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季节》中,看到东北的“底色”
要说最近哪个电视剧话题度最高,地理君必然提名《漫长的季节》。
它的出圈,不仅是悬疑上精巧的设计、地道幽默的东北话,还有背后所暗含的时代变化,与那些人们的命运。
地理君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北人,看完不禁唏嘘和感慨,东北所经历的变化,时代浪潮下的人们,都能从这部剧中窥探一二。
这次地理君就带你以全新的视角打开《漫长的季节》,看到东北的底色。
(没有悬疑剧情上的剧透,家人们放心看!)
骄傲与荣光
《漫长的季节》中的故事都围绕着“桦林”这座城市所展开,它是一座典型东北小城,以工业作为城市的支柱产业。
剧中的主人公王响,是桦钢的 火车司机,在当时是人人羡慕的职业:有面子、稳定。
火车司机,贼有面子
毕竟那时, 工业是这片黑土地上最引以为傲的存在。
在19世纪中叶到“九一八事变”这段时间, 沙俄和日本为了自己的野心,都盯上了东北这块“香饽饽”,他们在东北掠夺资源,攫取财富。
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一定程度上也 为东北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留下了厂房、机器、铁路、技术等等。
中东铁路就是沙俄在东北建造的,于1897年开工
图上标注了中东铁路沿线城镇遗产的地理分布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01期
黑龙江绥化,中东铁路安达站铁路俱乐部原址
建国初期,由于东三省的原材料、能源及机械工业基础较好,再加上国家以重工业为中心, 东北便肩负起了工业生产的重任。
在 “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助了 156个项目,其中落实的150项中, 56个在东北地区,东北一下成为了重工业基地中的“C位”。
在“ 二五”及以后的几个计划期,国家继续对东北进行投资,最终形成 冶金、煤炭开采、石油、机械制造等产业为主的 重工业体系。
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经济建设成就图(1953年-1957年)
可以看到许多工业项目都是在东北地区开展的
审图号:GS(2021)3573号
可见,当时国家对东北的重视。
而咱们东北老大哥,也是不负众望, 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突破:
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第一台汽轮发电机、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枚运载火箭的钢铁材料……
被人围观的第一批解放牌卡车
1956年7月13日,一汽制造出第一辆解放卡车
第二天,第一批12辆解放卡车驶出总装线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03期
东北争气,重工业这条路自然是越走越宽敞。
就以沈阳为例,鼎盛时期的 沈阳铁西区,有大型国企58个,中型国企54个。
铁西区的 北二马路上,有沈阳机床一厂、机床三厂、锅炉总厂、冶炼厂、重型机器厂、汽车齿轮厂、东北制药总厂 等37家大型企业。
沈阳冶炼厂鸟瞰图
沈阳冶炼厂始建于1936 年,是日本为了掠夺我国东北黄金及有色金属资源而建立的工厂
沈阳冶炼厂有 三根巨型烟囱,这“三兄弟”身高超百米,直径超十米,不仅是铁西区地标般的存在,更是一种无名的荣誉。
20世纪50年代铁西工业区,沈阳冶炼厂的两座巨型烟囱异军突起,别的烟囱像是从“小人国”里走出来的
70年代末,巨型烟囱的“三弟”诞生
实际上这三根烟囱排放了许多有害气体,既危害工人身体健康又破坏环境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06期
对于老一代的沈阳人而言,铁西区是他们的骄傲,许多老沈阳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记忆: 某一天的早上,大家骑着自行车上班,彼此按着铃打招呼,自行车筐里是从家带的饭盒,每个人都觉得生活充满了希望。
1986年的沈阳街头,大家都骑着自行车
不仅是沈阳人,当时的东北人普遍都是这样,幸福指数嘎嘎高。
这是因为 东北工业体系的完善,让东北早早就走上了 城镇化的道路。
直白点说,兴建工厂、开展工业等等,得需要人,还得是技术型的人才,有了人就需要一系列 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比如说住房、交通、学校、医院等等。
沈阳铁西工人村
1952年初建时,只有工厂领导、高级干部、工程技师才有资格居住,1957年全部完工后陆续有普通工人搬入
