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公园,叫做城市

原标题:有一种公园,叫做城市

深圳,一座建在公园里的城市。从改革开放初期建设的首批5个公园,至2021年底建成各类公园1238个(不含深汕特别合作区),深 圳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

这些公园在这不足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像一颗颗绿色明珠, 构成了深圳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了自然郊野公园、城市综合公园、特色专类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廊道公园等丰富多样、功能互补的多级公园体系和城园融合的城市公园格局,让 市民既能“推窗见绿、开门进园”,又能漫步郊野、亲近自然,听鸟 叫虫鸣、赏荟萃芬芳。

> 深圳人才公园,深圳市南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5月28日,《深圳市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暨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草案)发布,未来的深圳将是一片山海城交融的生活 家园、人文与自然野趣相伴的户外乐园。山的俊朗、海的辽阔、水 的灵动将以更加亲人的姿态融入这座城市,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 少的一部分。

在这些公园的背后,离不开深圳景观设计师与设计机构的持续探索与实践。 本期特刊选取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深圳公园建设典型案例,从设计视角深入解析深圳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以创意设计为抓手的城市实践,解读深圳城市发展的内涵要义,探索独具深圳特色的绿色“设计之都”建设的新经验、 新模式、新路径。

华侨城生态广场,华侨城供图

华侨城生态广场:城市公共空间的超前探索

初夏时节,凤凰木林在华侨城生态广场中灿若云霞,红花绿叶与雨后晴空相 映成趣。这个于2000年落成的开放式城市公共空间,是中国城市建设理念创新的标杆所在。

华侨城生态广场作为献礼21世纪的项目,希望呈现出新世纪的精神风貌以及意志品质——“人文”“生态”“可持续”。据AUBE欧博设计创始人、主持设计师冯越强介绍,早在特区建设“遇山就平、遇坑就填、有路就拉直”的时代,华侨城集团便借鉴荷兰和新加坡花园城市的理念,采纳“依山就势,保持地形地貌的原汁原味,让城市建设让步于自然环境”的规划方案,提出尊重自然、尊重社区、尊重日常,在高密度下复合利用土地。这在当时的中国相当超前。广场作为AUBE欧博设计在中国完成的第一个作品,也成为其后来众多作品的精神原型和坐标原点。

> 华侨城生态广场盛开的凤凰花,AUBE欧博设计供图

“广场的设计体现了对城市空间公共性、人文价值和生态理念的思考。”据冯越强介绍,广场地处华侨城片区的核心空地,原本具有极高的地产开发价值, 却被规划为一座完全开放、连接社区、服务居民和游客、体现城市文化品位的市民广场。设计团队在设计中反思了改革开放早期城市建设方式,从整合规划、建筑和景观三个层面贯穿低技术生态设计策略,融合公共社区与景观公园属性,兼顾了人文活动和自然山水,将建筑、铺装、水体、植物不同层次的减排渗透到广场,增强其在地性与可持续性。

设计之初,团队在这里种下了一批凤凰木,希望广场随季节变换呈现不一样的气息。22年后的今天,生态广场仍然充满生命力,人们在这里亲近自然,平等地享有每一寸公共资源,与空间建立起情感联接。当年种下的幼苗长成参天大树,每到五月,一年一度的OCT凤凰花嘉年华会也如约而至,呈现出一幅 人、城市、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深圳人才公园,深圳市南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深圳人才公园:城市精神的别样彰显

“国家的强盛,归根结底必须依靠人才。”40多年间,深圳之所以能在一张 “白纸”上绘就出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离不开人才的支撑。2017年,在全 球人才持续涌入深圳的大背景下,我国首个以褒奖和激励人才为主题的公 园——深圳人才公园在南山区落成。“人才赋予公园灵魂,公园彰显城市精 神。”大量人才元素在这里与自然景观交相融合,与15公里深圳湾滨海长廊互 为呼应,勾勒出一幅内涵丰富、景观多元的滨海风景画,描绘出深圳城市精神 的别样图卷。

