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看到一个新闻,令无数网友愤怒。
山东姬女士在社交平台上发文求助,称其丈夫在喝醉酒后持刀砍死了自己的宠物狗柯基(皮皮)。
是拿菜刀砍了足足20多分钟,最后还指着惨死的狗狗,对姬女士说:你不听话,就这样!
自己想救狗狗,但丈夫说,她敢动,就也砍死她。
因为之前曾有过被家暴的经历,所以她没敢动。
女子被家暴后的自拍
只能求助住一起的公公,期望公公能阻止过激的丈夫。
但公公来了也并未阻止,而是无动于衷地看着儿子残暴地将柯基活活砍死。
新闻视频中,现场非常血腥,到处都是狗狗的鲜血。
姬女生说,刀都卷刃了。
而她的丈夫却在做出如何血腥残暴的行为后,云淡风起地收拾狗狗的尸体,然后坦然睡觉了。
具体细节,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大家可以看下原主自己的阐述:
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家暴这个话题。
一、逃离家暴,有多难?
也许,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都2023年了,家暴早就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销声匿迹了吧。
但现实却是,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还有无数人生活在恐惧和暴力中。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估计值,全球大约三分之一(30%)的妇女在一生中遭受过亲密伴侣的身体或\和性暴力或者非伴侣的性暴力。
然而,面对被家暴伤害的女性,很多人都会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总是有人发出这样的质问:
离婚不就完了,分手不就好了。
为什么不离开?
为什么不逃走?
因为,不容易啊。
虽然,我们总说家暴只有0次和无数次,但在实际生活中发现苗头就果断离开,真的很不容易。
1、正常人心软,恶魔会演戏
据姬女士自己爆料称,结婚第四天,在两人没有任何矛盾的情况下,丈夫喝酒后第一次打了她,也曾拿刀扬言要砍死她。
但被公公婆婆拦了下来,之后姬女士回了娘家,要求离婚。
但架不住对方家人不停地狂轰乱炸、软磨硬泡,丈夫也痛哭下跪,承诺再也不会了。
于是,最终姬女士心软,选择了原谅。
但那就话怎么说来,犯错时态度有多诚恳,下次动手就有多狠。
认错是每个家暴男的惯用伎俩,每次的低态度求原谅,不过是为以后的“暴力”埋下伏笔罢了。
心理学家Hughes提出的暴力循环理论指出,暴力在婚姻中呈周期性的循环:
愤怒积蓄期(两人之间有了矛盾冲突)
暴力发生期(积累的矛盾爆发,伤害事件发生)
道歉和原谅期(事件发生后,施暴者会道歉、找借口)
蜜月期(受害者在这个阶段会感受到施暴者的“悔意”这让受害者产生了一种错觉,他是爱我的)
愤怒积蓄期(两人之间有了矛盾冲突)
暴力发生期(积累的矛盾爆发,伤害事件发生)
道歉和原谅期(事件发生后,施暴者会道歉、找借口)
蜜月期(受害者在这个阶段会感受到施暴者的“悔意”这让受害者产生了一种错觉,他是爱我的)
四个阶段再循环。
所以,永远不要相信恶魔的眼泪和保证。
2、家暴,往往远不只是一个人的犯罪
家暴很可怕的一点,是一群人的默许,冷漠、围观,甚至是帮凶。
很多时候,被害人都是孤立无援的。
就像山东姬女士的遭遇,丈夫砍死柯基,你觉得已经够残暴了。
但更恐怖的是周围人对这件事的态度,
公公在场却冷漠观看,并事后轻飘飘地说:要收拾了,不然明天太难闻。
第二天也可以当作没事一样,告诉她这个事,你谁也别说,就说(狗)丢了。
姬女士在丈夫的家族群里说这件事,想要离婚,却被丈夫的一家人指责“小题大做”、“死个狗,不是大事,再给你买一个”。
丈夫的姨,在姬女士把这件事发到网上后,更是对姬女士大骂出口,声称她败坏了外甥的名声。
这些是非不分,颠倒黑白的规劝,甚至会让被施暴者产生自我怀疑:真的是我小题大做、过分敏感了吗?
所以你看啊,被家暴的女子,面对的往往不是一个本就力量悬殊的暴力者,而是面对了一群暴力的维护者。
3、被暴力植入的恐怖感
“逃跑或离婚,会被打的更惨”
这种恐惧让受害者不敢反抗。
因为生活不是爽文,没有那么多[反杀],更没有那么容易的及时脱身。
更多的是失败的尝试和举动,所招致的,更猛烈的报复。
而对更猛烈的报复的恐惧,对儿女和娘家其他家人人身安全的担忧,让那些深陷家暴的女性,无法轻易地选择离开。
二、家暴,伤害的也永远不止一个人
长期家庭暴力,最大的受害者除了被施暴者,还有旁观者,也就是——孩子。
一个对妻子\丈夫家暴的成年人,又怎么会放过一个毫无反抗能力的孩子。
在怒砍柯基威胁妻子事件之前,还有一则新闻让人连提起都觉得心痛。
#10岁男孩疑似被继父和亲生妈妈害死#,孩子遗体在继父爷爷的坟里找到,找到时身上有两处骨折,还有烫伤。
据村民爆料,其继父有暴力倾向,喝了酒就耍酒疯,曾打跑2个老婆。
大人尚能逃跑,而稚子何辜?
