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接DD放学,前面有对爷爷奶奶,一接到娃就猛夸:
“我们宝宝第一天上幼儿园就没哭,别的孩子都哭,就你不哭”。
“从老师到门卫爷爷个个都夸你最棒,宝宝真厉害啊 。”
“明天咱来还不哭昂,让大家都夸你!!”
听得我一激灵,这人设起的,可够高的啊。
要我是这孩子,第二天想哭之前,都得先掰着手指头数数,一对不住爷爷奶奶、二对不住其他小朋友、三对不住老师门卫爷爷……
人家都那么“高看”我,我得让自己配得上这份表扬,不让别人失望啊?
得~对不住的人这么多,哭声我还是憋回去吧!
虽说夸孩子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日常的彩虹屁也一定不能少。
但,不得要领的瞎夸,也挺吓人的。
趁热总结了5大无效式夸奖,尤其是第4种,不仅没用,还有毒!
1
夸得太高,超出实际能力就会变成压力
我们总喜欢,把孩子往上抬一抬,让他做事更有动力!
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尤其有了周围同学的参照他就会感觉到,自己在某方面可能没你夸得那么好。
这时候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呢?
遇到真正的坎儿, 就放弃。
为了维持你说的“聪明、厉害、棒”的状态,他就不愿意、不敢尝试新的、负有挑战的任务。
他们会担心如果自己失败了,他就不再是父母心中“优秀”、“棒”、“乖”的孩子了。
对失败的恐惧,已经远远大于成功的欲望。
所以更愿意躲在表扬之下,维持这份赞美;而不愿走出去,暴露自己的无能。
而避免失败最好的办法,就是停止努力,不尝试就不会失败。
如此,我们的夸奖反倒摧毁了孩子前进的勇气。
2
夸得太猛,优秀的门槛太低,就很难去努力
朋友抱怨,自己的孩子就不知道什么叫 “精益求精”。
弹琴,你纠正手势,他反驳你,“我不是做的挺好了吗?”
叠衣服,你让他叠整齐点,他抗议“这样还不行吗?够整齐了啊”!
好像在任何方面,孩子都没有精益求精的动力,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干什么都是点到即止。
为什么?
因为一味表扬,让孩子优秀的门槛变低了。
刚会弹琴就夸“太棒了,简直是音乐天才”。
刚会叠衣服,就夸“太棒了,叠得太完美”。
孩子刚写字,写得歪歪扭扭,你却一直说“ 真棒!写太好了!”
优秀的门槛太低了,出道即巅峰,谁还愿意更努力呢?
所谓捧杀,也不过如此了。
很简单的事情,都被夸上天,孩子难免飘飘然、生出傲娇之心,不再追求进步。
作为亲妈,我非常明白,自己的孩子放个屁,都可能忍不住夸。
但是看见孩子的潜力很重要,看见孩子的弱点和盲区也很重要!
捧杀,很容易让孩子形成错误的认知。
更容易让孩子有种错觉,我只要付出一小点努力,就该得到天花板级别的回报。
3
设限式夸奖,夸了还不如不夸
你承认自己作为父母的局限性吗?
如果自己看不到,就让队友看看吧,他一定能列举出你 N条不希望出现在娃身上的特质。
如何不让自己的局限延续,避免“套娃式养育”呢?
那就得注意远离“设限式夸奖”。
有个朋友家的孩子喜欢画画,但笔下的公主,都是一种模式 (波浪卷、大眼睛),画画班的老师也多次反应这个问题,孩子的画特别局限,好像自己有一个模板,谁也不能打破。
后来老师问,是有人教她公主就要这么画吗?
朋友反思,没人教,但是也等于教了。
她回想,就是有次她突然发现孩子画的头发是一头波浪的,特别惊喜,就大夸特夸,好像从那之后,孩子的公主就都是波浪头!
后来带DD去商场乐高中心玩,我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DD想要摩天大楼,旁边一个小哥哥就总是说,你搭的不整齐,房子不是你那样的!
如果我们总是以自己的喜好去评价孩子“波浪头真好看”、“积木搭的好整齐”, 孩子就会有意的,按照你设限的偏好偏离。
比这些小事更严重的,是 思维模式的设限式夸奖。
“宝宝真棒,选了淘气堡就放下了玩具,二选一是对的,你不能什么都要。”
你怎么就知道孩子以后过不上鱼和熊掌可以兼得的人生呢?