> 深圳人才公园,摄影:张超

“人才”这一看似虚空的主题,如何用物理空间表达?对于深圳而言,创新是其人才发展的核心内涵,并不遵循某种既定规律,而是通过自我突破实现城市的今天。AUBE欧博设计团队遵循自然原则,从文字、数学等不同层 面对深圳人才精神予以具象传递。例如,公园π桥两侧栏杆上镶嵌着圆周率小数点后2017位,呼应着开园时间。横跨海湾的星光桥上特别设置了30位 深圳杰出人物的星光柱,致敬为这座城市发展做出奉献的杰出人才。柱身铭 牌上附有二维码,只需手机扫一扫,便可聆听人物事迹的有声介绍。中心湖西侧的人才与历史景观墙上,刻着“人才”二字的不同形义演化字样及相关名家名篇。

孩子是城市的未来和希望。为培育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公园于 2020年10月进行了儿童友好设计改造。“设计团队从3-14岁儿童成长需求的 ‘自然、科学、艺术、游戏、关怀、安全’6个维度出发,将公园塑造成自然乐 园、城市课堂、亲子舞台。”AUBE欧博设计董事、总景观师祝捷说,“开放空 间里的知识比书本更加生动。我们将科学与景观结合来开阔儿童视野,他们 可以在人才故事雕刻墙、百杰山、院士林里阅读前辈拼搏创新故事,从π桥、 公式长廊上学习数学公式与科学知识,让科学成为孩子心中的城市记忆。”

> 大梅沙海滨公园,摄影:李佳斌

与此同时,地处海滨的人才公园也是一处高度融于生活的湿地公园和城市绿肺,湖体中的砂石滩岛群是鸻鹬类候鸟每年两次迁徙线路上的落脚点。候鸟 离岛、雨水花园、潮汐水岸……孩子们在此认知植物、感受潮汐、亲近候鸟, 感受生命与自然的珍贵美好。更为广阔的草坪、水洼、跑道、自然沙池则是孩子们的游戏世界,他们带上滑板、皮球、风筝,不受约束地奔跑嬉戏,这是城 市为孩子们创造的宝贵空间财富。

大梅沙海滨公园:一个活力自然游乐场

提及深圳最知名的景区,大梅沙海滨公园一定榜上有名。“梅沙踏浪”亦被评为“深圳八景”之一。2018年,因受台风“山竹”影响毁坏严重,公园于次年着手灾后重建。项目由美国SWA设计进行概念设计与方案设计,由铁汉生态负责设计总包。“我们以体现大梅沙独特风情的风、光、水、沙,定义滨海公园灾后重建的主题,为公园构想出一个充满活力的自然游乐场。”公园景观重建项目设计总负责人李佳斌如是说。

大梅沙海滨公园,摄影:李佳斌

作为一座滨海公园,设计规划要充分尊重场地现有机理和场所文化,借助自 然的力量营造更为生动多彩的滨海体验。基于此,公园被分为观海漫步区、核 心区、遗址文化区和生态复育区。跟随设计动线从东入口进入,便是观海漫步区,被打造成为集游客服务中心、淋浴、卫生间、简餐服务等功能空间。风信长廊腾空跨越成为最佳海景观赏点,棕榈乔木与大草坪相结合成为滨海嬉戏的主阵地。在核心区内,下沉广场连接着地铁出入口,设有沙滩浴场综合服务区,服务建筑屋顶及地铁上盖铺设了大型草坪空间及观海平台。遗址文化区保留了场地原始植物风貌,融入现代自然植物空间打造手法,设计成一个滨海森林。生态保育区则依据场地高差及现状,将滨海红树植物、观赏草境与原生植被相结合,形成具有固沙防潮、生态保育功能的滨海植物涵养区。

有意思的是,公园服务建筑以异形曲线为形态,采用清水混泥土材质,通过独特的结构设计在内部达成通风效果。“海潮自东南向西北流入大鹏湾,潮水在沙滩中留下浮雕般的痕迹,这是风和水对沙的标记,也成为我们雕刻场地的语言。”李佳斌表示,“大梅沙夏季主导东风,建筑向东开口,借助海风吹,吹 过拔风井,形成互压来强化建筑的自然通风,降低建筑能耗。”

