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忏悔录》:自我救赎的一种形式

2023-12-22   商务印书馆

原标题:托尔斯泰《忏悔录》:自我救赎的一种形式

企鹅兰登×商务印书馆联合出品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北成、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渠敬东担任顾问遴选书目

陈嘉映、戴锦华、董强、葛兆光、林道群推荐!

跨学科、跨语种、跨流派、跨国别,以专业角度为读者提供最丰富的阅读体验!

商务印书馆2023年大众类十大好书TOP1、新京报书评周刊好书推荐

《伟大的思想》是企鹅兰登的“镇社之宝”,收录了推动人类文明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的经典短篇著作,包括休谟、叔本华、托尔斯泰、薇依、福柯等。话题广泛、指引当下,涉及美学与爱的体验、人生价值、忧郁与规训、战争与暴力、女性主义等。融人类生活的敏锐观察、微妙推理、精确表达和令人惊叹的想象力于一体,启发世人感受并让其成为有洞察力的头脑。中文版封面复刻原版设计,由“英国50大设计师”之一的大卫·皮尔森操刀,曾获D&AD国际设计大奖。

企鹅兰登出版人西蒙·温德尔曾说: “倘若没有这个作家或这本著作,我们将无法想象今天的世界”,这就是它历久弥新的迷人魅力。

《伟大的思想》中文版全六辑,首发第一辑、第二辑。上期 《人类幸福》帕斯卡尔:人类必然疯狂,不疯狂就是对疯狂的疯狂扭曲 (点击可阅读)是帕斯卡尔 关于人的理性与信仰的大胆思考让我们在生命中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今天再给大家分享《伟大的思想》第二辑01册《忏悔录》。作者是19世纪俄国小说家、哲学家、政治思想家托尔斯泰,译者是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王志耕。

《伟大的思想》(第二辑)

01《忏悔录》

Confession

人类生存的意义就在于接受真正的信仰启示,摆脱意义的缺失或危机状态,在自己的内心建立起一座理想的天国。

《忏悔录》的作者是列夫•托尔斯泰。他是中国读者最熟悉的外国作家之一,但托尔斯泰的意义不仅在于他创作了大量世界闻名的文学作品,他本人作为一种人格典范也成为现代性危机时代的一个标记。大家知道,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生活的意义自觉,或者说,在现代社会中,人是满怀自信和理想地活着,这个阶段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富有活力的阶段。但到了19世纪后期,随着西方的资本主义危机、东方的传统型社会危机的到来,人类生存的意义感逐渐减弱,而到了20世纪,随着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屠杀行为的发生,人类已经忘记了什么是生存的意义,从而进入到一个普遍“活着”的历史阶段。

托尔斯泰自己也许并没有意识到,他这一生的奋斗实际上塑造了一个 力图挽救现代社会坍塌的堂吉诃德形象。如果可以这样比拟的话,那么托尔斯泰的前半生就是堂吉诃德出征前的准备阶段,而他的后半生就是堂吉诃德走出家门后的一系列精神历险,或者说,他以自己一个人的精神探索,为世人做出了一个通过忏悔而走向精神救赎的榜样。托尔斯泰这个 精神转折的标志就是他的《忏悔录》

《忏悔录》的初稿写于1879年,此后托尔斯泰又对其做了反复修改,最终完成的时间大致是1881年7月之前。

托尔斯泰的手稿上并没有“忏悔录”(Исповедь)这个题名,目前也没有证据表明托尔斯泰想步奥古斯丁和卢梭的后尘,写一部向他们致敬的作品,尽管卢梭是他的偶像。但“忏悔录”这个名称也是他自己认可的。托尔斯泰夫人在1881年1月31日(俄历)的笔记中曾记述到,托尔斯泰正在 “写他的宗教忏悔录,以作为一部新作品的开篇”。(看来是这个说法成了后来《俄罗斯思想》被销毁版本和瑞士版本题名的由来。)

屠格涅夫曾于1882年9月16日在巴黎写信给托尔斯泰索要《忏悔录》。此后,他收到了托尔斯泰托人寄来的《忏悔录》,并于10月31日给作家德·瓦·格里戈罗维奇写信说:“我怀着极大的兴趣读完了它;就其真挚、诚实及信念的力量而言,这是一部出色的作品。不过它都是建立在不可靠的前提之上的——这就最终导致它对人类任何生存性生活(живая жизнь)的极为悲观的否定……这也是某种虚无主义。我诧异的是, 托尔斯泰凭什么既置身于艺术家中间,又否定艺术呢?这些艺术家从他的谈话中能得到什么呢?毕竟托尔斯泰堪称当代俄国最杰出的人物!”

但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屠格涅夫对《忏悔录》的评价并不准确,因为托尔斯泰所否定的并不是人的“生存性生活”,或者为了生存而从事的具体活动。

那么,托尔斯泰通过《忏悔录》要表达的到底是什么样的思想呢?

