教职员工不建议外出,全力为复学做好准备。其他人员外出的话,从衣食住行游的分别来讲。 穿着方面首先要戴好口罩,要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物,尽量做到每天一换一洗。

用餐还是提倡避免堂食,尽量打包分餐,实在要堂食,一定保持距离,家庭共餐时别忘记公筷公勺。 在外住宿的话,要选择卫生条件好一点的宾馆,常开窗通风,自带毛巾等清洁用品,接触公共部位后要及时洗手。 交通工具的选择尽量短途出行,自驾或者骑车出行。游玩聚会尽量不去近期有病例报告的地区,同时选择户外开阔的地方,不要去人群聚集的场所,避免长时间在室内进行娱乐活动。

居家篇

首要仍然是要常开窗通风。饮食仍要规律、避免暴饮暴食,注意营养均衡和食品安全。 单次看手机刷剧不要超过3小时,每小时让眼睛休息5-10分钟;要补觉的话,也不是睡得越多越好,应该利用假期调整作息;在家运动也要控制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循序渐进、避免伤害。万一出门的话记得戴口罩。

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无论外出还是宅家,如果出现发热、干咳、发热等症状要及时就医,此外如果有疫苗接种需求的可以向相关医疗机构咨询进行接种,更加有效得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送给你,这份超实用“五一”健康防疫不完全手册 I 志愿云课堂3

《直通990》“志愿云课堂”

开课啦!

我们会邀请各个领域的专家和达人志愿者,为您带来各种实用知识,服务生活。 你想听什么? 你想学什么? 如果您有想了解的话题,欢迎发送到微信后台,或致电直通990热线62780990。 编辑:肖波

责编:赵路露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5zEU33EBiuFnsJQVLBT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