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灯光,映照一年一夕的繁闹
灯笼,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
每逢佳节,特别是元宵节
灯笼总能营造红火喜庆的氛围
它装点了团圆的夜
赋予了黑夜那些白昼所没有的美
近期 ,有网友提问
#雪容融的容不会是安陵容的容吧#
发布后一举登上热搜
雪容融小朋友
大有走红之势
能有几份似容融 是你的福气!
上周末,北京降雪+大风+降温
一觉醒来,
窗外头白茫茫一片,
屋檐下悬挂的红灯笼
秒变“雪容融”。
网友又纷纷表示:
“雪容融登场啦!”
“满大街都是雪容融!”
按北京冬奥组委的官方解释,
雪容融的原型的确是一只 中国ἾE灯笼,
“容”是包容的意思,
是 中国传统文化与 奥林匹克的融合。
它从生活中来,与节俗交融,
以造物技艺,象形万物,
用一束光,穿透千百年光阴。
逛灯会 人间一年一夕的繁闹
古人称入夜为“宵”,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夜,便是“元宵”。
元宵的习俗,除了吃吃喝喝,最值得期待的就是赏灯。这一天,人们放下堆积的琐事,去灯市里潇洒一回。因此,元宵节也称“灯节”。
明《南都繁会图》(复制品)中的鳌山灯。 摄影/朱子浩
早期的花灯,是以竹、木、藤条、麦秆等编制出主体框架,用铁丝等金属固定,再将麻织成的粗布蘸湿,贴在灯笼外。光这样当然不够牢固,还需要以胶水——猪皮鳔胶,糊住各个接口处,晾干。这是纱灯的雏形。富人家用上等丝织品贴在外面,比粗布灯更透亮华美。
后来,匠人们推陈出新,清人顾禄《清嘉录·灯市》记载:“腊后春前,吴趋坊、申衙里、皋桥、中市一带,货郎出售各色花灯,惊奇百出……其奇巧,则有琉璃球、万眼罗、走马灯、梅里灯、夹纱灯、画坊、龙舟,品目殊难枚举。”
时至今日,元宵已不是法定节假日,但元宵观灯的习俗依旧。已入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四川自贡灯会,去年便先声夺人,元宵节尚远,一座摄人心魄的“精卫女神”灯,就率先在网上刷了屏。
“精卫女神”花灯。 供图/视觉中国
灯节生命力之所以如此顽强,因为灯在中国不仅用以照明,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火字旁,代表光明与希望,右边的丁,预示着人丁兴旺。有灯的地方,就有人,灯亮,人旺,人间繁闹。
挂宫灯 微缩宫殿中的造物之美
宫灯顾名思义,就是宫廷里的灯。它雍容华贵,展示大国气象。从春秋至明清,宫灯的形式越来越复杂,种类也越来越多。
北京宫灯 摄影/张新
据史料记载,每逢正月,清宫内会悬挂珍贵的玻璃灯,例如“镶金翠五色流苏玻璃大挂灯”“四方双喜字流苏玻璃挂灯”等。这些宫灯的四周用玻璃围屏,点缀着各种珍宝,或者精雕吉祥纹样,下挂五彩珠穗流苏。一架宫灯上,集中了玻璃、宝石、金银,简直是“贵气外露”了。
宫灯的材质如此精良,制作工艺也特别精细。按照《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记载,宫灯的制作流程极其繁琐。从木工备料、开料,到雕刻、拼接、黏合,再贴绢或上玻璃,最后插上龙头,挂上流苏……制作一架宫灯,需要至少一百多道工序。
颐和园长廊下悬挂的宫灯 摄影/齐辉
清朝末年,在北京前门外的外廊房头条,出现了文盛斋、美珍隆、秀珍斋、华美斋等十几家制作宫灯、花灯、扇面、画片的店铺,其中文盛斋最有名。
1915年,文盛斋的宫灯参加了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荣获两块金牌证书。这时的文盛斋特别有“国际范儿”。据载,为了开展业务,文盛斋的掌柜要求业务员要会说专业英语,和国际友人无障碍交流。即便放到今天,这种与世界接轨的意识都特别超前。
文盛斋不仅与世界接轨,在产品造型上也不断推陈出新。被尊称为“球灯韩”的韩子兴,发明了悬挂在龙头灯杆上的球灯,深受顾客喜爱。新一代宫灯艺人们创制的大吊灯和八方吊灯,上面镶嵌乳白色磨砂玻璃,特别庄重大气。
北京宫灯就在一代代的传承中,历久弥新,继续装点着京城的夜空。
吊花灯 客家的吉祥
元宵前后,广东河源的客家人又迎来一年一度的大喜日子——约定俗成的吊灯、上灯(赏灯)节。巨型的忠信花灯高悬,整个厅堂一下子染上了红彤彤的光彩。
2011年,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的忠信花灯,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因而被誉为客家第一灯。
