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岁还在找工作,不稳定,不如看看这个

2019-07-30     行知牛

如今职场的中流砥柱是90后,他们曾经不被看好的一代,却都已步入职场。而那些30多岁的职场老司机,30多岁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纪。在中国有一种传统的说法,叫做三十而立,一个人如果在30岁还没有做出一点成绩出来的话,其他人都会觉得一辈子也就这样,甚至觉得是个loser。



网上有一组数据调查:很多知名企业员工的年龄出现“老龄化”,已然成为一种现实。

IBM员工的平均年龄38岁,是科技类“老龄化”公司的代表;亚马逊的平均员工年龄31岁,谷歌30岁;华为的平均员工年龄28岁;阿里、腾讯平均员工年龄27岁;制造业海尔平均员工年龄32岁等等。

而临近或超过30的你,你担心失业吗?

即便不担心失业,但是一定要有危机意识。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化解中年职场危机呢?

其实失业在每个年龄段都有,而这些大龄求职者正在打击大批的中年职场人,你似乎觉得危机四伏。而职场上,想要好的未来,需要持续地保持高价值的输出。

只有提高输入的,保证输出,提高自我价值,才能让自己的未来更值钱。



01什么样的中年人容易失业?

可以说职场上有很多职位,而不是技术岗位的工作都有可能失业。

我们可以将众多岗位分成三类,具体分析失业的原因。

第一类:中高层管理者

由于年龄增长,工作中的激情或拼劲,大不如从前。虽然在职场上有数年的管理经验,但是成长缓慢,甚至思维与行动跟不上公司的发展;数年混迹职场,养成甩锅、推诿的恶习,遇到问题的时候,不去想解决问题,满脑子都是不要影响自己的薪水和职位。

这种类型的中年人,遇到新人冲击力,基本来说可能抵挡不住,或者力不从心。

第二类:仍从事基础岗位的工作

职场上会有很多基础岗位,工作简单、轻松,没有什么压力,可以说谁都可以替代,遭遇中年危机最多的一类。当你在一个基础岗位的工作数年,没有任何建树的时候,你就应该反思为什么没有任何发展?

所以说,你的基础工作竞争者千千万万,而你的履历里,如果是从基层到高层管理,亲自负责办公室活动到公司活动再到集团大型活动,那么你的经验是一些年轻人无法比拟的。



第三类从事体力劳动的

职场中,与脑力劳动相对的就是体力劳动,随着年龄的上升,一些体力劳动已经超负荷,已经暂时无法胜任。这种情况下,只有降低工资或者换其他轻松工作,基本上别无他选。

02已经中年失业了,怎么办?

失业在所难免的时候,我们只能调整好心态,重新出发。当然,有的人或许觉得想不开,有点焦虑,这个可以理解,毕竟还有养家的重任。但是也不能做错误的决定。

或许有的人会说,如果接到Offer,不要想什么兴趣了,赶紧下手干吧,什么合适不合适的。事实上,因为在敏感的年纪,更应该认真考虑与分析。如果进了不合适的公司,干了几个月的时间,又要换工作,估计就更难了。所以说,我们应该了解公司情况以及岗位职责,确认是否适合长期待下去,是否有一定的发展,再选择入职。

毕竟呆了两三个月,你再找下一分工作,简历中你是写还是不写?不写的话,待业时间太长;写的话,HR会考虑流动性大。



03如何避免中年失业

第一:提升职场能力,笼络职场人心

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关注最新资讯,学习新的能力,技术和管理都有提高。

不固步自封,不高高在上,不骄傲自满,和下属和平相处。

若新招管理者,能力和你差不多,但不如你得人心,不如你了解公司,不如你熟悉公司业务。

那你遇到中年危机的概率,就很低了。

第二、 关注自己的职业成长,除非是想好一辈子就这样,否则尽量向上发展

尝试承担更大的责任,挑战更难的工作,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让自己的工作年限,和职位、工作能力、薪酬相匹配。



第三、梳理行情,制定合理的求职目标

有的求职者并不是能力不达标,而是没有自信。

建议进行深入的交流分析,梳理过往的工作经验,挖掘亮点,匹配市场行情,再来定合理的求职目标。

要了解到自己的真正实力,树立信心,才能求职更高的岗位,并且也会有更好的薪水。

第四、身体是一切“革命”的本钱

年轻时不要过度透支身体,保证健康才是第一位。否则赚的钱还不够看病的,就得不偿失了。

另外,尽量用业余时间,结合自己的情况,学习新的内容,尽早转型。

04中年职场失业的总结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30多岁,其实是黄金年龄:理智而成熟,有商业嗅觉,有思维深度,对人情世故也能洞若观火。

有的人会选择改行,从技术人员转业成技术讲师。也有的人会选择技能变现,把一技之长变成赚钱的行当。

可以这样说,有危机的不是35岁,而是只长年纪不长能力的你。

看了小编今天的文章,你有没有一些感悟和体会呢,欢迎下方评论讨论。如果觉得本文对你有用,敬请收藏转发。同时可以关注@行知牛,阅读往期精彩文章。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3vFYR2wB8g2yegNDM0V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