大梅沙海滨公园,摄影:李佳斌

为达成生态保护与景观艺术完美结合的目标,设计团队通过修复损害、局部梳理、丰富种植等形式,将原生植被与新设计植物景观相互融合。“我们将场地内与红线外山体、道路、城市、港湾相结合,最大尺度地展现滨海植物群落风貌。”李佳斌解释称,“整个海岸线植物景观形成由东向西依次由‘棕榈+ 花林+大草坪’为主的城市植物景观向滨海‘红树林+草境’的郊野植物景观过度,由北向南依次由热烈缤纷的门户植物景观向沙滩椰林植物景观过渡的生 态格局。”

恩上古村生态公园:重建生态互信

在“一半山海一半城”的盐田区,有一条69公里长的“生态翡翠项链”,将城区 风景区、森林公园、绿道、登山环道与半山健步道串联起来。位于梧桐山国家 森林公园内沙头角林场恩上村旧址的恩上古村生态公园则是这条“项链”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 恩上古村生态公园航拍照,摄影:陈启业,沙头角林场供图

公园一期占地面积约为20公顷,目前已基本建成。“我们以‘溪流成形、自然成景、筑塘蓄水、生态互动’为整体设计理念,希望最终将其打造成为市民的自然休闲厅堂、儿童的户外生态课堂、鸟儿的栖息生活食堂。”据项目设计负责人李佳斌介绍,设计场地沿着恩上公路布局,分布有恩上水库及凤湖,通过设置功能分区、塑造微地形、布置亲水平台、配套建设便民服务设施、种植各类植物等方式,形成集健身、休憩、亲子游玩、观光摄影等于一体的山林空间。

如何通过设计重建生态互信,是公园规划的一项重要考量。“为什么在城市绿 地中,鸟见人就飞走了?因为二者间的信任关系没有很好地建立。我们希望在 这重建人与自然的亲信关系,让人与鸟类在同一空间和谐共处。”李佳斌解释 称,设计团队在前期对梧桐山山体水系进行了大量考察与论证,沿恩上水库设计建设了一条长约3公里的环湿地碧道;采用借景、点景、步移景异的动态有缘效果布局,在碧道旁营造出大面积前滩湿地,吸引更多鸟类驻足觅食;增设景观节点、配备服务设施,打造了登山探幽的生态廊道。

>《花丛锦绣》,摄影:麻坚娜,沙头角林场供图

公园整体打造出溪流、古树、艺术草坪三大景观。设计团队顺应场地、依山就势,将原有水系设计还原,规划出大型景观水面,并结合梧桐山主峰形成山环水绕、山水相映的景观。从水系一侧远眺对岸,数棵大型古榕树屹立于草坪中,极大地丰富了空间尺度。同时结合原有场地标高,做成艺术台地效果,形成了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景观体验,让游客在戏耍时互不干扰。

公园二期设计面积约为36万平方米。据李佳斌透露,二期项目位于恩上水库 上游、凤湖北部,虽生态基地良好,但仍存在生态脆弱、视野密闭、植物杂乱、 雨水季节水土流失等问题。设计团队正在对其进行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以构建多元多栖生态的山林空间,打造成为兼顾交通互联、生态休闲和自然教育的综合性场地。

> 欢乐港湾,华侨城集团供图

欢乐港湾:“海洋山水”的再定义

欢乐港湾位于宝安中心区南部,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坐拥深圳西部45公里的海岸线,是由美国LLA建筑设计和SWA景观设计共同打造的集滨海休闲、文化旅游、艺术体验、生态办公为一体的国际化滨海城市新坐标,包含宝安海滨文化公园、“湾区之光”摩天轮,滨海体验式商业街区与“湾区之 声”深圳滨海艺术中心、JW万豪酒店“光之翼”。其中,滨海文化公园凭借多样化、复合型功能的城市生态公园设计,曾获景观界“奥斯卡”2017年度美国ASLA景观规划设计类大奖、2022ArchDaily中国年度建筑大奖冠军等。

广东独有的滨海风情是滨海文化公园的设计灵感之源。陡峭的海岸线、连绵的草地、海角、蜿蜒的小溪和倒影的池塘等典型风貌被重新演绎在设计中, 这是SWA景观设计团队对公园所在地文化的一种回应,专属于公园的“海洋山水”也应运而生。设计团队希望通过“海洋山水”在公园里重新定义深圳山海城市中人与水的关系;充分利用前海湾的“海湾之水”,打造出开阔的滨水及丰富的观景空间,让人们从不同角度享受独特壮美的海湾景致;场地内部打造了“互动之水”,引入一条“水飘带”,最大化地增加亲水界面,并结合功能塑造出不同性格,让水更具互动性、可亲近性和多元主题性。

