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我反对给一线医护人员子女加分

2020-02-27   变相怪姐

近日,一则奖励政策的出台引发很大争议,湖北出台"医护人员子女中考加分政策"。


2020年年秋季入学幼儿园的、秋季学期升入小学或升入初中就读的一线医务人员子女,优先安排就读。

2020 年参加中考的一线医务人员子女,有关市州可在其录取总分基础上增加10 分后参加中考招生录取。

随后,全国多地跟进,对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和他们子女的入学、升学方面予以关心和照顾。

山东要求,参照军人子女优待办法给予加分照顾;


对不起,我反对给一线医护人员子女加分

山西大同市则明确提出享受中考成绩加30分政策。


消息一出,网友立刻"炸"了。

有人支持。

给他们子女加分照顾,既是对他们无私付出的褒扬,也是对他们战"疫"成绩的肯定。

也有说完全不能赞同的。


给医护人员子女加分的奖励究竟对不对?

首先必须承认,在此次疫情中,他们抛家舍业战斗在生死线,自身面临着巨大风险,社会理应予以善待。

但是,将奖励变成加分这样的举措,我个人认为并不妥当。


这似乎是一种新的变相"恩荫"制度。

恩荫又可称为任子、门荫、荫补、世赏,是中国上古时代世袭制的一种变相。

是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广义恩荫,是指由于封建制度下,祖辈、父辈的地位而使得子孙后辈在入学、入仕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称之为"恩荫"。

狭义的"恩荫"特指宋代以后出现的一种独特的门荫制度,称之为"推恩荫补",宋时被简称为"恩荫"。


谁打战,谁吃粮。

医护人员作为冲锋陷阵的要员,奖励自然应该直接落实在他们身上。

几倍薪资,升职补贴,都应该,总之受益者是医护人员就对了。

或许有人会说,他们的家人在抗击疫情中有牺牲有奉献,孩子理应受到补偿。

但从小受的教育告诉我们就事论事,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理应受到褒奖,但受益者换成他们的孩子,就似乎变了味儿。

这是否像极了古时的荫及子孙?

这种新时代里变相"恩荫"制度,不仅会引起大众不满,更是质化了一线医务人员的努力。

继"官二代"、"红三代"后,"医二代"难不成又会是拥有一路绿灯人生的特殊群体?

特殊群体的子女寄享受父母的荫庇,而其他群体的孩子只能抱怨社会的不公。这又何尝不是社会的倒退?


其二,这一项政策有损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教育自古以来都是牵动千家万户心的事情。

普通老百姓眼里,教育公平,考试公平是社会最后的防坠网。

应试教育成长起来的每个人,一定都清楚的了解到分数对我们有多重要。


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你的老师、你的父母大概都对你说过这样的话:

中考、高考就是一锤子的买卖,可以决定你这一生的道路;

你能多得一分,就可以甩开几百人、几千人的差距;

多努力孩子,能多得几分,人生大不一样。

倘若这项政策真的实施了,又有多少孩子将落入不公平的苦海?

奋斗了3年成绩已经够考上一个好高中,却被享受这项的别人政策弯道超车,

当成绩查询时只能颤抖着说:为什么?我本来可以的。

而他们的父母能怎么安慰呢:对不起,妈妈(爸爸)不是一线医务人员,不能给你加十分。

都说一分一操场,带着加分的受益者,不知在无形之中挤掉了多少人,又在无形中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


在医护人员之间制造不公平、触及他人利益。

《论语·季氏》有云,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意思是,对于诸侯和大夫,我不担心贫穷,而担心财富不均;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不安定。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湖北的"中考加分"这条奖励是有时间限制的,其中"2020"年的字眼最为瞩目。



这就意味着,一线的医护人员,孩子正在今年上初三,才有资格享受中考加分的待遇。

仅此一次,过期不候。

这样一看,矛盾就暴露出来了。

医生里面有多少孩子正好中考呢?

这次战疫中还有更多的,年轻的医护工作者,他们没有孩子,甚至没有结婚,这样的倾斜对于来说他们公平吗?

另外,中考加分也不是全国统一,有的省份有加分规定,有的省份没有,而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各省都有,同在一个病房工作,他们会作何感想?

而且,这种规定也让接下来请战一线的医护人员变得尴尬起来,这种给予孩子教育加分的火线奖励,反让事情变得复杂起来,给外人目光添加诸多功利有色眼镜。

这项政策,也无形中扩大了抗疫人员的裂痕。

一旦给医务人员的优待,就势必会损害其他群体的利益。

我们举个例子,一个警察和一个医护的孩子都中考,两个人都没时间辅导孩子。 然后医护儿子+10,警察儿子+0。

这样的政策是不是反而侵害了警察儿子的利益?

背离社会公平的举动,不仅是其他群体不舒服,更会形成某种感情的分裂。

给医护人员子女加分,容易其置于风口浪尖。

本来医护人员的无私付出赢得了全社会的赞誉,此政策一出,公众的视线全部转移到加分问题上,淡化了由此产生的职业尊重感,让原本无私风险染上了功利色彩。

这种有争议的奖赏,也让他们的子女在舆论中成为指摘对象。

医护人员女子一定为自己的父母在一线救死扶伤感到由衷自豪,但在他们表达这种自豪感的时候,其他同学会下意识的反应,你的父母付出了,但你还加分了呢?

这很容易引起群体间的隔阂和冲突,让一场无私的奉献变了味道。

其次,这无端加的10分、30分其实是害了学生,很容易让他们产生一种不劳而获的错觉。

总会有那么些人,因为安心享受父母的福利,就将努力抛之脑后。

我们无法决定出身,但至少这个世界是承认努力的。

倘若,努力过后依旧拼不过先天优势,伤害的就是这一代人进取的信心和积极性。

最后想说,奖励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我们举双手双脚赞同。

慷慨报恩的同时万不可动了公平教育这块奶酪。

教育与公平正义紧密相关,是国家多数人往前走的精神支柱,是很多阶级向上流动的唯一通道,是社会公平的底线。

时政评论人曹林说过:

"教育公平有自身的独立价值,不能成为修补或补偿的其他工具。"

医护人员该奖励,而且担得起重重的奖励。

但此刻应该立足于当下,他们缺的是物资、休息、保障和轮换,而不是这种用力过猛、触及他人利益的加分。

对于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医护人员,我觉得最好的奖励是:


1.给予丰厚的资金奖励:

所有参与抗疫的一线医护、公安、公务员和社区干部,都应该得到及时且丰厚的加班费,奖金。


2.待疫情结束,提供学习晋升的机会:

评选先进、优先评职称、提供晋升机会,付出就该收到回报。

我们希望这场战役能尽快结束,也希望每位医护人员早日平安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