也许,你不理解,继父人烂就罢了,妈是亲生的,怎么下得去手?
因为,暴力是会转移和上瘾的。
爱时含在嘴里怕化了,生气时恨不得把孩子撕碎。
我想,大家都有过。
你动手或怒吼孩子时,是因为孩子本身的问题,还是因为其他原因,比如身体劳累、情绪低落或跟其他人怄气呢?
一定是后者多一些。
从心理学来讲,是因为“攻击转移”。
也就是说,一个人会把自己的愤怒,通过攻击力量悬殊的无辜之人来发泄出来。
坏情绪是可以传染的,无声无息,甚至不自觉。
公益短片《请你爱我》中有一个场景。
一天,妻子做好饭后,打电话叫丈夫回家吃饭。
没想到接起电话的丈夫却不耐烦地说了一句:“我忙着呢!”
自己辛苦做了饭,丈夫不但不回来吃、不理解,还埋怨她打了电话,妻子的情绪一下子就爆发了。
转头对正在一旁安静吃饭的女儿吼道:“连个饭都吃不好,你是猪啊!”
没错,很多时候孩子并没有做错什么。
但当你接收到从其他方向来的坏情绪时,就是会控制不住,就是会向身边的弱小,能力不及我们的群体去发泄。
毋庸置疑,孩子就是最好的发泄对象。
其实,做父母,也是很会得寸进尺的:
当孩子不好惹的时候,看她反抗、大哭、尖叫,我们反而会怂下来,用更加科学的方式去理解他、教育他。
但当孩子懂事的时候,我们反而开始欺软:忍不住吼了两句,孩子没哭也没闹,一、两次之后我们窥得,孩子好像对此反应不强烈,于是便开始肆无忌惮。
可能因为一点小事没做好或不听话就不耐烦,甚至变本加厉,虽然事后也会内疚和后悔,但如果孩子这样也能忍受,没有特别受伤的感觉,下一次依然很难忍住。
当然了,我们正常的人修养以及良知,不会让我们放纵自己做出那么极端伤害孩子的事。
但如果妈妈自身就经常被打、活在一个暴力的环境中,其实是很难,甚至几乎不可能,做到对孩子心平气和的。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夫妻关系出现危机,最容易遭殃的就是孩子。
易怒的父母,很难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暴力就像一颗种子,埋在孩子的心里,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开花结果,也许三年五年,也许十年八年,但当恶果结出时,后悔已晚矣。
所以,拒绝家暴,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最后分享一些遭遇家暴时的救助方法:
01
留存证据,马上远离施暴者
任何时候都要以保护自己的安全为前提,不要去试图理论、争辩、惹怒对方,应立刻远离施暴者。
同时注意保留证据:
包括警察出警记录、告诫书;
伤情鉴定资料、医院病历、伤情照片;
对方曾经出具的保证书、悔过书;
和对方家暴有关的录音、录像等视听资料,或微信、短信等电子证据;
邻居证人证言;
妇联、社区、居或村委会等组织调节、投诉的记录。
02
立刻报警
打110不仅是出警制止,警察还可以向加害人出具书面告诫书,这可是证明对方家暴的铁证。
03
找当地妇联与社区干部:
可以求助社区的“妇女之家”,或拨打妇女维权热线,请她们给予支持、协助或转介。
也可以请她们多做家庭回访,关注自己与孩子的安全。
如果无处可去,还可以向民政部门寻找庇护救助,庇护所有责任为受害者提供短期免费的庇护居住。
04
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如果你遭遇了家庭暴力或是面临家庭暴力的威胁,可以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要求法院下令,禁止对方再施暴或骚扰自己的亲人,或者要求施暴者搬离自己的家。
“人身安全保护令”人民法院必须受理,一般情况下 72 小时内要做出裁定,特殊情况须在 24 小时内发放保护令。
热知识:哪怕是不起诉离婚,也是可以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
我们一定要明白家暴不是“家务事”,暴力披上家的外衣仍是暴力。
反对暴力也不是一个人的事,拒绝沉默!
如果你身边的人遭受家庭暴力,无论是大人、小孩,我们都应该及时伸出援手。
PS:姐妹们,我开始减肥啦…
你敢信,就这广场舞大妈都嫌弃的慢动作,我中午玩了15分钟,下午小腿肌肉就开始酸爽?
已关注
关注
重播分享赞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正在加载
正在加载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妈呀,10年前我爬座山,小腿也不过如此反应。
对于一个日均500步的人来说。
不按说明书动一下,永远不知道自己离阴间使者多近!
真吓人啊,瞬间放弃减肥了……
那都算高阶需求了,现在我只想把身体零件修复起来,晚年多续上几年命!
“基础需求”修零件的、“中级需求”减肥减脂的、“高阶需求”塑形增肌的,
45秒,妻子被丈夫扇耳光23次,2次吐血,好想抱抱身后那个目睹一切的孩子
该警醒了!新型家庭暴力,不打不骂却悄悄把孩子逼成了敌人
3岁女孩45秒被亲妈扇耳光9次、打趴N次,当情绪游走在崩溃的边缘,你拿孩子撒过气吗?
我们是CC爸妈,家有一双儿女CC&DD。
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
C妈:报社育儿主编,畅销书《家长好脾气,才有好教育》、《吃好睡好不生病》作者;
觉得文章有用,就分享给需要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