>“湾区之光”摩天轮,华侨城集团供图

“跟随世界各地城市与水岸之间重新建立联系的趋势,设计师们正评估海平面上升、城市密度、对公共空间的需求,重新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滨海景观的潜力。”SWA集团执行董事、美国景观建筑协会院士、欢乐港湾海滨文化公园景观设计师David Thompson说,“在这里,城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服务于市民的需要,尊重与自然的关系。”

公园东侧高达128米的“湾区之光”摩天轮,是欢乐港湾最梦幻的存在,也是深圳的城市新地标,由Starneth Engineering打造,采用世界首创的鱼鳍状异形大立架,是全国首座全天景回转式轿厢摩天轮。轿厢中全方位无死角的通透玻璃带来了极致的开阔视野,人们可纵情享受深圳的繁华景致与前海湾的自然风光。以摩天轮为起点,设计师还在公园内设置了其他12个特色建筑物, 进一步强化公园滨海岸线的吸引力。

大沙河生态长廊景观,华润深圳供图

大沙河生态长廊:对话人与河流

拥有一条穿城而过的河,是一座城市得天独厚的幸运。古往今来,名城与河流之间,酿造出的美丽与繁华、文明与梦想不胜枚举。大沙河,便是这样一条传承着深圳南山居民记忆的“母亲河”。为提升河流景观,让百姓更加近水、亲水,深圳市政府于2018年对大沙河重新规划,打造了大沙河生态长廊,沿河岸有大沙河公园、九祥岭湿地公园以及与塘朗山山体交界处等关键节点、重要区域。“我们聚焦河岸环境的营造,致力于打造一条传承悠久历史、彰显本地活力、助力城市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的河流。”大沙河生态长廊设计经理杨恩泽说。

在杨恩泽看来,大沙河之于深圳,伴随着城市的成长、欢笑,承载着浓厚的历史记忆。“我们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段大沙河;希望通过景观重塑,让市民重拾过去的美好时光,重塑城市‘乡愁’。”为此,他带领团队深挖大沙河的历史,把握参与者的体验,理解人与环境的需求,促进人与自然的对话。大沙河公园内,沿河两岸的人行道被大幅降低,从视线上将河道观景面打开;原河道旁的隔离栏、行道树,被重新布局为开放空间,人们可无障碍地进入公园休憩、散步;景观以梳林草地为主,配合狼尾草及毛冠草等观赏草,增添清新自然趣味;并在沿河打造不同类型的活动场所,游人可根据自身喜好看水、亲水、戏水。

> 大沙河生态长廊,深圳市南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大沙河更是一条‘城市项链’。”杨恩泽说,“其动人之处在于,始终与深圳百姓的生活、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通过设计将河流、人与城市重新连接,让 人们在这条文化之河的每一段都能留下不同而又深刻的文化记忆。”河流上 游紧邻西丽科教城、大学城,通过设计将其与高等院校结合,让文化、城市的青春朝气与河流融为一体;中游的西丽片区,设计景点以城市森林特色为主, 郁郁葱葱,鸟语花香,让百姓重拾昔日河川的记忆;在大沙河出口处的深圳湾畔,则是高新产业园区。

虹桥公园:山林间盘旋的“红飘带”

位于光明区的虹桥公园有一条“红飘带”。这是一条打通繁华都市与森林生态 的红色休闲廊道,衔接城区与大顶岭绿道,在翠丽林木中华丽绵延,优雅又飘 逸,全长4公里、宽5米、平均高度8米,是全国第二大钢结构单柱多曲景观桥。

> 虹桥公园,深圳市光明区委宣传部供图

虹桥公园规划面积约403万平方米,由荷兰LOLA建筑景观事务所设计,于2020 年正式对外开放。公园以“摇篮之森”为理念进行整体设计,曾获世界建筑节 中国2020年度最佳景观设计大奖与世界建筑节中国2020年度优秀作品奖。

