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空姐利用延误险漏洞,买900多次赚300万,是诈骗还是无罪?

2024-10-13     秋柳侃娱乐

“110吗?我要报警,有人进行保险诈骗。”

2020年4月,一则报警电话引起了南京公安的注意。

在电话中,

保险公司的负责人表示,自2016年起,自家公司的账户就开始连年亏损。

经调查发现,致使保险公司亏损的不是别人,正是航空公司一退休空姐。

因为作案手法隐蔽,这个空姐已经非法获得了300万的赔付款。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情况属实,这个空姐又要面临什么样的法律处罚?

一个意料之外的发现

2014年,南京空姐李某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准备迎接退休后的美好生活。

可在触手可得的自由面前,李某本人却并不开心。

自从大学毕业后,李某便进入了航空服务业。

多年的积累下来,她早已坐到了乘务长的位置,实现了财务自由。

虽然说空中飞行难免有些苦累,但眼看着大把钞票进入自己的口袋,李某还是在这一行业里扎了根。

如今到了退休的年纪,一想起自己那微薄的退休金,李某根本就不愿意退出工作岗位。

可无奈的是,毕竟年纪大了,李某的身体也开始出现各种疾病。

即使她多不愿意面对,也不得不老老实实办理了退休手续。

“就那么点退休金,怎么可能活得下去呢?”

在盘点完自己手头的存款后,李某陷入了沉思中。

以前在航空公司上班时,高薪生活早已让李某变成了一个花钱大手大脚的人,如今收入骤然缩水,这让她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

为了能保证自己的生活质量,在刚退休时,李某积极投入到了找工作的大军中,想多挣一份钱来满足日常开销。

但由于年纪太大,市场上的大部分公司根本就不敢录用李某。

即使她提出可以兼职工作,对方也迟迟不愿同意。

眼见自己的钱包越来越瘪,李某焦虑极了。

可就在这时,一个亲戚的求助,让李某瞬间找到了新的“生财之道”。

一天,就在李某为没有收入进账而苦苦焦虑时,她的亲戚张某突然打来电话,询问她能不能为自己索要回机票钱。

张某向李某表示,

因为婚期在即,她和未婚夫本准备乘坐飞机前往国外旅游。

但不巧的是,就在飞机即将起飞时,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让飞机被迫延误,两人原本规划好的行程也被彻底打乱。

考虑到接下来的日程安排,张某决定退回机票钱,并用这笔钱在国内旅游。

可让她始料未及的是,在听到她的退票要求时,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员,竟以“未购买飞机延误险”拒绝了她。

张某表示,只要能索要回大半部分钱,她可以补偿航空公司退票费用。

凭借着多年的工作经验,李某很快意识到,在没有购买飞机延误险的情况下,张某的机票费用,几乎没有理由再次要回。

因此,李某当即回绝了张某的请求,并向对方解释了“飞机延误险”的重要性。

可就在对方挂断电话的同时,一个绝妙的计划在李某的脑海中生成——

“能不能利用飞机延误险,狠赚一笔?”

天衣无缝的赚钱计划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飞机延误险都是比较陌生的词汇。

不同于高铁、大巴等陆地出行方式,空中飞行,受到极端天气的影响会更大一些。

考虑到出行的重要性,每逢暴雨或大雾天气,航空公司都会推迟起飞时间,

这就使得不少乘客叫苦连天。

为了补偿这部分乘客的损失,几乎所有的航空公司都推出了“飞机延误险”,

乘客只需在购买机票时额外支付几十元,就能在飞机延误后获得最高8000元的赔付。

只不过,毕竟极端天气较少,所以即使有乘客知道飞机延误险的存在,也不会特地花钱购买。

但对于飞行经验丰富的李某来说,预测天气,早已成为了她的拿手绝活。

在亲戚张某的启发下,

李某很快意识到,只要购买延迟航班,自己就可以利用飞机延误险来获利。

为了试验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2015年,李某根据飞行经验,试探性的购买了一张可能会延误的飞机航班。

正如她预料的那样,就在飞机出发前不久,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便让飞机被迫延迟,她也因此获得了一笔赔付款。

在肉眼可见的利润面前,李某的胆子也越来越大。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某开始频繁购买飞机票,并利用飞机延误险来牟利。

虽然偶尔也有失手的时候,但经验丰富的李某早已做好了准备:

