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脚下寻古城——晋陕长城人文地理考察 | 活动报名
活动详情
·
活动时间:
2023年11月6日—12日(7天)
·
活动地点:
山西、陕西
·
活动组织方:
中国国家地理科学考察部
·
报名咨询:
(010)64865566-227/229
(工作日9:00-18:00)
活动联系人:周梓溢 18816922708
cngexpedition
它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工程奇迹
它的修建历经多个朝代
时间跨度接近两千余年
它在中国大地上绵延21196.18公里
几乎遍布北方所有省区
无论是高山、河流
亦或是荒漠、戈壁
都没有阻止它延伸的脚步
它地跨半湿润与半干旱区
试图将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相分隔
在它的两侧
战争的刀光剑影与和平的茶马互市反复上演
它曾被视为战争与暴力的象征
却也是民族交融与经贸往来的见证
它就是
万里长城
夜色下的金山岭长城
伟大的墙
The Great Wall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为抵御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下
亦或是为了防守本国的疆土
齐、秦、楚、赵等多个诸侯国便已开始修筑长城
在此后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
多个朝代不断对长城进行增筑或修补
尽管时至今日
大自然的风吹日晒以及频繁的人类活动
已经对它的保护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但它仍然是一条覆盖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404个县(市、区)
墙壕遗存总长度达21196.18千米
关、堡2211座的伟大工程
无论是东北的白山黑水
山海关
还是华北的崇山峻岭
雪后雁门关 摄影/杨东
亦或是西北的大漠孤烟
大漠之中的烽燧遗存
都能见到长城的身影
它以及大大小小散落于长城沿线的雄关要塞
共同组成了一套综合的防御体系
其中,明王朝不仅将长城的修筑推向了一个高峰
也让长城建筑艺术达到了极致
由于此时的都城北京城恰好位于边界地带
缺乏广阔的防御纵深
而边界另一侧
还有来自游牧民族所构成的军事威胁
人们通常把这种局面称为
“天子守国门”
由北京跨越燕山山脉便是辽阔的内蒙古高原
在此基础之上
一条用于拱卫都城的坚固防线必不可少
京师北防线核心段落及沿线分布的关隘、卫所、军堡示意图
它们或通体砖砌,极为坚固
金山岭长城
或下部石砌结合上部砖砌,增加稳定
居庸关长城
再结合防御需求
增设烽火台、敌楼、望楼、垛口等不同结构
注重实用的同时,也兼具了美观
长城各结构及功能示意图
但长城毕竟长达万里
不是每个地区都有着如京城一般雄厚的经济基础
以及足够的材料去修筑砖石结构的长城
大部分的长城往往就地取材
它们或借助山体,逶迤曲折
逶迤于贺兰山上的宁夏长城
或夯土版筑,降低造价
玉门关汉长城遗址
由此,一道道坚实边墙
山西雁门关长城
一座座绝塞雄关
甘肃嘉峪关 摄影/杨东
以及一个个多样城池就此诞生
河北怀来鸡鸣驿
它们不仅是长城这个庞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共同构建了完整的长城防御体系
但如果仅以这个角度来看长城
长城不过是一道或多道用于军事防御
由于设计精巧及工程坚固从而难以逾越的墙
长城的特殊性
还需要从另一个方面来凸显
重要的线
Geographic Boundary
长城的伟大
不仅仅来源于其工程学、建筑学意义
在地理学上
它也有着独特的浪漫
1935年
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
发表了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
(瑷珲-腾冲线,也称黑河-腾冲线)
即胡焕庸线的研究成果
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及胡焕庸线示意图
人们惊奇地发现
在这条线的中段
也就是黄土高原地区
胡焕庸线竟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重合
而这一地区的长城
也大体修筑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上
它们不仅成为了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也不经意间成为了游牧和农耕两种文明的分界线
这条线的西北是游牧民族的广阔天空
新疆伊犁谷地
东南则是农耕文明的乐土
杭嘉湖平原上的稻田景观
但长城两侧由农业到牧业的转换
并不是以突变的形式发生和存在的
二者之间还存在一个中间过渡地带
农牧交错带
它是农牧业的交会过渡地带
在这里既有牧民放牧的绵羊
山西天镇长城一带的牧民
也有大片的耕地可供耕作
山西广武长城附近的农牧交错带
位于黄土高原北部的山西、陕西、宁夏等地
不仅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核心区域
也是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
进行大碰撞、大融合的舞台
