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川美眉
冲着余华小说改编的电影,去电影院观摩了,奢侈的是,一个人包场。当“一年后”夫妻俩带着儿子洗澡的大团圆结局演绎时,观众并没有什么喜庆的感觉。随后演员表字幕在大屏幕上滚动,电影戛然而终。我站在原位依依不肯离去,我不想错过“彩蛋”啥的,但是直到广告商标一排排刷上来了,也没见着彩蛋,它压根没有彩蛋,我从头到尾看了个寂寞。
失望一点点在心里漾开来,这电影说了个啥?死了几个人, 似乎够上连环杀人案了,谁是凶手?我问电影,屏幕转眼已经成了黑乎乎的空白,剧场里连扫地阿姨也没影,我忽然有些恐惧,全身冷飕飕的。
看完电影,沉吟了两天,有三点想法 :
1.这是一部文艺悬疑电影
片方介绍,影片采用了16mm的胶片拍摄,色调灰暗陈旧,烘托出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氛围感,阴沉沉的南方小城总飘着小雨,湿漉漉,泥泞泞,脏兮兮、暗戳戳的街道,隐藏着人们生活的真相和不可告人的秘密。
一条小河清澈的穿过小镇缓缓的流淌着。一天,幺四婆婆被人发现死在小河边,她的死相是脸部朝地,头颅被割下来了。
刑警队长马哲(朱一龙饰)负责此案的侦破,随着调查的深入,又接连死了3人,王宏、许亮、小男孩。
王宏( 莫西子诗饰)他是个诗人,他爱写诗和朗诵,他和一位诗歌爱好者钱玲姑娘爱上了。后者有爱录音的习惯,她把对宏的思念的情话录在磁带的B面。她说要告诉他一个秘密,显然这对男女有了不伦之恋。马哲一干警员在河边发现了一个女士包包,里面的磁带透露了他们的情事。
通过反复听磁带,里面有火车开过的声音,警察总有办法,很快锁定这是某工厂会计钱玲姑娘(刘白沙饰)的声音。一段婚外恋情暴露了,男主王宏主动来警局,请求警察不要到自己家里和单位去调查,那样,他和钱玲都不方便,就是说不想让别人知道他俩的私情。
没几天,王宏死在了河边,他留下了一封遗书,是给钱玲的,这是一个懦弱的有情有义的诗人男人,他有家室。
钱玲的压力很大,母亲把她锁在家里,那是上世纪90年代,未婚姑娘有了相好,传出去她还怎么嫁人。王宏为了保护她,自己了断了。
调查继续,马哲到了曾经犯过流氓罪被判过刑的许亮(王健宇饰)的理发店,后者说,我知道你会来的。其实,他就是个异装癖,后来马哲在他家里发现了大波浪假发,这正对上了王宏说的在河边见过一女的烫了大波浪。搞的兴师动众,街上烫了大波浪头的女性都被通知来警局问话。
许亮送锦旗给马哲刑警队长,感谢他救了自己。可他还是死了,从楼上摔下来正砸在马哲的车顶上,这一幕很惊悚,完全是悬疑片,连环凶杀案呐。但其实是命运之手操纵下的披着悬疑外衣的命运惨剧,很文艺还有些迷幻的元素的一部先锋电影。
2.很余华的荒谬故事
《河边的错误》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是余华80年代发表的先锋作品。据说,当年张艺谋研究了数天,放弃了,他改编了《活着》并搬上荧幕大火。35年后,90后先锋导演魏书钧接下了《河边的错误》,我们才有幸看到了现在的魏式镜头解读,余华的荒谬故事和朱一龙版《河边的错误》。我们看见了上世纪90年代的血腥和暴力,让我们想起那个充斥着严肃道德感的时代。王宏、钱玲的不伦恋;幺四婆婆和疯子的SM,表面上是婆婆收养了疯子,暗地里疯子应婆婆喜好性虐、婆婆屋里鞭痕意味着受虐等等。
这些边缘化的人们,在暗流中涌动着与主流背道而驰的生活方式,他们诡异却顽强地释放着他们的个性化自由。他们紧张、压抑、却又期待着张扬自我。
在河边,这有象征意义:河流自然流淌着,没有规则,它只顺着自然的流向滚滚向前。正如阿尔贝·加缪的名句“人理解不了命运,因此,我装扮成了命运,我换上了诸神那副糊涂又高深莫测的面孔”。这句话放在了电影开场的第二屏(第一屏是片名)预示着整部电影的灵魂(注脚)。
