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个人都拥有优秀的口才,但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尤其是碰上某些特殊情况——比如说,当孩子的行为或态度引发了说教欲望之时。而当你滔滔不绝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孩子正大皱眉头?
人的忍耐是有极限的,一旦外界给予的刺激越过了这个极限,就无法维持原有的冷静情绪,变得满腔怒火,即“超限效应”。
咱们都知道,青少年是有逆反心理的,这会导致他们有时会难以克制地情绪化。滔滔不绝的唠叨会让他们本来就不多的耐心迅速耗尽,触发“超限效应”。也许你会觉得自己很讲道理,但几条大道理变成车轱辘话,翻过来、翻过去地说,即使孩子很愿意跟你讲道理,时间一长,“超限效应”一触发,在你面前的就不再是冷静的听讲者,而是被暴躁情绪裹挟的破坏王。
别说孩子,就算是心智健全的成年人,短时间内受到刺激的频率和强度过高时,也会触发“超限效应”,变得非常不耐烦,很想从让他感到烦躁的地方或人身边逃离。因此,在亲子关系中,尽量避免触发它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超限效应”的重点不仅在于“超”,还在于“限”。只要能把握住分寸,就能在亲子关系中维持比较平和的沟通。
如果你希望跟孩子保持顺畅沟通,可以试试从以下三点着手:
察言观色
很多家长会觉得,自个儿是家庭的主宰,家庭中负责察言观色的角色理应是子女才对,自己不需要去分辨子女的情绪,一味单方面输出。
但如果让这些家长去跟他们的上司、同事甚至是大街上随便哪个路人甲用这一套,他们敢这么做的几率很小。原因很简单,这么做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事实上,试探孩子的情绪稳定极限后,“本次沟通失败”已经是相对来说破坏力很小的代价了。
在沟通中察言观色,不是说把对上级阿谀逢迎那一套拿过来用,而是在交谈时关注对方的表情和肢体动作。不用很细致地观察,将对方的表现当作情绪反馈,及时对自己接下来的沟通时间和口吻做出调整,这沟通技巧就已经胜过大多数父母。
沟通中避免道德绑架等负面刺激
当孩子年幼时,面对家长利用凌驾于上的地位进行的降维打击,他们几乎无法作出有效的反抗。但难以有效反抗,不代表就没有精神上的反抗。既然每次跟家长的沟通都大概率会被降维打击,何不降低沟通频率、减少沟通时间?
正常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孩子当然也有。道德绑架、PUA这些操控他人的手段都携带着强烈的负面情绪,如果真想跟孩子好好沟通,趁早放弃做“情绪吸血鬼”,健康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健康心态上的。
拿出跟外人沟通时的尊重和技巧
就像有些上级会拿下级当出气筒,有些家长也会对孩子眉毛不是眉毛、眼睛不是眼睛,但神奇的是,他们在面对自己的上级或大街上擦身而过的路人甲时可不会用这一套。
换句话说,他们在面对跟自己同阶层或较高阶层的人时,会保持比较好的态度;但当面对比自己阶层低的人,比如说下级、子女,会本能觉得“伤害了对方,对方也只得敢怒不敢言,无法对自己作出有效伤害”。而且他们不会见好就收,而是变本加厉,哪怕试探出对方的底线也不收手,迫使对方底线一退再退甚至能给他们带来极高的愉悦感。
这或许短时间内看不出太大的副作用,但对亲子关系来说,就是一副慢性剧毒。
如果真的想跟孩子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平常沟通时,最好将对方放在跟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对方的想法,力求双方都能心平气和直到完成交谈。
前段时间,有个朋友来找我诉苦:他的孩子完全不愿意跟他沟通,每次他一挑起话题,孩子立刻就会想出种种借口从他面前溜走。即使当时想不出借口,哪怕跟他闹得不愉快,也要迅速离开。
稍微了解了一下他家的情况后,这位朋友设法把孩子带出来喝下午茶,希望我帮他看一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刚开始,大家都能保持心平气和,朋友本就是个儒雅的人,他的孩子看起来家教也不错。但一个钟头都没到,朋友就抑制不住自己说教的本能,或许我坐在他旁边充当了掠阵的作用,孩子哪怕犯了一个在礼仪上没多大的小错误,都能让他滔滔不绝好几分钟。
也许是不想落了陌生长辈的面子,这孩子一直在忍耐,但可以看得出他越来越烦躁,他父亲就快踩到他情绪上的底线了。
为了不让三方落入尴尬境地,我随便找了个借口结束了这次会面。事后,同这位父亲好好沟通了一下,指出孩子并不需要过量的说教,教育孩子时,可以做到抓大放小,一段时间内应有教育上的侧重点,而不是事无巨细地指点并喋喋不休。
好在这位朋友是真想跟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艰难地学会了在日常生活中抓大放小,减少说教的频率和单次说教的时长。家庭环境有所好转后,他的孩子渐渐摆脱了易烦躁的状态,不像以前那样时刻处于底线即将被踩的警觉中了。
哪怕是未成年的幼儿,他们也跟咱们一样是智慧生物。他们更需要的是以身作则和在比较重要的地方得到可靠指点,而不是总被漫长的啰嗦占据宝贵时光。
过度啰嗦不但无益,还有害。咱们这样的成年人遇上无法摆脱的碎嘴子,都会觉得烦躁,更别提自控能力还不够强的孩子。由于啰嗦带来的烦躁感,他们无法从长辈那里高效率地得到行之有效的策略或方法,反而会在啰嗦中被触发“超限效应”,陷入无名怒火之中。
学会正确的沟通方法,把握良好的沟通节奏,尽量避免触发“超限效应”,能让亲子关系受到高质量沟通带来的滋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