战争与和平在这里不断交替
在战争爆发的年代
这里是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攻防的前线
山西长城两镇及外三关防御体系示意图
图片来源/《中华遗产》2021年第12期
而在更漫长的和平年代
这里则是象征着秩序与约束的边贸口岸
南北的物产、文化在这里交换
晋商南茶北马行程路线图
图片来源/《中华遗产》2021年第12期
伴随着长城的除了荒原
还有大量位于长城周边
受惠于边境贸易的城镇逐步崛起
赤峰、秦皇岛、张家口、大同、榆林、
固原、银川、兰州、武威、张掖、
酒泉、嘉峪关、敦煌……
这些城市的缘起与繁荣离不开长城
01
山西段:半壁孤城水一湾,万家烟火护偏关
太行在左,吕梁居右
太行山脉
加之晋陕大峡谷的黄河天险
黄河晋陕大峡谷
表里山河的宏伟景观
使得山西高原的地理形式“最为完固”
但桑干河盆地(即宣府-大同盆地)
以及忻定盆地(忻州-定襄盆地)所在的晋北地区
不仅占据着北京与晋、陕、内蒙等地的交通要冲
而且恰好位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中段
因而这里农耕与游牧两种文明的碰撞尤为激烈
从汉高祖刘邦遭遇“白登之围”
到北魏道武帝定都平城
到雁门关下杨家将的历历往事
再到明代隆庆年间“封贡互市”
一幕幕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冲突与交流在此上演
大同云冈石窟
在明代九边体系当中
山西境内的大同镇防守的是北线的外长城
被称为“头道边”
山西镇防守的则是内长城——“二道边”
雁门关防御体系示意图 绘图/刘震宇
为防守大同盆地及忻定盆地
进而拱卫京师
明王朝在此不仅布局了多道边墙
也配套建设了大量不同级别的关隘、军堡等
明末清初的著名地理学家顾祖禹评价大同镇:
“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居边隅之要害,实京师之藩屏”。
山西长城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雁门关长城及周边地区遥感图
与闻名遐迩的山西古建相比
晋北的军堡及长城遗存往往被人忽略
从最北端天镇县的平远堡
一路经阳高、新荣、左云、右玉、平鲁、偏关、河曲、保德等多个县(区)
进而过黄河而至陕西府谷县
各种大小不一
形状各异的堡子散落在晋北大地上
它们曾是中国北方长城防御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
如今却默默矗立在山西北部的苍茫大地上
等待人们去重拾它们往昔的峥嵘岁月
黄河畔的老牛湾堡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第8期
右卫古城
晋商通往内外蒙的主要关口——杀虎口
02
陕西段:无定河畔,古城辉煌
在明长城九边体系中
相比山西段坐拥大同、山西两座重镇
以及“头道边”、“二道边”两道边墙
陕西段长城则主要集中于延绥镇(也称榆林镇)
延绥镇长城东起府谷县,西至花马池
同样也是明朝与游牧民族交战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
麟州故城
跨越农牧交错带的地理位置
仿佛也赐予了这里的城市亦农亦牧的双重性格
陕北榆林市所下辖的12个区县市中
北部的6个畜牧业发达,自然资源储藏丰富
被称为“北六县”
而与之相对的“南六县”则以农耕经济为主
榆林红石峡
图片来源/《中华遗产》2021年第7期
与向东南流去的洛河和延河不同
无定河像是一首倔强而高亢的信天游
迎着鄂尔多斯高原的寒风和毛乌素的风沙
将自己的身影淌进北方大漠
它曲折迂回
越过沙漠和千千万万个丘陵沟壑、山头梁峁
再南下投入黄河的滚滚怒涛
与黄河由于泥沙淤积、抬高河床
继而“无定”相比
无定河的“无定”则更为复杂
毛乌素沙地的恶劣自然环境
与黄土高原深深埋藏的地下水
共同造就了这条河道无定、浅深无定、季节无定、水量无定、清浊无定的河流
它与长城及农牧交错带不断纠缠交错
也目睹了一场场
旷日持久、惊天动地的征战与动荡
如它“无定”的名称一般
无定河畔的历史也诡谲变幻,争战无常
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的无定河大沟湾
著名的统万城建于公元 413年
是十六国时期匈奴后裔赫连勃勃所建夏国的都城
它的一侧是长途跋涉奔涌而来的无定河
另一侧则是滚滚沙漠
与中原民族修建的古城多用青砖堆垒不同
统万城是用粉沙、石灰、黏土及米汤
等多种材料混合夯筑而成
远望有如白色大理石构筑的城堡
因而被当地人称之为”白城子”
统万城遗址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行走明长城延绥镇段
自然的荣枯、历史的变迁、岁月的沧桑
都仿佛缥缈的烟云
唯有残垣断壁,静静地伫立在苍茫的陕北大地上
见证并记载着一代又一代的传奇
延绥镇建安堡
行程介绍
D1 11月6日 周一
大同集合,欢迎晚宴及行前说明会
D2 11月7日 周二
大同—左云—右玉(考察大同镇长城沿线遗存)
D3 11月8日 周三
右玉—偏关县(考察大同镇、偏关镇长城沿线遗存)
D4 11月9日 周四
偏关县—府谷县(考察偏关镇长城沿线遗存)
D5 11月10日 周五
府谷县—神木—榆林(考察延绥镇长城沿线遗存)
D6 11月11日 周六
榆林—靖边—榆林(考察延绥镇长城沿线遗存)
D7 11月12日 周日
榆林解散
-END-
文字编辑 | 周梓溢
微信编辑 | 周梓溢
海报设计 | 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