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报君语
“买它!买它!”“必打卡宝藏店!”……近年来,种草经济蔚然成风,这些词汇在直播带货、社交带货平台,及各类主打购物体验分享的种草笔记中高频出现。
如今,社交媒体平台不再只是社交工具。数据显示,49.5%的消费者表示,有过3-5次的被种草经历。
数据来源:艾媒咨询
调研数据显示,有近一半的消费者有过3-5次的被种草经历。其中,食品是消费者容易被种草的一大品类。
但调研数据也显示,有72.4%的消费者表示受过虚假种草的影响,不少消费者坦言,“很多笔记‘水分大’,博主极力推荐的餐厅其实菜品一般、价格高、服务差”“分享的‘打卡胜地’滤镜过度美化,真实景观与图片严重不符。”
曾有大量美食网红不约而同地选择打卡测评杭州当地某品牌的云吞,并给出了包括但不限于:“云吞界天花板”“yyds”“一口气吃了七碗”的超高评价。
在这样的“种草”之下,不少消费者甚至从外地赶来尝鲜。就有专程从外地到杭州“拔草”的消费者对其的评价是:“大可不必。”
“种草经济”走俏,究竟如何抓住?
哪些产品容易给消费者种草?
“种草”这个词在社交平台可以说是非常常见,它泛指“把一样事物推荐给另一个人,让另一个人喜欢这样事物”的过程。
“种草经济”本质上仍是一种注意力经济,是“网红经济”的进一步延伸,是在媒介碎片化的背景下,“网红”分解为各领域“博主”“达人”。种草经济不同于传统消费业态,可以更深入地挖掘消费潜力。
吃饭前先看美食平台的评价成为当下许多年轻食客的默契。
图源:《鹿枫堂》截图
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种草经济”的消费者中,27至39岁的青年占比62.4%,收入5000元到1万元的中高收入人群占比64.5%。消费者被“种草”的主要渠道是网红达人的测评视频以及带货推广,皆超过六成占比。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网红KOL在特定圈子内拥有一定的影响力,消费者会十分欣赏所关注KOL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等,因此会有购置同款商品、打卡同款地点等行为。
在消费者被种草主要品类的调查中,食品占比较高,仅次于服饰鞋包。
图源:艾媒咨询
另外,近一半的消费者有过3-5次的被种草经历。而在产品品类中,服饰鞋包、食品以及美妆护肤是消费者容易被种草的品类。究其原因,或是因为这些品类较为热销且有着较高的需求量,在这三个品类上推广分享能获得可观的流量。
七成消费者曾受虚假种草的影响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众多精致的种草点评中,也掺杂着一部分“杂草”:博文和图片很是吸引人,可实际消费后却发现非常一般,有种被骗的感觉。调研数据显示,有72.4%的消费者表示受过虚假种草的影响。
事实上,由商家雇佣专业写手和网络水军虚构“种草笔记”“网红测评”,已经形成一条灰色产业链。原本用来分享好物的“种草笔记”,变成了对消费者的诱导甚至是误导。
随着种草乱象频发,“虚假种草”相关话题在网络上曝光度较高。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评价虚假种草乱象侵犯消费者权益,亟待规范整治。
前不久,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打击流量造假、黑公关、网络水军”专项行动,聚焦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反映强烈的问题,其中一个重点整治任务就是“重点整治雇佣专业写手和网络水军虚构‘种草笔记’‘网红测评’”。一段时间以来,各地、各家平台也纷纷按照专项行动要求,推出针对性整治举措。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针对互联网频频出现虚假内容的现象,应加强多层次治理;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可制定相应的规章和标准,加强行业监管和自律;对于涉嫌虚假宣传的机构和账号,应及时进行封禁。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等专家认为,相关平台应使用更科学的算法对优质内容进行推荐,不再把类似“评论数”“点赞数”等作为排名的唯一依据,而是把诚信度、资质等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
“种草经济”走俏
餐饮如何借力?
在餐饮行业,“种草经济”迸发出的能量尤为明显。
2019年12月,地理学家咖啡店开出上海第一家店,很快吸引了爱新鲜的沪上消费者打卡。这家店有着独特的“洞穴风”装修风格,让消费者仿佛置身欧洲城堡;咖啡出品也让消费者难忘,店里用的咖啡机格外亮眼,据介绍价值20多万元。
可开店才一个多月,就因突然袭来的疫情而闭店。但正是在闭店期间,地理学家咖啡店在网络上大火,把“草”种进了众多消费者心中。结果是,咖啡店重新开业后,店内人气恢复极快,一个月内就已经恢复到刚开业时的水平,被种草的消费者按图索骥前来消费。
但,如何种出好“草”,让消费者自愿被种草,并再次种草给更多消费者是摆在每一位餐饮人面前的重点问题。
毕竟——互联网消费者拥有“一票否决权”,当消费者看到“踩雷”的分享评价,往往会“绕道避雷”。
消费者张女士表示:“在种草平台经常能刷到当地美食博主推荐餐厅,可有些到了店里,才发现货不对板,味道还很一般,再一翻评论区才发现不少人都有一样的反馈,我就不愿意相信这些种草平台了。”
“种”好“草”还得会种草。
对餐饮人而言,如何抓住“种草经济”红利,在优质城市生活电商平台布局显得更为重要。
“打铁还需自身硬”,对餐饮人来说,最重要的是磨练好自己的基本功,用良心和匠心做好每一道餐品,让更多食客发自内心地种草,吸引更多食客。
“种草的成功与否重在品质,贵在渠道。除了品质过硬,在如今餐饮食肆星罗棋布的环境下,还需要拼宣传。”广粤文化总经理助理罗刚说道。他介绍,目前实体餐饮店普遍面临流量枯竭,点评类流量成本不断上涨;新媒体宣传效果缺少保证,且投放价格较高;部分社交电商平台信誉低显等问题。
正因如此,广粤文化·美食导报全力打造的“想想去哪吃”小程序应运而生,不仅为顾客精选优良商品和提供优质服务,帮助顾客发现值得信赖的商家和高性价比的产品,同时也为商家提供广阔的销售和推广的渠道。
“打造一个更加真实、专业、惠民的城市生活平台,共同擦亮‘食在广州’的金字招牌。”罗刚说道。
想想去哪吃
,
,
,
点击了解“想想去哪吃”
小程序
文 | 广粤文化·美食导报全媒体记者 林芷汐
图 | 部分图源网络
编辑&排版 | 广粤文化·美食导报融媒体编辑 木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