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学派研究》
(“中国学术流派研究丛书”书目)
杨武金著
ISBN 978-7-100-21133-8
定价:99.00元
商务印书馆2022年11月版
内容简介
《墨家学派研究》堪称墨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本书主要研究墨家学派的源流、基本思想特征、基本学术价值、与儒家学派的对立与论争、内部的分歧与分离、学派的衰落及其原因、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地位、对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影响等。作者章节安排合理丰富,论述逻辑严谨清晰,语言晓易明白,论理循循善诱,是拿起来就不想放下的一本佳作。
作者简介
杨武金,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逻辑学。主要学术著作有:《墨经逻辑研究》《逻辑和批判性思维》《辩证法的逻辑基础》;主编《逻辑思维能力与素养》;译著有:《逻辑的力量》《逻辑学是什么》《皮尔士和刘易斯的归纳理论》。
《兵家学派研究》
(“中国学术流派研究丛书”书目)
黄朴民、魏鸿、熊剑平著
ISBN 978-7-100-22413-0
定价:99.00元
商务印书馆2023年6月版
内容简介
纵览古今兵家文化,体味中华文明赓续!本书系“中国学术流派研究丛书”书目之一,重点考察了中国古代兵家学派的发展情况,为读者全景式呈现了跨越三千年的兵学文化发展史。全书共分为3编15章。其中“上编”与“中编”以兵家发展的历史脉络与顺序为经,以兵家主要代表人物、重要著作、学术思想体系为纬展开论述;“下编”则是对兵家学派几个重要学术问题的专题性讨论。作者从历史学、军事学、文献学、哲学多学科相结合的视角切入,致力于就中国古代兵家学派发展的时代背景、文化渊源、基本内涵、演变轨迹、主要特征、表现形式、重要地位、历史影响与当代启示等加以全景式回顾与总结,就兵家学派自身演生的历史逻辑与内在理路着墨,梳理与总结中国古代兵家文化的主要成就与重要地位,揭示了中国古代兵家的基本特征,并阐释其文化意义。
作者简介
黄朴民,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军事史、战争史研究,代表性专著有《春秋军事史》《孙子评传》《何休评传》《大一统:中国历代统一战略研究》《刀剑书写的永恒:中国传统军事文化散论》等。
魏鸿,历史学博士,原军事科学院副研究员,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三部特约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古典军事文献学研究。
熊剑平,历史学博士,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军事史研究。
《墨家学派研究》《兵家学派研究》书影
《墨家学派研究》序
墨子是中国先秦时代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与社会活动家。由他所创立的墨家学派,与儒学并称为“显学”。《韩非子·显学》说:“世之显学,儒墨也。”秦汉以后,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打压墨学,墨学被迫沦为冷门绝学。但墨学深蕴科学人文精神,依然在民族文化中浸润默化,在现代世界全球化浪潮澎湃的今日,墨学因具有与西方现代文化联通接轨精粹意涵,迎来复兴重振的机遇,乃是势之必至,理所固然。
史籍记载,墨子早年学儒,发觉儒学存在弊端,奋然创说,起而建构弘阔博大,系统深刻的墨学义理。墨儒两家,谈“仁”说“爱”,但儒墨“仁”“爱”,有本质不同。儒家代表贵族帝王利益,主张“亲亲尊尊”,亲近血缘关系近的人,尊敬地位显赫的贵族。墨学的仁爱观,代表“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强调平等关爱人类,论证爱的整体性、普遍性、穷尽性、交互性与平等性,兼爱是墨家的理想愿望与奋斗目标,在今天依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未来价值,亟须大力研究弘扬。
墨家学者大多从事生产劳动与科学实践,并从中概括总结、升华提炼各门科学知识。墨学发展的巅峰成果《墨经》,是天下第一奇书、“微型百科”,包括光学、力学、机械学、算数学、物理学、几何学、逻辑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生理学、心理学、军事学等诸多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胡适说,墨者是伟大的科学家、逻辑学家与哲学家,是高度发展的科学方法的创始人。墨家的科学精神,与现代国家文化建设战略高度契合,有内在的关联性和本质的同一性,极富借鉴价值。
武金治学严谨,刻苦钻研,多次在我开设的《墨学与中国文化》《中国逻辑史》《墨经导读》等课堂上认真听讲,在职攻读我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完成博士论文《墨经逻辑研究》,被评价为优秀。该论文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获中国逻辑学会优秀成果奖、金岳霖学术奖、中国墨子学会优秀成果奖,在海外行销英文版与波斯文版。参加《墨经正读》《墨学与现代文化》写作,从墨家逻辑哲学研究,扩展到全部墨学研究,论著颇丰,在贵阳孔学堂主持了“墨学核心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等课题研究,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资助。学有所成,硕果累累,在学术界有重要影响。
武金新著《墨家学派研究》,全面探讨墨学的丰富意蕴与科学价值,系统深刻,精彩纷呈,对墨学的深入研究、弘扬普及,多有启迪,故乐于向广大读者推荐,在阅读中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智慧与精粹内涵。
孙中原
2022年5月14日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兵家学派研究》序
黄朴民、魏鸿、熊剑平三位同志所著《兵家学派研究》令人耳目一新。新就新在,这个题目是学术史上从来没有人做过的;新就新在,他们三位同志在对中国古典兵学长期研究的基础上,勇敢地创新,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新的观点,这是值得赞许的,也是令人钦佩的。