一旦察觉天气没有异常,她就会赶在飞机起飞前退掉机票。

这样一来,她只需要承担一小部分退票费用。

相比起利润丰厚的赔付款,在李某看来,这些退票费用根本不值一提。

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某渐渐不满足于单人行动。

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

她加大了机票的购买力度,开始从亲戚朋友那里弄来了30余张身份证。

利用这些不同身份,李某在各大航空公司“薅羊毛”,仅仅四年的时间里,她就先后作案900余次,获利300万元。

如此丰厚的收益,早已超过了她的退休金额。

在金钱的刺激下,李某越来越肆无忌惮,开始没日没夜“工作”。

可她不知道的是,就在她沉溺在金钱的海洋中时,反应过来的保险公司,也启动了相关的清查行动。

2020年,在查阅了企业经营数据后,保险公司惊讶发现,自2016年起,自家公司就开始莫名处于亏损状态。

一开始,保险公司的高层本以为,亏损是由于这几年的极端天气过多,可在对退款记录进行追踪后,

频繁出现的李某信息,让他们瞬间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在查明频繁出现的30多人都与李某的身份信息有所重合后,保险公司进一步确认了李某的“作案可能”。

因此,2020年,掌握了相关证据的保险公司,一通电话便将李某送到了警局,

他们以“保险诈骗罪”为名,要求李某返还这四年的全部违法所得。

而在被警方传唤到警局后,李某也对保险公司的指控持有不同意见。她认为,自己确实购买了机票,因为极端天气而获得赔付款,也是正常的交易流程,保险公司无权干涉。

那么,从法律层面上来看,李某的做法,是否涉嫌保险诈骗罪?

保险诈骗罪

保险诈骗罪,是指以非法获取保险金为目的,采用虚构保险标的等方法,向保险公司骗取保险金的行为。

在本案中,

李某为了获取高额保险金,故意购买机票,并购买飞机延误险,确实有涉嫌保险诈骗罪的可能。

但需要明确的是,保险诈骗罪所规定的“故意虚构保险标的”,指的是故意使用虚假的证明材料或虚构事实编造保险标的,发生保险事故后非法获取保险金的行为。

很显然,仅仅利用了保险漏洞的李某,并不属于保险诈骗罪的涉案范畴。

相比于保险诈骗罪,故意非法占有保险赔付款的李某,其实更偏向于诈骗罪的涉案范畴。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中明确规定,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在本案中,试图借由保险漏洞来获得高额赔付的李某,的确满足“诈骗罪”中所指出的“非法占有目的”。

然而,在犯案手法上,李某的行为却有着可供商榷的退步空间。

在保险公司看来,

李某伙同亲戚朋友,故意购买机票而不出行,完全满足虚构事实骗取财物的犯罪事实,

她在飞机正常出行时所采取的退票举动就是证据。

遗憾的是,保险公司的怀疑虽然自成逻辑,但却没有切实有力的证据。

面对保险公司的指控,李某大可以表示,自己是帮亲戚朋友购买机票,至于为什么没有乘坐飞机出行,则完全是因为临时更改了行程。

可以说,利用保险公司的机制漏洞,李某完全不构成犯罪。

在没有切实证据的情况下,即使她的犯案动机较为明显,保险公司的指控仍旧无法成立。

因此,哪怕警方将此案移交法院,等待着李某的,也未必就是法律的审判。

但值得一提的是,

李某的行为,虽然不一定会受到刑事处罚,但她也从一定程度上侵犯了保险公司的权益。

如果她的牟利方式被外界传播,那保险公司仍旧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要求李某为自己的行为付出相应的民事赔偿。

回顾整个案件,我们或许无法站在公平的角度,对孰是孰非给出明确定论。

但可以肯定的是,

飞机延误险存在的意义,是为了给那些真正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

利用这一漏洞来为自己牟利,既有可能让自己面临法律的制裁,也让那些真正有需要的人群利益受损。

想要让一切正常有序运转,一个合适良性的解决方案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南京一空姐利用航班延误险漏洞,4年获利300多万,到底犯不犯法】——晋州普法

2、【买航班延误险“获赔”300万,民事争议还是刑事犯罪?】——新华网

3、【诈骗还是无罪?女子薅航班延误险羊毛获利300万引争议】——封面新闻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5881c39ebfae2b637c13cf14024ec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