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咱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关于蛇:
蛇,是四肢退化的爬行动物的总称,是脊索动物门、爬行纲下的一类动物,正如所有爬行类动物一样,蛇类全身布满鳞片。
蛇的栖息环境因种类的不同而各不相同,栖息的环境也多种多样,有的生活于穴洞,有的生活在地面,有的生活在树上,有的生活在水中。
蛇是一种体温随气温而变得变温动物,因为蛇本身没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来产生和维持恒定的体温;因为其体温低于人类,所以又被称为冷血动物,当环境温度低于15度时,蛇会进入冬眠状态。
蛇是肉食性动物,所吃的动物种类很多,从无脊椎动物到各类脊椎动物。
目前,全球总共有3000多种蛇类,已知有史以来最大的蛇是泰坦巨蟒,长15米,重1吨以上;最小的是卡拉细盲蛇,仅长11厘米。
关于黄鳝:
黄鳝,又名鳝鱼。体细长呈蛇形,体长约20-70厘米,最长可达1米,头粗尾细,体表有一层光滑的粘膜保护,无鳞,色泽黄褐色,体则有不规则的暗黑斑点。
黄鳝在中国各地均有生产,以中国长江流域、辽宁和天津产量较多,产期在6-10月,以6-8月所产的最肥。
黄鳝为肉食凶猛性鱼类,多在夜间出外摄食,能捕食各种小动物,如昆虫及其幼虫,也能吞食蛙、蝌蚪以及小鱼。黄鳝的摄食方式一般为啜吸,每当感触到有小动物在其口边时,它就会张口啜吸。
黄鳝为热带及暖温带鱼类,营底栖生活的鱼类,适应能力强。生活于水体底层,主要栖息于稻田、湖泊、池塘、河流与沟渠等泥质地的水域,甚至沼泽、被水淹的田野或湿地等皆可见其踪迹。
蛇和黄鳝有交集吗?
从蛇和黄鳝的生长环境来看,这二者确实是有一些交集的,而蛇又是肉食性动物,所吃的动物种类繁多,从无脊椎动物到各类脊椎动物,这也就是说,蛇是有可能吃黄鳝的。
就比如水赤链游蛇,主要以泥鳅、黄鳝等为食,亦食蛙类及蝌蚪。
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1、和黄鳝的身体结构有关。
上面提到过,黄鳝的长度约20至70厘米,最长的可达一米,而蛇进食一般都是整个吞下,这也就是说,如果蛇把黄鳝整个吞下,那黄鳝细长的身体就会占满蛇的消化道。
此外,黄鳝死后,身体会变得僵硬,那也就意味着,吞下黄鳝的蛇就不能正常地弯曲爬行,最后只能笔直地死掉。
2、和黄鳝的摄食方式有关。
黄鳝虽然是鱼类,但其也是一种性情凶猛的肉食性动物,而且全身黏滑,会捕食一些昆虫以及小鱼,每当感触到有小动物在其口边时,黄鳝就会以最快的速度张口啜吸。
这也就是说,如果蛇将黄鳝吞进肚子里的话,黄鳝就会在蛇的肚子里到处乱钻,并且利用自己的啜吸能力,最终会从蛇的肚子里钻出来。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以上的这两种说法都太过片面,有些断章取义。
为什么这么说?
1、一般只有毒蛇才会捕食黄鳝
在自然界中,黄鳝的天敌其实并不多,人类和蛇各占一席。
人类捕捉黄鳝一般都在夜晚,这主要是因为黄鳝属于昼伏夜出型鱼类,白天躲在洞穴里很少活动,夜间才会出穴觅食。
而捕食黄鳝的蛇类一般都是有毒蛇,这是为什么?
这主要是因为无毒蛇在捕食猎物时,都会先用自己的身躯缠绕猎物,然后再利用不断收紧且强大的肌肉力量将猎物活活勒死。
但在面对黄鳝时,无毒蛇的这一招就失效了,因为黄鳝的体表有一层光滑的粘膜保护,这使得无毒蛇根本没法用出它的“绝技”。
而有毒蛇就不一样了,它们在捕食猎物时,会先用牙齿咬住猎物,并将牙齿里的毒液注入到猎物身上,然后等待猎物在毒液的侵蚀下慢慢死亡后再开始进食。
(蛇可以通过身体感受到猎物的呼吸以及心跳,从而判断猎物是否已经死亡。)
因此,蛇在吞食黄鳝之前,黄鳝其实已经死了,所以黄鳝要想从蛇的肚子里再钻出来,基本是不可能的。
上面提到过,水赤链游蛇也以黄鳝为食,这种蛇类不是无毒的吗?那它们又是怎么捕食黄鳝的?
水赤链游蛇也叫水游蛇,很多人都认为这种蛇没毒,其实这是错误的观点,事实上,水游蛇是微毒蛇。
它们的毒性虽然对人类的危害不大,但对黄鳝来说却是致命的,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毒牙位于成上颌后面,在捕食黄鳝时,它们会一直咬着黄鳝不放,直到释放出最大程度的毒液致其死亡。
2、黄鳝细长的身体并不会占满蛇的消化道。
蛇在吞食猎物时,往往会将猎物整个吞下,而黄鳝的长度约20至70厘米,这也就是说,如果蛇把黄鳝整个吞下,那黄鳝细长的身体就会占满蛇的消化道。
其实这是不正确的说法,因为当蛇吞食猎物后,其长有牙齿的上颌骨、腭骨、翼骨、下颌骨能左右交替移动,并将猎物向后拖动。
猎物在被吞入蛇的食道时,由于蛇的体壁能高度地扩张,而体壁上的肌肉又能依次收缩,所以猎物不会在消化道里停留,而是直接被吞入胃内了。
3、蛇的消化能力极强
黄鳝死后,身体会变得僵硬,蛇就不能正常地弯曲爬行,最后只能笔直地死掉。
其实这个说法有点太小瞧蛇的消化能力了,蛇的消化系统主要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
消化管分为口腔、食道、小肠、大肠和泄殖腔等器官。从食道至大肠的整个消化管上富有皱褶,可增大其表面积,利于吞食较大的猎物。
黄鳝在进入蛇的胃里后,胃会分泌大量的胃酸,再加上毒蛇的毒腺所分泌的毒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因此,黄鳝在蛇的胃里很快就被消化了,几乎不可能还保持僵硬状态。
综上所述,蛇在吞食黄鳝之前,其实黄鳝已经中毒身亡,而且由于蛇体内结构的特殊性以及强大的消化能力,蛇吞食黄鳝后,并不会死,所以农村老人说再厉害的蛇也不好吃黄鳝,并没有什么科学道理。
总的来说,“蛇吃黄鳝——是在找死”这句俗语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虽然无毒蛇想捕食黄鳝是有些困难,但有毒蛇却可以轻易捕食黄鳝,而且还不用担心黄鳝会伤害到它们。
其实关于蛇的很多俗语都是站不住脚的,比如打蛇打七寸,咱们都知道,七寸是蛇的心脏位置,用力击打七寸就可以让蛇立刻殒命,但事实上,每条蛇的七寸都不一样,在实际操作中,很难能一下就打到。
再比如说蛇会报复人,科学研究表明,蛇的智力、视力和记忆力都非常的差,它根本看不清和记不住,何谈报复之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