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战争,和平共处或许不是梦,反过来说,如果有了战争,就一定不能和平共处吗?答案并不绝对,战争在于参战双方的意识形态不一致而引发的冲突,然而对于去除了意识形态的人来说,当你面对一个完整的人的时候,敌对情绪还会那么强盛吗?很显然,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不是绝对的。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讲述的是一段特殊的情谊,这种情谊发生在战争年代,代表着的是一群远离了战争的人群,他们在面对不一样的人群的时候,究竟是敌对,还是欣喜?作为一部故事片,《老人与小孩》会告诉你。
二战期间,德国人对待犹太人的态度决定了犹太人如过街老鼠一般,朗曼是一个犹太人小孩,他跟随着父母东躲西藏艰难度日,然而朗曼却并不接受这就是战争的一部分,他拼命将自己的记忆拨回到一个远离战争的时期,并将这个时期当作当下。因为朗曼天性好动,所以他的父母将他托付给了房东,而房东再一次将朗曼托付给了自己的父母,一对老年夫妻,他们居住在乡下,他们远离了战争。
对于朗曼来说,乡下完全是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这种不一样体现在乡下对于战争的态度,当城市里战争如火如荼地时候,乡下依旧是一片宁静,虽然人们对于犹太人抱有一种谜一般的态度,但是这种态度远不如城里那样绝对。
朗曼渐渐的发现,这对收留了自己的老人实际上是一对非常有意思的玩伴,在跟随着老人一起度过快乐时光的同时,朗曼渐渐的忘记了自己的犹太人身份。而老人也对于身份这个词语并没有太多的期待,面对着天真无邪的小朗曼,老人似乎更愿意当一个爷爷,即使朗曼跟自己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但这对磨平了年龄差的特殊情谊就此交织在了一起。
《老人与小孩》意在用一种年龄差来为我们讲述一段特殊的友谊,这是一段在特殊时期,两个彼此之间意识形态有着差异的人群中间产生的特殊的情谊,这种情谊对于朗曼来说并没有太多的意识,而对于老人来说似乎也无所谓。然而他们双方在意识形态领域确实是敌对的。
老人不止一次地给朗曼展示自己当初参战的时候是多么的英勇,也不止一次地表达自己对于犹太人的愤恨,然而朗曼虽然是一个犹太人小孩,但是却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一个犹太人,似乎忘记了这个身份,朗曼才会觉得生活是处于一种与众不同的状态当中,这种状态有别于城市里的提心吊胆的生活,在乡下,朗曼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融入孩子群。
作为远离城市的存在,乡下对于朗曼来说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地方,老人带着他以及自己的狗无忧无虑的玩耍,即使是知道他这个犹太小孩的身份,老人依旧是没有将这件事情当作是两个人之间的障碍。即使是战争期间,两个意识形态有着差异的人依旧是能和平相处,这是为何?
原因就在于战争很远,而亲情很近。人类生存依照的是一种斩不断的情感,而并非仅仅是意识形态,当意识形态的辐射远远不及亲情的靠近的时候,人类依存得而情感就会发挥出来弥合的作用。老人口表面上对于犹太人是厌恶且愤恨的,实际上,他并没有单独面对一个犹太人,当真正的犹太人出现的时候,老人并没有将犹太人当作一个标签贴上去,而是首先当朗曼是一个小孩。
老人对于孩子的喜欢可以一定程度上打消这个犹太人的标签,当这个标签被去除之后,意识形态什么的已经不存在了,留下的就只有浓浓的亲情,即使这种亲情很短暂,但对于喜欢被陪伴的老人来说,朗曼的出现已经足够对于自己孤独的生活作良好的调剂了。这种调剂远大于意识形态。
差异化之所以能和平共处,主要原因在于差异带来的影响并没有将原有的生活习惯抹去。朗曼之所以能带在一个排犹人的家里自得其乐,主要原因在于对这个家庭来说亲情的构筑是远远大于意识形态的划分的。朗曼的身份并没有成为主要的障碍,在远离战火的乡下,朗曼首先是一个古灵精怪的小孩。其次才是一个犹太小孩。
可见,战争中的和平共处是有可能的,然而战争总是会结束,战争结束后的敌对,我们究竟能用什么方式将它抹去呢?当受害者与加害者颠倒过来,那么受害者还会像对待正常人一样面对加害者吗?当然,曾经犯下血海深仇的人是没有资格谈论原谅的,而像老人这样嘴上义愤填膺,实际上于心不忍的人是否在战争结束后应该友好对待?这或许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部分。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