工人村条件优越,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因此可以说,东北很多城市是 先有了工厂,后有了“城市”。例如依托鞍钢而生的鞍山市,鞍钢的生活区建设便是鞍山市的城市建设。
鞍山钢铁
这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很难想象的画面: 工厂是城市的主干。
更难想象的是,这些厂房车间的年轻人们, 他们人生都已经被工厂安排好了。
他们的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永远知道下一块是什么。
东北的国企实行的是 企业办社会,工厂基本承包了工人的一生,从出生、上学、婚恋、住房、孩子上学、看病甚至养老送终,都由厂里安排。
弗洛伊德来东北也不好使,没分房都白扯
工厂就像一个 桃花源,有自己的学校、电视台和报纸、医院、公安局、邮局、公园、大合社(超级市场);连日常洗澡、理发、零食等等都由工厂免费提供;自来水、煤气、暖气更是配套好了。
去舞厅是许多工人在闲暇时间首选的娱乐活动
而且工厂还实行 接班制度,即孩子可以接替父母的“位置”。
这些都意味着,那代人的 生活和社交圈子都围绕着工厂,不愁吃穿、就业和房子,家人、朋友与爱人,都在这个厂子里。
每个工人都有一种强烈的 主人翁情感,能在国企工作,当然是非常骄傲和自豪的。
这也是为什么王响对桦钢有这么深的感情:他的父亲参与过桦钢的建设;他认识桦钢的每一个人;他积极工作,是桦钢的劳模。 他的家庭、人际关系、价值,都和桦钢紧紧相连。
王响的“主人翁”精神
那时在国企工作,没有内卷,没有996,没有房贷
王响是那一代人的缩影,工厂对他们而言是 保障与庇护、是稳定与统一、是跳不出去的“圈儿”、是整个世界。
而王响所追求的稳定和体面,在他的儿子王阳看来,却是个 牢笼。
正如王响妻子罗美素对他儿子说的一样: “我们这代人被安排惯了,小时候家里孩子多,听父母的,长大了听集体的,身上像有个圈,按部就班地在圈里走着,也没人问为啥,没人出去溜达过,就连踩个线都害怕。”
这是两代人观念上的冲突,也是 东北正在面对的岔路口:求稳与转型。
咱大姨看得嘎嘎透彻
衰落与伤疤
剧中的人物很多次提到: 命。
王响的儿子问他:爸,你信命吗?
那时候的王响,是劳模,是风风光光的火车司机,他不信命。
十八年后的王响,一无所有,风光不再,他信命了。
东北在不知不觉间,也走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2004年,沈阳冶炼厂的烟囱 三兄弟被爆破拆除,它们在滚滚浓烟中轰然倒下,从沈阳的骄傲,变成了伤疤。
2004年3月23日,沈阳冶炼厂的三根烟囱成功爆破
它们曾见证着一代人的成长
市场与社会的选择
到了80、90年代,世界变了。
那段时期,经济呈现 全球化的趋势。
对于 发达国家来说,他们需要的是 廉价劳动力生产出的廉价商品。
对于 中国来说,向世界各国出口产品, 首选显然不是重工业设备。
不论是广阔市场的需求,还是自身的条件来说, 轻工业都是优先项,这一大机会,最先由东南沿海地区抓住了。
义乌国际商贸城
80年代义乌小商品市场兴起,随后义乌飞速进化,逐渐和世界接轨
与此同时,中国内部也有一块非常有潜力的消费品市场,这一块被 温州商人早早握在了手里。
1999年6月,北京丰台,“浙江村”里正在数钱的温州商人
市场,没选择东北。又或者是东北,没选择市场。
轻工业或许是东北的短板,但是东北的优势——工业,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工业已经逐渐和国际接轨, 国外成熟的工业技术冲击着苏联老大哥的“遗产”。
对于东北来说,任何技术上的突破都意味着大量的资本投入和技术研发。
资本呢?前面提了,没赶上。
破产后的沈阳冶炼厂
2002年8月8日,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宣告沈阳冶炼厂破产
这时候的东北就像一艘 巨大且笨重的船,航行在海洋的中间, 往前走看不见头,往回走调不了头。
现实真的很残酷,东北失去了市场和资本优势,经济发展举步维艰,引以为傲的工业又在时代的变革中落后了。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在巨大变革后,很多东北人都选择做起了烧烤、卖冰棍、卖菜等等 小买卖,因为 启动资金低、材料易得、技术含量低。
丽茹曾经是桦钢医院的护士,现在在家开了个小美容店
对于曾经骄傲过的东北人来说,他们或许别无选择。
地理缘由
东北的衰落必然不是一个原因造成的, 地缘政治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以前的东北三省,黑龙江和吉林都是沿海的省份,但是现在东三省中只剩 辽宁是沿海省份,较大的出海口也只有 大连有。
清前期东北区域图
据《大清一统志》描述,当时吉林“ 东滨大海,西接边墙,南峙白山,北逾黑水”
“海”是指今北起鄂霍次克海,南至日本海的海面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10期
很显然,失去海路的东北难以和其他国家建立通路,开展贸易。
