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的存在主义哲学:荒谬,还是幸福?

2019-08-29   牧心微笔记

——加缪其人

阿贝尔·加缪是法属北非阿尔及利亚人,从小说法语,他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也是存在主义文学大师。

他出生于1913年,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初期。他的父亲应征入伍,不幸在战场上阵亡,彼时加缪只有1岁。

他的母亲受到刺激,两耳有些失聪,带加缪回到外婆家,靠着给别人帮佣把他养大。加缪虽然从小生活贫困,但天资聪颖,靠着政府的抚恤金和学校的奖学金来维持学业,并且一直是学校的优等生。

加缪从小热爱看书,广泛涉猎了尼采、叔本华、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作品。

虽然物资贫瘠,但好在自然环境滋养。他生活的地方在美丽的地中海湖畔,自然界的阳光和海滩赐予了他内心丰富的力量。连他自己都说:“在我作品的核心,总有一颗不灭的太阳。”特别的自然环境滋养了他丰富独特的思想。

而家庭的贫困与自然界丰盛的资源,也让他的生命有明显的正面与反面的处境。

加缪

——小说《局外人》

《局外人》是加缪早期创作的中篇小说,被称作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在这部小说当中,加缪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将现代人的荒谬的处境描写得淋漓尽致。

《局外人》出版的时候,当时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还不认识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不过,当萨特第一次看完这部小说,立即写了一篇上万字的书评。就是这篇书评,让加缪从一个地中海边陲地带的作家,一下子成为了巴黎文化中心的名人。

1957年,44岁的加缪凭借这部小说,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他是有史以来第二年轻得到这个奖项的,第一年轻的作家是英国小说家吉卜林,吉卜林获奖时只有42岁。

诺贝尔文学奖认为,加缪的这部小说对于现代人良心的处境,阐述得清晰而诚恳。

《局外人》这部小说一开篇就描写了一个荒谬的处境,震惊了所有读者:“妈妈今天死了,或许是昨天,我不清楚。养老院寄来通知,说"令堂过世,请来料理后事。“

在所有正常人的眼光中,母亲的去世是悲痛的、哀悼的,但主人公莫索尔却跟所有人都不一样,他居然没什么反应,继续做自己的工作,因为母亲去世那天并不是周末,他只有周末才会有空。

不过他还是请了两天假,也许是因为他老板的宽恩,也许是他觉得母亲毕竟是去世了,还是应当哀悼一下的。可是,在葬礼上,莫索尔面无表情,并时不时发困,也不知道母亲去世时的确切年龄。更让别人觉得“出格”的事,第二天他结交了一个女友,并一起游泳、发生关系。母亲的死看起来对他毫无触动 。

后来,莫索尔还与同伴出游,在出游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不愉快,莫索尔不小心误杀了一个阿拉伯人。自此,第一部分结束。

第二部分中,莫索尔因为误杀人被逮捕,终日在牢房中度过。这部分的重点是他接受的几次审判。

在审判过程中,“荒谬”再次发生。

司法机关利用自己可笑的逻辑,在没有拿到证据的情况下,仅凭借自己的感觉推断,将主人公误杀事件强行地与他对母亲之死的冷漠联系在一起,认为一个对母亲之死如此冷漠的人,必将是一个冷酷的杀人魔鬼。

不过,“局内人”的莫索尔本人却认为这是一场荒诞“闹剧”——确实荒诞,因为没有任何人听当事人的辩解和意见,依然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臆断。

直到最后,这场审判依然没有拿到证据。在临死之前,莫索尔终于敞开心扉,认为自己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荒缪。也正是因为他看透了这一点,所以他认为自己是幸福的。

他将“我不知道”“这毫无意义”挂在嘴边,因为他意识到世界没有意义,没有出路。世界、世人并不理解我们的真实想法,人与世界是对立的。

——加缪的哲学思想

如果读完这部小说,你认为加缪的思想是悲观的、厌世的,那你就错了。

加缪一生热爱世界,他肯定地说:“要改善人生,但不是去改造世界。”

其实加缪的思想很“接地气儿”,他关心人们怎么样与这个世界相处,怎么样通过反抗“荒谬”来达到人生的自由。他说:“我对人关心,我对人类绝无轻蔑态度。”

从加缪的作品以及他的言论中,他的思想分为三个部分:荒谬、反抗、自由。

我们从《局外人》这部小说中,可以窥探到加缪关于“荒谬”是什么的哲学思想。

——荒谬是一种现实的困境。

加缪说:“所谓的荒谬,就是世界的非理性。”

在他看来,人活在这个世界上, 追求一种理性,要求世界能够理解我们个人,否则就没有意义可言。人总是热切地希望我们被这个世界所接纳和理解,但世界对我们的回应却总是事与愿违。世界是非理性的,人的理性与世界的非理性,就造成了荒谬的情况。

在小说中,主人公的言行举止出于自己的所思所想,却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他就像一个“局外人”一样,亲眼看着这个世界的“荒谬”,却做不出任何改变。即时在“神父”的劝说下,他依然选择放弃上帝,不信仰上帝,他说:“我已经没有时间去对我不敢兴趣的事情再产生兴趣。”

—— 荒谬是一种关系

这个关系是指人与世界的关系。人存在与这个世界上,就是荒谬的开始。没有一个人能脱离世界而存在,因此这种荒谬也就存在。

那么,作为人,处在这个与世界结合的荒谬世界中,应当何去何从呢?加缪指出:“人一旦发现荒谬,就不免想写一本《幸福手册》。”他认为荒谬与幸福是联系在一起的,人们认识到荒谬的存在,便可以通过反抗荒谬,争取自由,获得幸福。

——反抗是手段,自由才是目的

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傅佩荣先生说:

加缪认为荒谬产生了三个结果:第一,我的反抗,第二,我的自由,第三,我的热情。

加缪说:“我反抗,所以我们存在,”他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处境反抗,而是为了全人类。

而加缪的自由,说的是我们有无限制的创造的可能性,这个自由要用来创造人生的幸福。

那热情呢?就是要肯定人间的关怀,要为人类寻找新的机会,走向幸福。

他对人性也从来没有失望过,不管遇到如何负面的处境,还是相信在人身上,可赞美之处多于可鄙视之处。

荒谬——反抗——自由——幸福,这就是加缪的整个思想逻辑和体系。

可惜加缪在47岁的时候便不幸因车祸去世,导致他第三部分“自由”的思想作品没有出版,实在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巨大损失。

——加缪的思想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加缪是西方现代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离我们并不遥远。

现代人也总是处在一种非常荒谬的境地之中。

我们有时候会不知道自己应当信仰什么,因此,当我们向上寻求信仰、上帝的时候,发现内心已经不那么坚固,因为科学打破了很多的“无知”;

而当我们向下寻求“科学技术”的时候,却发现科技与我们隔阂更深,我们没有办法更深更直接地运用和操控它。

唯有向世界、向周围的人际关系寻求帮助,才可以解决心中的困惑。

就像个体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的那样:人类有三大任务,其中之一就是“人际关系。”

因此,关照人与世界的关系、关照人与人的关系,成为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点,也是我们当代人关心的重点。

这也是加缪“存在主义”作家的来源。

如何更好地处理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关系?在他去世之前,他的“反抗哲学”留给我们一个更加乐观的可能:

“人类所处的黑暗的尽头,将来必有一线光明,只待我们继续奋斗,促进它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