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记录杀手杀人,他让镜头成了帮凶

2023-08-13   抽屉电影

原标题:为记录杀手杀人,他让镜头成了帮凶

当我们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自己本身就成为了这件事情的一部分。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 ,但是换一种思路去理解,当那些拍摄纪录片的人们用纪录片的形式去记录的时候,其实他们也是纪录片的一部分。这句话看上去有点绕,且当我们思考纪录片的时候,能想到的主体自然是纪录片应该记录的主体,而那些被纪录片记录的才是最重要的,而拍摄纪录片的人,很多时候并不能进入到我们的视线里,这样一来,其实我们忽视了一些重要的东西。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人咬狗》就是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说是优秀,并不是说本片的内容是优秀的,本片的优秀在于本片的形式,这是一部伪记录形式的电影,本片主要讲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被记录的主人公的种种残暴行径。

《人咬狗》讲的是一个叫做贝罗特的杀手的故事,这个杀手最喜欢的就是无差别杀人,企鹅完全凭着自己的喜好随机行凶,对于贝罗特来说,杀人就如同游戏一样,但是某一天,他突发奇想,自己这么富有诗意和幻想,何不将自己的行径记录下来,于是,他找到了两个拍电影的人,准备为自己的行为拍摄一部纪录片。

于是,一行人开始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展现贝罗特本身的残暴以及戾气,期间,刚开始的时候,摄制组的人会对于贝罗特的行径感觉到恶心和不安,但是随着这一行人的相处,慢慢的,他们就摒弃了之前的想法,他们开始渐渐的融入到了贝罗特的生活,这或许是一种感染,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麻木,当他们最终跟贝罗特融为一体,且成为了好朋友的时候,这群人便最终覆灭了。

《人咬狗》的新意在于记录的形式,我们常见的变态杀人狂的影片多用的是第一人称视角,但是本片却采用了第二人称以及第三人称视角来记录。仅仅是视角的切换,就已经将杀手本身的形象变的更加的丰满,况且本片还是一部纪录片。

融入一个故事需要跟着创作者走进去看看,而跟随着创作者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跟他交流,从而真正的二走进去他的故事。《人咬狗》并不像是一般的创作作品那样精心为大家构筑一个故事,反而是用一种更加直白的方式来引导。

纪录片本身是一种记录,而这种记录并不会让观众们产生身临其境的错觉,因此,《人咬狗》一开始营造的氛围并不单纯是为了让观众们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这部纪录片的。观众们自然也能从本片的性质——纪录片上人为的与人物贝罗特之间拉开距离。然而这种距离很快的就覆灭了。

之所以观众与贝罗特之间的距离的覆灭,原因在于贝罗特行凶的刑警看不走寻常路,我们看惯了铺垫铺垫再铺垫的影片了,对于这种没有任何的预兆就开始行凶,且无差别行凶的影片,这种感觉是非同寻常的,而贝罗特本身即使是一个杀手,他在本片中表现出来的也是一种浓郁的人格魅力。当然,这句话有些不合适,毕竟他是一个变态杀手,在这谈论人格魅力自然是有失公允。

然而客观的来说,贝罗特本身的性格是变化莫测的,人们对于变化莫测的东西天然就有着一种好奇,贝罗特可以跟街边的小朋友谈天,也可以助人为乐做好事,但是转眼间就会变成一个十恶不赦的恶魔去杀人,这种无法猜测的恶成为了本片难掩的一种魅力,即使是纪录片,即使是观众们与本片的主人公或者是本片中记录的故事有距离,但是依旧无法阻碍贝罗特本身的天然吸引力。

然而当观众们真正的沉浸在本片之中后,就如同本片的摄制人员一样,时不时的会有恶心感,然而恶心感消失后,这个时候观众才真正的跟贝罗特融为一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贝罗特突然被击毙,这种刺激就被放大了,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如同观众本人经历了这一场绞杀一样。

记录更多的是客观的观看,但是当记录片能将观众们带入到一种境地之后,这种记录形式就会变得更加多样,而纪录片带来的感觉就会更加的真切。观众们仿佛真的走进了贝罗特,真的跟他成为了朋友,真的跟他犯下了罪行一样,这种感觉正是《人咬狗》的特殊性所在。

记录本身就是一种参与,即使是扛着镜头的摄制组人员,他们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也少不了参与感,这种参与干是潜移默化的,没有人认为自己是参与者,但是自己确实是真真实实的参与者,伪记录的形式虽然不新鲜,但本片的内容却很值得被开拓,这不失为一种新的创作理念。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