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精准控血糖,陈大夫支招

2020-05-26     糖尿病同伴

原标题:糖尿病精准控血糖,陈大夫支招

作者:陈刚大夫

抗糖秘籍?我很少用这样“博得眼球”的词做题目。

这也是我在几年前所做的一个科普课件,旨在梳理一下“抗糖流程”。

抗糖还有什么秘籍、绝招?

简单地说,就是在过了“心理关”后,要有整体意识,围绕健康本身(绝对不只是血糖问题),构建“保健学术架构”,而如何饮食?如何用药?如何监测血糖等指标?等等,仅是这个学术构架的一部分枝叶内容而已。最后才是执行力,是把学了的这些知识如何更好的执行到位的问题。

之初,大家一定要过好“心理关”!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是很难的。一般的糖友在被告知患病后都会有一段“灰色心理”时段。或长或短,有人几年也跳不出来,很心酸。

生了个孩子,您看她不管是丑还是美,她都在哪儿!她就是您的孩子。

夫妻离婚“很常见了”。而糖尿病一经诊断,其忠诚可嘉,一辈子都会不离不弃(至少目前的医疗状态还是这样)的。

接受她,就要学会和她“和睦相处”、“长相厮守”。

俗话说,“勺子哪有不碰锅沿的”,糖尿病毕竟是一种病,如何能长期相处而相安无事?

首先就是要认真观察她,了解她。鼻子、耳朵、眼睛、毛发......切不可“盲人摸象”。

我经常讲的一句名言:“胰岛素是为智者准备的良药”。胰岛素是药,还是良药吗?它成为良药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智者”。美国曾调查所有的药物(可不只是降糖药哦,是所有药),出现问题最多的药物就是胰岛素。

我的文章,“一位传奇老糖还是服了我”,住院前118单位的胰岛素,出院时减到了74单位,关键是血糖很好了-----就是某个知识点的问题,“智者”的要求,本身就是多方面的。

糖尿病是病啊,怎会又说是“健康长寿病”?

发表在著名《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的一篇文章显示:20岁以上的1型糖尿病人,男性的预期寿命减少了11.1年,女性患者减少了12.9年。

我不和这些人较真,“糖尿病是健康长寿病”也不是我第一个说出口的,但我是认可的,关键是您怎么做?

您因为得了糖尿病,饮食不再是“胡吃海塞”,而是合理饮食啦;运动问题也到位了;体重会良性改善;每个月都去和医生见个面;一些代谢指标、心电图等等,会不时的去复查一下-----这可是“正常人”都很难坚持的啊,如果做到了,怎能不更好?

讲课的时候我说,糖尿病或许会使您寿命缩短10年,但是,您因此改变了以往不良的生活方式,提高了对健康的关注程度,这个获益可能就会使您的寿命延长15年(相比原来生活的您)。

15—10=5,这可是正值啊!

阴阳转换,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就看您怎么看,怎么做!

当您有这个认识的时候,您就会变得很幸福。

完成了这种思想上的蜕变,怎能不说是“华丽转身”呢?

我不止一次的提起我曾经的文章----“医患结合”。

什么样的医生和什么样的患者相结合才会出现最佳结局?

患者分几等,天天来听课,知道很多,就是不执行或者执行不到位的糖友并不是少数。

戒烟限酒,您戒烟了吗?

很多人都是在心脏按了支架以后才开始重视并戒烟的。

我告诉他:到心梗了、支架时才戒烟,很有可能就没有了“戒烟”的机会,直接从“地平线上”消失了(心梗会死人的)......

后面是我讲述的一些“学术”或“观念”:

是不是糖尿病?6.9=7.0------什么意思?7.0的血糖就是糖尿病了,血糖6.9是吗?

都别较真!

不要因为血糖6.9没有带上糖尿病的帽子而高兴,也不用因为血糖7.0了,被诊断为糖尿病而苦闷!

血糖自我监测也是这样。很多人纠结于餐后1小时、2小时、3小时血糖,餐1h时血糖7.8mmol/L,餐2h再测8.0,餐三8.5,咋还没有恢复到基线上啊?-----有何纠结啊?我问,您上学时考过几次满分?为啥没考上清华?咋就想把血糖降到所谓的“正常”状态呢?

您对这个血糖的纠结本身对身体造成的损害,已经远远超过了血糖本身!

您可能说,我想控制血糖更好不对吗?

对,要求血糖更好当然没毛病,但您也应该有“没有考上大学,但我已经很努力了”的释怀。

纠结过度也是升糖的!

关于分型问题,我再次重申了我的观点,对于成年消瘦的糖尿病,最好分一下型,主要是排除LADA(重点是糖尿病自身免疫抗体的监测,而不是胰岛功能),这可是1型的。

血糖高的时候,LADA是不建议使用磺脲类促泌剂的,而胰岛素可以是首选。

对于消瘦而难以与1型鉴别的糖尿病,胰岛素是可以当做首选的。而以往的用药中,2型糖尿病首选二甲双胍,80%的糖尿病都是超重或肥胖的,这样就坚定了二甲双胍的“首选”地位,而对消瘦体型的2型糖尿病,磺脲类的使用地位则相对提高了。-------关键是不是2型。

我有文章“开始的时候诊断了1型,怎么后来又有专家给诊断成2型了呢?”。

每一项行动,当然要先有目标或方向。

糖尿病的治疗目标是什么?