尤其是日本和韩国,虽然是离东北较近的邻居,但实际上 东北缺乏面向日本的出海口,没有更密切的联系,而 韩国和山东距离近,往来更方便,因此更适合开展贸易。
山东威海市,与韩国隔海相望
再看咱东北实打实的“邻居”, 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也处于衰落状态,很难和东北形成大规模市场。
朝鲜现在更是关上了向东北开放的大门。
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中文名海参崴
可以说东北所处的 东北亚地区,也是“ 一地鸡毛”,让本就不富裕的东北,雪上加霜。
这一切颇有点 因果轮回的意思,早先因为地缘政治, 东北整体进入了工业化社会,重工业在东北繁衍壮大。
现在却也因为 地缘而衰落,为数不多的出海口和东北亚的困境,都影响着东北的市场经济的发展。
这何尝不是一种命运呢。
可以在放大区域看到,东北三省与他们的“邻居”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 2016年04期
然而,东北并没有屈服于“命运”,他仍然在寻找转机。无论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还是发展高新产业,都是阴影下的希冀。
发展与未来
命运是一种“玄乎”的东西,生活总是要向前看,东北也是一样。
持续的人口流失让东北必须寻找破局的办法
东北寻找的第一个转机是“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东北重工业虽然升级缓慢,但仍然具备 完整的产业链,以及大量受过 中高等教育的产业工人。俗话说得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于是一些 大型企业,如沈阳机床、北方重工、鞍钢、一汽等等,得以留存了下来。
大连造船厂建造完成的辽宁舰
不过这一举措并未能直接 缓解燃眉之急,本质上还是一个 再工业的过程。
或许需要 不破不立。
第二个转机是 转型升级。
东北 地大物博,有天然的优势,例如 农业资源、旅游资源。东北是中国最有 发展潜力的大粮仓,全国商品粮的1/3都从这个粮仓输出;
东北平原
东北平原的土壤为黑土,是世界公认最肥沃、最适合耕作的土壤
东北地区是保障国家安全重要的“粮仓”
《漫长的季节》中多次出现苞米地这一意象,东北是主要的玉米产区,这是对东北农业的一种隐喻
独特的 冰雪资源和丰富的自然景观,让东北在旅游市场中也尤为突出。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在雪中别有韵味
今年“五一”假期东北旅游也持续回暖
辽宁出行1601.35万人次,旅游收入136.11亿元;吉林出行893.71万人次,旅游收入67.11亿元
图源:《生活报》
还有东北的 底子厚实, 城镇化程度和教育水平高,有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再加上以前的 产业基础,这些都能在下一轮高科技产业中发挥作用。
吉林大学的杏花
正如同《漫长的季节》这部剧的基调,东北并不是只有庄严悲壮的冬天,也有 金黄明媚的秋天。
剧中的王响,不管信不信命,依然和生活对抗着,还想和命运掰掰手腕。
正如同那时许许多多的东北人,即使被时代裹挟,也仍然用东北人独有的幽默,在 悲观中乐观地前进着。
东北亦是如此,这或许就是东北的底色。
往前看,别回头。
【参考文献】
[1]刘洋,金凤君.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路径与机理[J].经济地理,2009,29(03):431-436.
[2]谢雯.历史社会学视角下的东北工业单位制社会的变迁[J].开放时代,2019,No.288(06):25-44+5-6.
[3]视觉志. 东北,曾经也很狂。
[4]温伯陵. 东北的崛起和衰落
[5]单之蔷.黑龙江 一江遗憾向海流.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10期
[6]赵妮娜.“中国总装备部”的成长.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10期
[7]郭睿.辽宁工业 光辉过后的阴影与希冀.中国国家地理.2020年02期
[8]张志强 陈伯超.沈阳:拆掉4000座烟囱以后. 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06期
因微信近期推送规则改版
未加“星标”就无法展示完整封面
将会错过我们精挑细选的大图封面
后续精心编辑内容
也很容易被淹没
若您喜欢我们的文章
请为我们添加爱的“星标”
中国国家地理视频号
大美中国,山河锦绣
本文创作团队
编辑:倩倩
设计:巍巍
图片:视觉中国、图虫、影视剧《漫长的季节》、网络
话题
你看了《漫长的季节》吗?对东北有什么印象
都说北京是“美食荒漠”,你觉得呢?
数字背后的地理密码,理解少走弯路!
中国咖啡冠军,为什么在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