何谓“摇篮之森”?公园以“绿野光明,生态之巅”为定位,以“虹桥”为主轴, 串联入口区、碧湖运动区及森林运动区,让游客在此共享创意运动、都市休闲 与自然研学的风采与活力。“虹桥”的设计依山就势,寻森林巡防道和野径修 筑施工便道,最大限度避免林木砍伐和山体开挖;桥体施工中对周边树木均采用枝叶修剪方式,达成“让山林保持原状,让项目回归自然,让虹桥与生态共生”。

> 香蜜公园,深圳市福田区城管局供图

仅仅保护和留存自然是不够的,需要重新铸造城市与自然的关系。虹桥公园将会是一扇橱窗,向人们展现多种多样构建城市、自然互惠关系的手段。园中这条腾空高架的“虹桥”,将森林公园、光明中心城区的绿地和更远的山区相连,引领人们穿过不同氛围的空间,经过多个兴趣点。

功能上,“虹桥”相当于一条行人专用的高速公路,沿途按一定韵律分布着出口,全程没有陡峭的坡度。“森林与运动以最具生机与创新力的方式在公园中被呈现了出来。”据华侨城光明相关负责人陈欣介绍,设计团队采用了创新性的运动空间设计手法,让来者能更好地在韧性环境中进行锻炼与放松;依据 场地原有高程,对“虹桥”桥面斜坡角度进行细致推敲,坡度全程保持在5% 左右,能满足各年龄段用户的需求,让每个人都可较为轻松地到达山顶,一览 周边都市肌理和自然风光。

香蜜公园:编织城市文化

“场所是我们生命的布料,记忆和身份缝在上面。”在香蜜公园主创设计师苏 肖更看来,正如不同地域的织物带有当地文化和民风密码一样,城市空间在 场所和事件经纬交织下也会成为带有独特基因的生命体,构成城市的文化光 谱。香蜜公园以“编织城市文化”为理念,通过最大限度地鼓励多元使用和文 化事件的发生,使其成为可以自组织的、具有高度文化包容性和充满生机的 城市空间。

苏肖更表示,深圳并不缺公园,也不缺文化多元性。但高标准的绿地配置和活跃的文化之间存在错位:作为移民城市和新兴的国际化大都市,多元文化自 下而上地寻找着同好、舞台和领地,期待城市空间给予积极回应;而作为城市 空间可贵的类型之一,公园没有发挥出自身的文化激发潜力,缺席了大部分城 市公共生活。

> 香蜜公园,深圳市福田区城管局供图

城市景观已从“风景”转变成“洞悉当代城市的透镜,也成为重新建造当代城 市的媒介”。作为深圳市中心的公园,香蜜公园不仅是景色宜人的绿洲,更是包容文化多元性的城市空间。设计团队通过梳理区域可达性增加公园对外界 面的开放性,通过挖掘现状场地空间及构筑所蕴含的事件和行为习惯,以兼容性、参与度、叙事性等评判原则进行空间功能的筛选和取舍,同时打破传统的功能分区、弱化功能指向、鼓励功能并置,最大限度地提升场地对事件的适应能力。

公园还引入了四小文化建筑,为景观空间提供丰富的事件外延。1.3公里长的 空中栈道实现了不同维度和要素之间的跨层级链接,成为多种功能和事件的载体。由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设计的婚礼堂掩映在公园里,成为园景中的点睛之笔。中式堂采用传统中轴对称布局,串联内院、建筑和湖面;西式堂座落在湖面上,以礼拜堂为原型,非对称的开放立面与广阔的湖面浑然一体。

“2017年7月香蜜公园开园,公园的生长刚刚开始。”苏肖更表示,今天,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香蜜公园不仅是一处可贵的自然空间,还是市民交往、文化交流、信息共享的平台,促进着城市文化的生长与交融。(编辑:九月)

策划 Planner / 本刊编辑部

执行 Pictures / 文阳洋 Wen Yangyang、李小芳 Li Xiaofang、邹羽涵 Zou Yuhan

文 Article / 文阳洋 Wen Yangyang、李小芳 Li Xiaofang、邹羽涵 Zou Yuhan

图 Pictures / 各单位、机构、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