被这种认可左右的孩子,未来找工作“工资和顾家,好像总要选一个”;嫁人“性格和学历,好像不能什么都图”,就会成为ta的底层思维模式,未来ta很大概率上也会这么坚信人生必须有取舍,而不会努力创造两全其美。
类似的:
看付出总没错的吧?你只有付出许多苦累,才可能有所回报。
——未来很大概率,他会选择挣一分辛劳一分收获的辛苦钱,而不是选择那些聪明的工作模式/职业/行业。
看我们宝宝多懂谦让,你只有很慷慨善良,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未来很大概率,她会走上一个老好人之路,而不是过自我满足的肆意人生。
你传递给孩子的任何“限制性”的信念,都会削减他未来的发展空间。
本来他可以有更广阔的天空,但我们的这种夸奖会不知不觉给孩子给孩子织一张网,把孩子圈在了网里面。
所以, 如果孩子没有求着你表扬,就,不太要太去刷存在感。
4
操控式夸奖, 明面是夸,背后却是深深的控制
很多时候,我们的夸奖并不是出自真心,而是 潜意识的控制。
就比如开篇爷爷奶奶送幼儿园,真实的目的——当然,也是欣慰孩子第一天没哭。但更真实的目的, 是希望她第二天也不要哭!以后上学都不要哭!
这种典型的带有目的的夸奖,是最容易让孩子抗拒的。
这种夸奖,并不是出于真心,而是带有大人自己的目的。
潜台词是:
表面是夸,暗里是否,实则是控制。
《无条件养育》的作者Alfie Kohn说过:有时候赞美像是惩罚的另一面,只是为了满足成年人控制或者影响孩子的一种手段。
把孩子架上一个道德高地,甚至引入第三方,让他自己都不好意思下来。 只能“违心”的站在上面,扮演你想要的样子,享受你的表扬、别人的围观,唯独不敢说自己想说、做自己想做。
5
敷衍式夸奖,夸了也白夸
也不是咱非要夸孩子,很多时候,孩子也会主动求表扬。
但夸得太假太飘,你自己都不信,还指望孩子信?
这点在各位姐妹估计在与队友的交流上就深有体会,比如商场试衣服,当你满心欢心试穿了一件,问队友怎么样时,队友答:嗯,好看。
你再试一件,对方也会说,嗯,好看!
哪怕是你拿了一件死亡芭比粉,衬得你跟成了精的煤球似的。
队友也能猪油蒙心地说一句:好看。
可能不是情人眼里出西施,而是他眼皮都没抬一下,闭眼就夸。
但跟姐妹逛街就不一样了,姐妹会很中肯的说这件显白、那件显瘦、第三条裤子最显腿长!
敷衍的回答VS具体有效的回答,一对比就原形毕露。
所以,对于孩子也是一样。
要么别夸,要么咱就夸到点上。
简单的方法就是 , 减少大人的评价,只描述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再联合下感受到就好了。
因为很多时候,孩子的自然行为带来的结果,就够他满足了。
“唉?你刚用筷子夹的菜啊”——DD感受:我终于会用筷子了,我还挺厉害的
“今天你的作业半小时就写完啦”——CC感受:我的效率还挺高的)
“妈妈出差的日子,每晚都是你给DD读的绘本啊”——CC感受:我也能照顾弟弟,我也是个好姐姐
最强的套路,是真心!
你多看看孩子,比瞎夸夸孩子,有用的多!
从外部的评价转向对事情内在的关注,也更容易让孩子做自己,而不是活在别人的评价里。
PS:书香节正当时,本来放弃写书单了,但架不住后台的热情,还是连续熬夜肝出来三篇,CC/CD/CE各放一篇,年龄段匹配的可以闭眼入啦!
《喂书长大的孩子,那些读100遍也不够的绘本推荐》0-3岁篇
《 删删减减无数轮,最舍不得删的绘本,都在这里了》3岁+篇
《读千册书,竟还'阅读营养不良'?自查你家书价缺啥》5岁+篇
本期视频话题:孩子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秘密!
姐弟互掐,却被心理师叫好?原来孩子有这种行为,说明你养得很好
看了这个视频,才知道原来的性教育,竟然错了(附带资源)
我也没想到,靠这几个日常小习惯,娃就提高了作文
我们是CC爸妈,家有一双儿女CC&DD。
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
C妈:报社育儿主编,畅销书《家长好脾气,才有好教育》、《吃好睡好不生病》作者;
觉得文章有用,就分享给需要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