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古话说得好,“贪多嚼不烂。”这句话源自凌蒙初的《二刻拍案惊奇》,他讲述了一个贼因为贪心而陷入困境的故事。这个故事里,贼为了多得到点钱,顺手拐骗了一个孩子。但很快他发现孩子成了累赘,只好将孩子丢弃。回到同伙中,贼却被嘲笑:“如今孩子在哪里呢?真是贪多嚼不烂啊。”包头的前亿万富豪金利斌也曾犯下贪多嚼不烂的错误,最终以负债14亿、无奈自杀的结局收场。
金利斌并非出身高贵,1969年在包头出生,父亲早逝,留下金利斌和母亲相依为命。童年的贫困经历锻炼了金利斌的商业头脑,他从事过摆地摊的艰辛生活,但也因此培养了强烈的商业洞察力。然而,初入社会的金利斌却屡次遭遇挫折,失业后回到摆地摊的生涯。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发现摆地摊是个丰富经验的宝库,培养了他敏锐的市场嗅觉。
1995年,金利斌代理了湖北品牌的话梅瓜子,成功挖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包头地理位置的独特优势,让他将代理业务聚焦在物流产业链上。随着业务的扩大,金利斌成立了惠龙公司,开始将投资领域辐射到各个行业。他坐拥14家公司,资产超过25亿,成为包头市的代表性企业家。
然而,贪心的金利斌未能意识到自身能力的局限。他急欲让惠龙公司上一个台阶,却在融资过程中陷入泥潭。为了吸引更多投资,金利斌打造了上市公司的美梦,投资了福禾豆业集团。然而,这个投资只是将金利斌推向了更深的负债。高额的融资和利息使得金利斌陷入绝境,无法支付巨额负债,公司多个产业也相继出现问题。
金利斌一再采用画大饼的方式,让投资者相信上市公司的美好前景。然而,他的能力与愿望不相符,公司承担的负担太重。2002年,金利斌创建的惠龙公司资金链彻底崩溃,他负债14亿多,成为一名失败者。金利斌的负债给许多家庭带来了破碎。这个曾经坐拥25亿资产的富翁,最终因贪多嚼不烂而选择了提前结束生命。
人生应该学会知足,适可而止。金利斌的故事是一个鲜活的例证,贪婪总有代价。通过金利斌的经历,我们看到了一个人从富有到贫穷的不幸命运。财富从来不是唾手可得的,谨慎思考,量力而行,或许是更为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