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汽协:“金九”新能源市占率突破17.3%,但限电已成为汽车业主要风险

2021-10-13     AutoR智驾

新能源作为产销增长点正改变汽车产业的格局,而另一方面中国品牌市占率上升9%无疑将进一步压缩二线合资品牌的利润和市场空间,但值得注意的是,芯片短缺虽人缓解但短期内看不到解除风险的可能,而当下各地的限电正成为中国汽车产业新的不确定因素。

文丨AutoR智驾 王硕奇

今年金九的成色不足,虽比8月有增长,但相比2020年同期的数据是下降的。

新能源的高增长对于新势力而言是利一剂强心剂,但对于整个产业而言,对2021年全年的市场走势开始有了悲观的预计。

10月12日,中汽协发布汽车行业每月一次的例行发布会,9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再创新高,并超过35万辆,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继续维持历史高位,为17.3%,1-9月渗透率已提升至11.6%,同样创下纪录。

具体来看,9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5.3万辆和35.7万 辆,同比均增长1.5倍。

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9.1万辆和29.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6倍和1.5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2万辆和6.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倍和1.4倍;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5辆和173辆,同比分别增长50.7倍和172.0倍。

本月新能源产销继续刷新记录。

从细分车型来看,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产销也均刷新记录。

回到总体市场来看,9月,汽车产销比上月有所好转,环比均呈较快增长,但受同期基数较高影响,同比依然呈现较快下降,商用车产销降幅更为明显。

9月,汽车产销分别达到207.7万辆和206.7万辆,环比增长20.4%和14.9%,同比下降17.9%和19.6%。

根据中汽协的解释,9月的芯片缺少相对于8月来说有所改善,但仍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因此产生了环比增长,同比下降的趋势。

而在乘用车方面,9月产销176.7万辆和175.1万辆,环比增长18.1%和12.8%,同比下降13.9%和16.5%。在乘用车主要品种中,与上月相比,交叉型乘用车产销均呈较快下降,其他品种呈不同程度增长,其中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和多功能乘用车(MPV)增速更为明显。

因此对中国消费者而言,大空间仍然是消费者买车的最大刚需。

具体来看,中国品牌9月销量82.1万辆,同比增长3.7%,但在1-9月销量前15名的国产企业中,仅有3家企业在1-9月是负增长状态。

1-9月,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企业共销售1601.7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6.0%。

在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企业中,与上年同期相比,上汽、一汽和北汽销量略有下降,其他企业呈不同程度增长,奇瑞增速更为明显。

如此可见,民营企业的增速较快,行业集中度也较高。

在主要合资品牌中,与去年同期相比,韩系销量依然呈较快下降,德系和日系小幅下降,美系和法系均呈快速增长。

美系车和法系车快速增长原因,主要是因为两者基数较小,而随着两个系列更新产品和市场中的存在的大量优惠车型,两个系列的增长也在意料之中。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9月国内生产的豪华车同样受到芯片短缺的影响,销量完成25.4万辆,同比下降14.5%,降幅比上月继续扩大,但好于乘用车整体水平。1-9月,国内生产的豪华车销量完成248.9万辆,同比增长22.8%,高于乘用车累计增速11.8个百分点。

9月中国汽车市场的表现,总体来看,新能源仍是最大的亮点,并在持续创造多项记录,而市场分化也越来越严重,无论是国产品牌,还是国产的入门级豪华产品都在逐步蚕食合资车的份额。

缺芯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但出现了好转的迹象,但下个季度的限电将成为生产端最大的制约。

中汽协预测:四季度芯片整体供应预期好于三季度,但芯片供应仍然短缺;各地有序用电,将提高汽车产业供应风险;电费上涨、原材料价格持续在高位都将进一步加大企业成本压力,一定程度影响行业运行。

综合各方面因素,中汽协表示审慎乐观地看待行业发展,全年市场将弱于预期。

智驾君的感受是,今年中国汽车产业的产销总量将低于2020年。

一个更直观的宏观数据是,即将公布的今年三季度GDP增速各方预测有可能破5(低于6%),因8月疫情的反复,各界正降低中国的总消费增长水平增长预期,汽车行业无疑也将受到影响。

当然从中汽协发布的数据来看,中国品牌以及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持续上涨,既强化了竞争,也进一步压缩了各大车企因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本就微薄的利润空间。

汽车产业在资本不断进入的转型时期,也将在2020年因疫情迭加转型成本,部分企业势必将提前过冬。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494743498_122982-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