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政其实是软暴政,拔高统治者的德行和智慧,毫无民主精神

2023-12-22   中外概览

原标题:仁政其实是软暴政,拔高统治者的德行和智慧,毫无民主精神

摘要:仁政并不是儒家学说值得称道的明证,本应是令人悲叹的象征。因为它为全民制造了一种精神幻觉:统治者高踞于民众之上,犹如神祇般慈爱、高尚且充满智慧,唯有在他们的统治下,人们才能获得平安与幸福;专制不是反抗的对象,而是人们应当感恩戴德的恩赐。

仁政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孔子的仁学,经过孟子等后学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以仁为核心的政治理论和实践原则。仁政思想一直被誉为人治的最高境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了广泛的赞美和歌颂,被奉为治国之道的典范。

历代的明君贤相,都以仁政为己任,为民造福,为国兴邦,汉代有“文景之治”,唐代有“贞观之治”,明代有“洪武之治”,清代有“康乾盛世”。然而,此之治,彼之治,皆为一人一家一姓之统治。对于仁政的传统赞誉,难掩其背后隐藏的软暴政本质。

首先,居于九五之尊帝王,其仁爱和平是建立人民顺服忍耐的基础之上的。顺服即良民,不服就是消灭的对象,反抗便有满门抄斩的风险,纵使微不足道的不满,亦可能招致人头落地。当然,你若感恩戴德、感激涕零,也或有君民渔水情的感人盛况。

当今社会也不乏仁政之场景,比如外邦某小胖只要一现身民间,网络就会流出令人感动的画面,人们围绕簇拥着痛哭流涕,小胖则满面慈祥,场面甚是和谐温馨。但是你若逃跑试试,抓住后不堪设想,铁条穿肩押回,不被炮决终生也难以翻身。若想体验仁政的美好,不妨移民此邦。

远看华夏的古代帝王,不会比这个小胖子仁慈多少。其实凡是统治,就不存在仁政。维护一人一姓之政治,本质上怎可能是仁政。所谓仁政和王道乐土,都是一种假想或假象。

第二,仁政思想是基于统治阶级的思维,拔高了统治者的道德、能力和智慧,将统治者置于一个超越性的地位和存在。把统治者放在父母家长的位置,所谓爱民如子;放在救世主的位置,所谓奉天承运施恩于民;放在了圣人高人的位置,所谓治国平天下。

这种思想若用赞美的眼光看,可以称它体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的情怀,但实际上隐含了一种等级制度的观念,即统治者高于人民,人民低于统治者,统治者有权利统治和支配人民。这种思维和意识,只是在一代代的统治中塑造神明,愚弄民众,让整个社会生活持久的愚昧的黑暗之中。

第三,仁政思想是一种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仁政思想虽然强调民为贵,君为轻,但并不否认君权的合法性和神圣性,仍然认为君主是天命所归,是天下的主宰,而人民只是君主的臣民。

仁政思想虽然主张减轻人民的负担,改善人民的生活,但是这并不是出于对人民的真正的尊重和关怀,并不赋予人民任何的政治权利,而是出于对人民的利用和控制,目的是要让人民感恩戴德,服从统治,维护社会的秩序,防止人民的反抗和变革。仁政思想实际上是一种笼络人心的思想,是一种软化人民的斗志和意志的思想,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第四,最为重要的是,仁政思想完全没有民主意识和民主精神的思想,不必说现代民主,就连古希腊民主的一点影子都没有。仁政强调统治者的仁爱与德治,将政治权力集中于统治者手中,忽视了广泛公民参与政治决策的重要性。儒家仁政理念注重君臣关系,以及统治者对人民的关怀和责任,但未赋予人民平等参与政治的权利。在儒家眼里,人民是被统治的对象,而不是政治生活的主体。他们认为人民没有参与政治的能力和权利,也无需改变政治现状颧表达政治望。他们认为人民只要听从君主的安排,就可以享受到幸福和安宁。

相比之下,古希腊的民主精神强调公民平等参与和决策的权利,体现在公民集会和陪审团制度中,鼓励广泛政治参与和民主决策。古希腊民主制度中的公民享有投票表决权和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追求政治上的平等和自由。中国的仁政思想强仁德和民生,但不将政治权利分配给广大人民,缺乏古希腊那种民主制度所强调的公民平等参与和决策的民主精神。这种差异导致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权力集中和统治者主导,这也成为两种文化传统中最明显的分野之一。可以看出,仁政思想与民主是根本对立的,完全没有民主精神和民主意识。

总上所述,所谓仁政,其实是一种权宜的策略,暂时的安抚,表面的善政,虚伪的仁爱,虚假的和谐,仁政里没有真正的文明和正义。仁政实质是一种软暴政,是一种掩盖了暴力本质的暴政,是一种更加隐蔽和持久的暴政。仁政思想是一种落后的思想,是一种错误的思想,是一种有害的思想,是一种应该被批判和抛弃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