所谓“兵学”,就是战争学、军事学;所谓“兵家”,就是从事兵学理论研究和指导战争实践的人物。研究兵学,首先要明确它的逻辑起点。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我们研究战争问题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根据恩格斯的观点,研究战争要从国家开始。与氏族组织相比,国家有两个特征,一是按地区而非血缘划分国民,二是设立公共权力,并为此向国民征税。毛主席也明确地指出,战争是阶级社会的必然产物,是解决阶级、民族、国家、政治集团之间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最高斗争方式。恩格斯和毛主席的观点是一致的,我们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研究战争。在中国,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这是我们研究战争的逻辑起点。
但是,兵学却并不因国家的建立而自然产生。在夏商西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里,只是孕育了兵学的一些因素,并未形成作为观念形态的兵学,也不曾产生成熟意义上的兵家。直到春秋时代,才产生了中国史上也是世界史上的第一部兵学著作——《孙子兵法》,而《孙子兵法》的诞生,也标志着兵家作为一个实践型的思想学派登上历史舞台。因为这个时代是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大动荡、大改组的时代,产生了新兴的地主阶级、新的生产关系,因此也就产生了新的作战方式,所谓“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据宋人胡安国《春秋提要》,春秋时代发生的“侵”(潜师掠境)、“伐”(声罪致讨)、“战”(两军相接)等各种类型的作战多达数百次。战争频发,百家争鸣,共同促进了兵学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兵家辈出,兵学出现了第一个高峰。《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在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图书分类和学术梳理的基础上,将先秦至西汉中期的兵书划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兵技巧家”四大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兵家学派做学术上的分类,也是对中国兵学第一次发展高峰的系统总结。
自《汉书·艺文志》之后,对兵学以及兵家学派的研究并没有大的发展,反而逐渐走向寂寥。个中原因,大体上说,一是由于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延续,没有产生新的生产方式、新的阶级,基本上处于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大环境当中。反映在军事上,尽管在作战方式、战术战法、武器装备等方面有些发展变化,但是,并没有达到战争形态变化的程度。二是从封建王朝本身来说,为了控制国家政权,使“民不知兵”,对军事严密控制,兵书往往成为统治阶级甚至皇帝本人的鸿宝秘书,兵书中的某些部类甚至长期被封禁。加上“重文轻武”等原因,“兵”虽然一直是历朝历代的“国之大事”,但兵学却并非显学,很少有人愿意去触碰它、研究它。这也导致我们今天的兵学研究基础薄弱,困难很多,而要对兵家学派做系统论述,就更非易事。
可喜的是,黄朴民、魏鸿、熊剑平三位同志勇敢地走出了这一步,充分地评价了中国古典兵学的特征,提出了很多有益的看法和重要的观点。比如,书中对先秦兵家转型问题的论述,提出,孙子代表的兵家在战争观念上的变革,实现了兵学思想本质性的飞跃。这是很正确的,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书中对孙子思想体系的论述也很精当。比如,将孙子的战争观念概括为“‘慎战’‘重战’‘备战’‘善战’相并举”,既全面又深刻。孙子既重视战争,又主张慎战,把“伐谋”“伐交”等政治、外交手段置于“伐兵”“攻城”等战争手段之前。而且要求做两手准备,政治和军事要交相为用。战争之前,要“先为不可胜”,做好充分战备,所谓“胜兵先胜而后求战”。如果不得不战,则要以强大的军威进攻速胜,“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这些战争观念既符合孙子时代新兴势力的要求,也与中国儒家文化、农耕文化的思想一以贯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兵家学派研究》这本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可贵之处,就是从哲学的高度分析中国古典兵家和兵学,揭示了中国古典兵学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特征。作者将中国古典兵学的战略思维概括为“辩证能动的思维方法”,对其内容、表现、实质和特点进行了全面论述,在对《孙子兵法》战略思维的分析中,又总结为两点论与重点论,既有综合系统的全局意识,又有突出关键的重点意识,深合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中国古代兵家与兵学的特点,在中西比较中才能愈见真切。本书专辟一章,在比较视野下探讨中西军事学术。以西方军事学为参照,中国古典兵学重宏观、重综合、重整体的特征被勾勒得尤为鲜明。对于东西方军事学术在战争观念、作战指导原则上的异同,作者也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鞭辟入里,发人深思。这些研究不仅有益于学术,而且有益于现实;不仅有益于中国,而且有益于世界。
因此,我愿意向广大读者推荐《兵家学派研究》这本书。
是为序。
吴如嵩
2023年5月
“中国学术流派研究丛书”已出书目
《中国学术流派研究丛书》是在匡亚明先生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上以杰出思想家为核心的不同学术集群的研究,是对色彩斑斓的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历史画卷中最具特色的“面”的呈现与“线”的寻绎。中国古代学术传统的源流色彩极浓,学术的承祧与变异形成的内在张力是推进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因,学派间的争鸣竞辩、激荡互动及不同学派的因革损益、意脉赓续,书写了中国古代色彩斑斓的学术发展史。因此,对各个学派进行分别研究,明乎学派源流统绪,梳理流变过程,呈现其戛戛独造的学术风采,分析其对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价值,厘定其地位,对于揭示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因革发展机制,推进中国学术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这是组织编撰《中国学术流派研究丛书》的根本动因。本丛书首辑30种,由南京大学周群教授主编,各学派研究的知名专家撰著,将于2028年前出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