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咱们家是不是很穷?”两种不同回答影响孩子一生。
网上看到一个网友说道,女儿曾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妈妈,为什么我们家不能住跟XX一样的大房子,咱们家是不是很穷?”该怎么回答孩子?
不同妈妈的回答,影响孩子一生。
第一种回答是:“我们家不穷,省下来的钱以后都给你!”
第二种回答:“咱们不和别人比,我们家虽不算特别富有,但也不是特别穷,我们的钱也许买不到大房子,但爸爸妈妈努力工作赚钱让一家人生活越来越好,一家人在一起我们就很开心了,你努力学习,上个好大学,出来以后努力工作赚更多的钱。”
这两种回答,你觉得哪个更好?
显然是第二种。
因为爸爸妈妈在跟孩子阐述自己生活条件的同时,传递给孩子一个很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人活着不是为了攀比,而是为了自己家人过得越来越好,并且也只有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做到这一点。
现在网上流行一句话:现代人生活的累,一小半源于生存,更多的则是源于攀比。
确实,针对于家长们更多的是喜欢攀比孩子同学的成绩、孩子同学家长的关系,甚至还有的家长喜欢和自己朋友的社交攀比。
比如,哪个同学人家平时学习成绩咋那么好,自己的孩子咋这么笨。
比如,哪个家长和老师关系挺好的,就猜测老师会不会给这个学生开小灶了,自己的孩子咋就不懂得嘴甜点让老师开心。
比如,自己朋友认识一些社会上的人,可以帮助他们家孩子去一个比较好的学校,而自己碍于颜面没好意思让朋友帮忙,就觉得如果自己孩子只要争气,成绩优异,就能去好学校,怎奈自己孩子不努力,没法和人家比。
这诸多的攀比,会逐渐让家长内心失衡,有可能本就幸福的家庭,变得乌烟瘴气,孩子的内心也会受到影响。
这种影响会导致:
伤害家长自己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当你对某件事情不满,你就越想说,你觉得我是为了发泄不满,可是反而越说对自己伤的越重,甚至你哪怕没有说出口的话,但凡你只要起心动念,就会开始烦躁,想人家孩子如何如何好了,我的孩子怎么就不如人家。
之后顺理成章的开始焦虑,面对孩子、老公开始抱怨,等到抱怨越来越多时,你会发现原来紧致的皮肤变得松松垮垮,毛细孔也变得能插秧了,眼神也开始萎靡不精神,整个家庭空气都是凝固的。
尤其新学期一开始,正是攀比心的重灾期,学校开始三天一大考,两天一小考,而且现在我们每个家长都在班级群里,老师总会把成绩发到家长群里,这时有的家长就坐不住了,心内开始长草,不由得攀比心就起来了。
说到这里就不难看出,这就是人性,此时家长开始产生很多疑问,为什么同在一个班听课,人家的孩子怎么就那么努力,自己的孩子却像个傻子,每天嘻嘻哈哈就知道玩?为什么孩子总会辜负自己一片苦心?等等为什么开始盘旋在头顶挥之不去。
故而不满越来越多,抱怨就越来越多,一旦抱怨生活就充满了荆棘,语言暴力不免脱口而出。
其实,不知足说的就是这类家长,只看到了自己没有的,看不到已经拥有的,正所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当你不满之时,孩子身上所有的优点,在你起心动念的那一刻就不翼而飞了。
建议:当你觉得自己孩子啥都不是的时候,闭上眼睛好好回忆一下,除了成绩,你的孩子是不是平常很乐观?你的孩子是不是很健康?你的孩子是不是小时候见你下班回来给你把拖鞋放在了门口?你的孩子是不是坐在你的怀里奶声奶气的叫过爸爸、妈妈?
人要学会知足,成绩并不能定乾坤,定下孩子的终身,你不觉得他只要开心快乐,循循善诱,他自己慢慢就会给自己定目标向前冲了。
你只要放下攀比心,内心自然是开阔的,很赞同一句话:幸福的理解有千万种,每人的诠释都不同,但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就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不去仰望别人所拥有的。
伤害孩子
心理学家马歇尔曾说过:“很多时候,我们不认为自己的说话方式是暴力的,但事实证明,很多时候,我们所说的话,会引发自己和别人的痛苦。”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故事,在学校上学的松紧度也有所不同,父母的这代人经历社会的机会比较多,所以心都是硬的,可是孩子们的心还都是新鲜的,他们对家长从来不设防,也很脆弱。
当家长觉得自己将情绪一顿发泄无伤大雅时,很有可能孩子的内心已经被伤到,家长还不自知。
记得有一个小女孩因为成绩不好,妈妈骂了她,最后她用手机拍了一个视频,镜头对准自己,她还设置了一个哭泣小娃娃的表情,配了文字:“妈妈说我像猪一样笨,不就是我这次没考好吗?为什么骂我是猪,那你生我干什么?emo了”
底下的文字引来了很多共情的评论。
有的说:“别郁闷了,我小时候妈妈也骂我,说的话可难听呢!还说过我怎么不去死。”
有的说:“我妈说过,早知道就不生你的话”
还有很多很多人从小受到过家长的语言暴力,到成人之后都没有忘却,都成了一个隐秘的伤痕。
家长的一句话像刀子一样,挥舞在孩子的心上,拉的孩子七零八落。
记得网络红人毛毛姐,他在直播带货时就说起了自己一个往事。
因为他小时候学习成绩不好,但很喜欢一双球鞋,他想让妈妈给他买,可是他妈妈说了一句:“你不配。”
如今毛毛姐身家千万,也不在乎什么钱不钱的,他也孝敬他妈妈,但是他妈妈要是提出想买什么,他也买了但总会带一句:“你不配。”
难道父母就真的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非得抱怨几句,这攀比的心就能平衡了?难道别人家的孩子亲,自己的不亲?
其实不是。
建议:家长可以学着沉静下来,想想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一手带大的,你会觉得他好亲,什么臭毛病、高矮胖瘦一律没放在眼里,因为他就是你的孩子。
想必大部分家长,也只想让自己的孩子快乐健康的长大,只要有一技之长养活自己就够了,而不是让他成为一个伟人或者成龙又成凤每天累得直不起腰吧,那样孩子活的太辛苦了。
所以,换一种方式,先改变自己的攀比心,一切顺其自然,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早晚都会懂事,早晚都会为了目标而拼搏。相信的力量很大,就如《吸引力法则》中说:“改变了思想,就改变了命运。”
家长要学会为孩子保驾护航,滋养孩子的内心,保持平常心,不论成绩好坏,都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心态,以心换心,他对自己才有认可,对未来才有信心。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