摄影/陈碧信
打远一望,忠信花灯下圆上方,灯盖、灯身、灯裙结构分明,或四角、或六角,或八角、或十二角,拥有环形回廓的灯身。灯身从内到外通常为3层:内层是窗格花,装饰“双喜纹”“莲鱼纹”“喜鹊登梅”“龙凤呈祥”等,喜庆而富贵;中层为小彩门,绘制花草纹样;外层是大彩门,装饰柱墩花样,点缀金童玉女等……还有的彩灯不用手绘,而是点缀各种玲珑的剪纸图案。“选花”“参花”的工作,往往也是从头年十月就开始了,忠信花灯的细致讲究,由传统积累而来,也由时间打磨而来。
“忠信花灯”结构示意图
花灯下部的灯裙,形如罗伞,飘逸而富于动感,也进一步扩大了彩灯壮硕的视觉感受。而忠信花灯最具文化意味的是灯联。用红纸裁成5至10厘米宽的长条,约与灯身等高或稍长,用毛笔写上联语。可以6至12联为一副,不讲究对仗工整,却要具有诗词歌赋的文学性,韵律优美,朗朗上口。灯联可以展示灯主人的门庭与修养,锦上添花。
客家人创造的忠信花灯,继承了中原花灯的传统风骨。它有着宫廷灯高贵奢华的韵味,也有着传统巧灯的精工智慧。一盏传统的忠信花灯,会用每一个部位、每一寸空间、每一幅图案,表达出客家人对吉祥的理解和祝福。
那些特殊技艺的灯
走马灯也称影灯。灯屏上,人马追逐,物换景移。旋转不停的动态,赋予了花灯“车驰马骤、团团不休”的喧闹景况,堪称灯市上的主角。
摄影/ 泓伊
很难找出比 孔明灯构造更为简单的灯了——几根木棍支作架子,糊上纸,内置盛放松脂的底盘,点火即成。只是,和其他“老老实实”的花灯不同,孔明灯着实不太安分。灯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密度降低,向上升起,这是利用了物理学上的热气球原理。
摄影/ 泓伊
浙江仙居皤(p%uF3)滩针刺 无骨灯,以其灯身无骨、刺绣烂漫着称,于2006年进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荔枝灯是无骨花灯的典型代表,相传曾经被高悬于杨贵妃的寝宫,惹得玉环带笑看。
摄影/ 泓伊
猜灯谜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元宵节不仅有彩灯万盏,还有诗林谜海。这些特为花灯而制的“灯谜”,因难见巧、化难为乐,成为中国独有、雅俗共赏的佳节意趣。
灯谜又称“文虎”,谜面大多只是一两句话,甚至一个成语、一个字,所以灯谜也称“短面谜”。
这是一幅清代中晚期的杨柳青年画作品
故事出自《红楼梦》第五十回
“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
仔细观察会发现,画中写在灯笼、纸张、隔扇等处的灯谜
与书中无一相同,平易有趣,也有的充满教化意味。
摄影/ 朱子浩
真正完成谜语向灯谜跨越的一步,是在两宋之际。两宋之交,记述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风情的《东京梦华录》,以及反映南宋中晚期临安风光(今浙江杭州)的《都城纪胜》里,都提到一种出现于勾栏瓦舍中的民间娱乐活动:商谜。
“商谜,旧用鼓板吹《贺圣朝》,聚人猜诗谜、字谜、戾谜、社谜,本是隐语。”宋代的商谜,兼有优俳表演和猜谜娱乐的两种形态。“商”有协商、商量之意,优伶完成曲艺表演后与观众进行智力竞猜的互动,其现场效应恐怕不比今天的益智类电视节目差。在那灯火辉煌的大宋上元节令里,商谜,大概是古人狂欢嘉年华中最火热的节目了。
清初的一部剧本《春灯谜》几乎还原了宋代商谜活动的景象:百姓在一个叫黄陵庙的地方庆赏元宵,一群商谜伎人“持灯谜、灯笼、细吹打”上场,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猜射活动,射中的赏以串钱。
不难想见,灯彩与灯谜成为标配,与元宵灯会是密切相关的。成书于宋末元初的《武林旧事》中,于“灯品”一卷介绍了南宋时期苏州、福州一带精妙绝伦的灯艺:有以五色珠为网、下垂流苏的珠子灯,有镞镂精巧、如影戏之法的羊皮灯,还有各式各样的罗帛灯。
猜一猜这条灯谜的谜底吧
快来get本期新刊吧
封面故事在海水江崖间翻腾的龙,永远是皇帝的化身,对帝国的多数人来说,是个无比神秘的存在。但“年号”却给了每个人听见真龙天子宣言的机会。 供图/图虫创意
你的家乡有什么样的元宵节习俗?欢迎与我们分享。我们会从中选取 3位读者,赠送本期《中华遗产》杂志。
封面图与文中全部图自《中华遗产》2022年2月
封面供图 / 图虫创意
编辑 / 方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