余华的小说写了那个政治感、道德感至上的年代,这些边缘化的人们,固守着自己的癖好,在某个角落卑微地活着。直到幺四婆婆意外死在河边,她应该是被疯子“施虐”失控杀死的,她说了“可惜只能死一次”。有镰刀的镜头闪过,刑警队搬来整片猪肉,来验证是镰刀还是农民的工具弯刀(尸体)缺口。幺四婆婆的死在这个小镇平静的河里,如丢进了石头掀起了涟漪。
刑警查案又扯出了不伦之恋、和异装癖,带出了王宏出轨的不光彩的一幕,连带暴露了理发师许亮恋女装的癖好,这是他最不愿意被公开的个人隐私,他宁愿去坐牢也不想别人知道。他先自杀被救了,最后还是选择了跳楼,砸在马哲的车顶上。
接二连三的死人,包括报案的勇敢的小男孩的死给马哲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他疯了,分不清现实还是梦境。他记得自己在海南立过一个三等功,但是同事说没有印象。他办案、调查、取证,刑侦工作忙乱着。婚姻又有了矛盾、妻子白洁(曾美慧孜饰)跟他生气,那个还没出世的孩子,要不要留下来?医生说,有10%的基因风险。他内外交困,他焦头烂额,他崩溃了,连打了几枪都搞不清楚。
这都是余华小说本来就有的指涉,电影保留了这些细节。
3.有朱一龙的味道
朱一龙饰演的刑警队长马哲,其实也是个另类,他一直穿着那件夹克,他不太爱穿警察制服。警队拍照,他说来,我给你们拍,有点怪怪的。他是一个负责称职的好警察,喜欢死磕真相,极度理性。他进入了世俗生活,有妻子有家庭。但是命运似乎也在给他出难题,妻子怀孕了,医生说孩子可能有10%的精神残障儿概率,他劝妻子拿掉孩子,却遭到了拒绝。
在调查案件接近真相的过程中,接连死了3人,这让刑警队长马哲走向了难以自控的境地。在河边与疯子(康春雷饰)对峙的那场戏中,马哲似乎拼了,他看见疯子将衣服泡在水里,再将石块排列在衣服上,他也脱下夹克如此这般在衣服上堆石块,那专注的眼神,与疯子一较高下的决心,近乎癫狂的状态他演绎得丝丝入扣,此时,他就是疯子。
这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刑警形象,朱一龙精准把握了油腻中年警察,压抑、疲惫、濒临崩溃的人物的游离感。他头发蓬乱,烟不离手,眼睛似乎永远睡不醒惺忪着。
朱一龙谈起自己塑造马哲的心得时,说,是作家余华一张年轻时的照片给了他灵感,43路公交站牌下,余华老师胡子邋遢眉头紧皱,那就是马哲刑警队长初始形象定位,还真是神似哩。
当马哲因为破获了案件将疯子击毙,获得了三等奖的嘉奖时,他的眼皮往下耷拉着,显得很沮丧,人也无精打采。但作为刑警队长,他仍然端庄严肃,打起精神向到会同行和领导分别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朱一龙将马哲从无神到精神抖擞的内在精神状态演绎得非常细致到位。
余华老师在看了朱一龙饰演的马哲后,夸他是一位(表演)艺术家,演什么都没问题。
在一次采访中,朱一龙谈及自己的表演感受:“我觉得作为一个演员能演余华老师的作品首先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这一次又跟书钧导演合作,有一点理想主义,把这部作品拍给大家看,不像大海里面惊涛骇浪,确实像河边的溪流
一样不断的流淌,中间很多波纹会给大家展现那一点点不同的地方。”
所以说,矛盾、虚妄、崩溃中的马哲队长,有朱一龙的味道。有观众说,看《河边的错误》我忘记了,他是朱一龙,他就是马哲呀。
《河边的错误》票房已经2.3亿,对这部纯粹的文艺片来说已经出圈了。也许你要问“谁是凶手”,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主创团队也早已在海报上告知观众,这是一部“没有答案”的电影。而海报上的另一个标语“不如发疯”,同样暗示了整个故事的走向。
借用某记者的评价“好一部先锋电影,我先疯了!”
去刷电影吧,一起发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