“得了糖尿病,如何活得久、活得好、治得起”-----这是我为糖尿病制定的终极目标:寿命长一些,活着的时候活得好一些,能够治得起。

与寿命的更相关的是心脑血管疾病,而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因素中,血压、血脂、吸烟都要远远高于高血糖的重要性,相反,低血糖更危险。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是可以死人的,但是很好预防。

与血糖更相关的是“活得好”的问题。姑且不说糖尿病心理关的“活得好”,血糖更相关的慢性并发症“三联征”是眼睛、肾脏、神经病变。眼睛看不见了,尿毒症了,神经病变凉麻疼,怎能说“活得好”?要控制血糖!

但血糖只是健康管理的一部分!就像高中学习的科目,只是高考总分数的一部分。

那血糖目标是什么?

陈大夫语:在不发生低血糖的情况下,尽量使血糖达到或接近正常。

看我的文章:“血糖控制优劣的几个层次”;

治病求本,看我的文章:“糖尿病病因与治疗的对应性”;

如何控制血糖,看我的文章:“五驾马车的天平模式”;

这张片子中,有太多的知识点啦!

比如:

糖化不达标,先看基础,再看餐后。餐后血糖的达标不能以餐前低血糖为代价;

不同天之间,同一时间点的血糖波动大,要关注生活方式。什么意思?比如晚餐前血糖良好,睡前血糖有时6.7mmol/L,很好,而有时13.8mmol/L,这是不同天的,要从生活中去找:饮食、运动、心态、疾病(牙疼等)的差异。

同一天不同时间点的血糖波动大,中午餐前很好,中餐后到晚餐前都很高,如果平时不是这样,那就是今天中午吃多了或者下午活动少,等等,是生活方面的;如果平时也是这样,就不是中午吃得多的问题,需要调整下药物方案。

这些内容,在我的文章“糖友,血糖监测您记录了吗?”说得更清楚。

如果您是肥胖,或者是消瘦,一定要看看我的这篇文章,并且建议打印阅读(有错字就请理解啊):“控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两个三角”。

很多人把使用胰岛素后的肥胖归结于胰岛素,或许有这种作用,但是,我要高呼:体重增加,更多反应的是您对胰岛素驾驭能力的不足!

您可能也需要看:“您还是把胰岛素停了吧”。

讲糖的结尾部分,是给糖友打打气!

我引用了我的这篇文章中的一些话:“快乐是心境,送给那些惶惶不可终日的糖友们”

还有我终生难以忘记的老糖:当年她77岁,是与糖共舞58年的郭阿姨。

那可是使用注射器注射动物胰岛素的年代,没有血糖仪而靠烧尿糖来调整胰岛素的年代,胰岛素还时常断顿的年代......相比而言,现在得糖尿病是何等“幸运”的事啊!

烧尿糖,现在的年轻人可能都没有听说过。

时代在进步,我们已经拥有了过去30年前不敢想象的治疗手段和监测方法。实时血糖监测系统、闭环胰岛素输注系统的问世,还有很多具有划时代的药物,新时代的糖友没有理由“一塌糊涂”。

如果真的“一塌糊涂”了,那肯定是这个人的问题。

当有一些“高科技”到来的时候,如果对我们的健康有益,您还犹豫什么?

钱?

如果用一些花费让我们10年之内有一个更好的结果,10年后的那一天可能会更美丽。

课堂上我说:您舍得花钱去旅游,舍得花大把钱买保健品,为什么在关系到身家性命的时候,那么惜财?

说到了旅游,也接近了尾声,当然我也不会忘记为家乡做次广告:欢迎大家到我的第二故乡中国抚宁去旅游,她在秦皇岛。

您的头脑中不要只以为夏天北戴河是为了看海。有北戴河,还有南戴河,一河之隔。南戴河就属于抚宁。此外,抚宁还有中国最美丽的“蓟镇长城”,有长城“板厂峪”、“董家口”、“九门口”,还有人间瑶池美称的“天马湖”、还有赛江南的“冰糖峪”、“龙潭峡”......

我在美丽的那个地方等您,不见不散!

说了半天,秘籍在哪里呢?

秘籍就在每个人的思维和行动,在心理关过后,要认真规划,系统学习,不断总结和改进,但这不是您一个人的事,需要医生的帮助,也需要家人的支持,需要社会的进步。但是,您是核心,一切都是围绕您个体的诸多细节而制定的,您不作为,其他所有努力都是无济于事。

微信公众号tnbtbzc(糖尿病同伴支持)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4UolT3IBd4Bm1__Ymz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