首先我们来看托尔斯泰的宗教观。托尔斯泰不仅否定东正教教会,而且否定一切形式的教会。因为,所谓教会实际上成了一种权力机构,与世俗的政权同流合污,所以他认为“教会的信仰就是奴隶制”,教会的功能就是控制民众,把他们认为的真理强加给所有人。托尔斯泰并不是要放弃信仰,他抛弃的是一切教会形式的基督教,他要信奉的是直接建立在原初思想之上的信仰,或者说就是其虚己、不抗恶、博爱的学说。

他的“托尔斯泰主义”也就是建立在这些最基本的原则之上的。所谓虚己,便是通过自降为卑、涤除罪孽的行为走向救赎,这本《忏悔录》本身就是这种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尽管托尔斯泰把自身所犯下的罪孽归罪于贵族社会的世俗教育,但人类有史以来,有哪一个享有崇高声望的大人物能够勇于承认自己曾经“无恶不作”?

因此,我们应把《忏悔录》首先理解为托尔斯泰自我救赎的一种形式。托尔斯泰坚持不以暴力抗恶。但我们必须清楚,不以暴力抗恶不是不抗恶。可以说,托尔斯泰的一生就是抗恶的一生,只不过他是通过向世人澄明真理、宣扬真理的方式来抗恶,是通过揭露沙皇专制的奴隶制实质的方式来抗恶,试问世上有几人能做到托尔斯泰这样不畏强权、始终不渝地与沙皇政府和东正教教会进行抗争?难怪出版家苏沃林感叹:“我们有两个沙皇:尼古拉二世和列夫·托尔斯泰。他们谁更强大?尼古拉二世拿托尔斯泰毫无办法,无法撼动他的宝座,而托尔斯泰,则毫无疑问正在撼动尼古拉的宝座及其王朝。”

托尔斯泰认为宗教的终极真理就是博爱,即所有人之间的爱,而不是只爱某些人,而又憎恨另一些人。

其次就是 托尔斯泰到底如何看待人的生命或人的生活。我前面之所以说屠格涅夫对《忏悔录》的理解是不准确的,原因就在于,托尔斯泰否定的并不是人类的现实生活,或者生存性生活。恰恰相反, 托尔斯泰充分肯定人类现实生活的意义,因为人类实现托尔斯泰意义上的宗教理想不是靠永生或来世,而只有靠现世,也就是肉体生存的这个此在时间(настоящее время),只不过这种生活不应该仅仅为了生存而生存,它应当是肉身在尘世中生活,而心中驻留着天国。托尔斯泰十分羡慕那些生活在底层的埋头苦干的工人、农夫,在他看来,这些人虽然没有像那些有学识的人把信仰挂在嘴边,但他们的心中有上帝,所以他们生活得坦然、幸福。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 《忏悔录》结尾补充部分讲述的这个梦境的意义,从而理解托尔斯泰是如何走出他的生命困境的。当他正常躺在床上的时候,就相当于人在没有刻意去追问生活意义时的状态,他不会有不适感。但当他非要去思考这样躺着是否舒适时,生命的困境就来到了,因为这时你想到的只有当下的情境,即相当于人的现实生活,而这种现实生活充满了痛苦和意义的逃逸。人在这种状态下开始挣扎,但如果他领悟不到空中那个上帝的存在,这种挣扎的结果就是不断趋近生命的深渊,即越挣扎,生命的痛苦越强烈,甚至会引导人走向毁灭。在这个时候,托尔斯泰有幸听到了来自远方的召唤,他在这个召唤中终于把头望向了头顶的天空。当他一旦进入这种状态,就发现原来生命中始终存在着一根坚强的柱石,只不过人们忙于琐屑的日常生活而对此熟视无睹。这根柱石也就是托尔斯泰心目中真正的信仰。

就此而言,托尔斯泰向我们揭示出 现代人生活的两种基本形态,一种 充满着伪信仰及不同意识形态的纷争,他们认为这就是生活的意义所在,但最终却陷于无所适从的境地,甚至在这个过程中酿成生命危机;一种是 仅忙碌于及时行乐的生存,像跌入井中的旅行者那样,既不考虑生命的意义,也看不到死亡的威胁,兀自去舔树叶上的蜜滴,而这样的生存在托尔斯泰看来就是没有生存。

所以,他的《忏悔录》与其说是为自己的生活危机写下的反思式自白书,不如说是在警醒世人:人类生存的意义就在于接受真正的信仰启示,摆脱意义的缺失或危机状态,在自己的内心建立起一座理想的天国, 这座天国的基础就是托尔斯泰主义的核心理念——虚己、非暴力、博爱。然而,就在托尔斯泰发出他的“旷野呼告”之后,人类进入了20世纪,在付出了一系列惨痛代价之后跌入了后现代境况。

托尔斯泰的名字虽然仍被常常提起,但他探求真理的声音却离我们越来越遥远。在这样的时代,重读他的《忏悔录》,或许也是 我们接过他的堂吉诃德式木棒,来延续他的拯救努力的一种表示吧。

王志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