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读起来可能让人感觉有点奇怪或困惑:有些像历史,但又夹杂着一点神话;有些像神话,但是又不够“神”,不像西游记或封神演义那样充满神奇。换句话说,这部作品叙述的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偶尔伴随一些神迹,但是,当你想把它当作一部神奇小说阅读时,它的神迹既稀少又过于平淡无奇。如果抱着猎奇的心读它,一定会大失所望。
然而,即便你调整心态、降低期望,试图将其视作一部英雄史诗来品读时,你仍然难以在其中找到伟大人物和传奇英雄,而伟大的英雄人物一直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所习惯塑造的世人楷模。这在中国人看来好像有些难以理解,一部关乎人类的历史书,一个号称被上帝拣选的民族,为什么在其历中没有传奇英雄和伟人圣贤呢?
第一个问题暂且不提,不谈神不“神”,本文谈谈第二个问题,也就是谈圣经里的人为什么不“伟大”。
其实,圣经里没有伟大的人,这正是圣经的一个伟大之处。准确地说,圣经不塑造伟大的人。圣经不是一个描绘英雄的故事集,而是一个关于人性、人的缺陷和神恩典的记录,展示了人类的弱点和需要。
圣经大概描写了两类人,一类是上帝的敌人,即抵抗上帝的人,另一类是上帝的“家谱”,即属上帝、信仰上帝的人,即便是后者,即便是这些“正面人物”,在圣经作者的笔下,一个个也都充满了人性的缺点和过犯。
若是从世俗的角度来看,圣经中并不乏伟大的人物,他们有伟大的品格、伟大的行为和伟大功业。不仅对犹太人,而且对整个人类的历史都有极为深远的影响。比如,旧约的摩西和新约的保罗。
摩西,比孔子早大概1000年,是犹太教的创始者和以色列人的民族领袖,他带领以色列人从埃及的奴役中获得自由,建立了以色列民族,为犹太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而且,摩西制定的律法,为后世的法律思想奠定了基础,这些律法还在道德和哲学领域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保罗,新约圣经的重要人物,新约圣经27卷书,保罗一人写了13卷。保罗对基督教的贡献还不止于此,他还是基督教传播史上最重要的人物,因为他向非犹太人传播基督的福音,所以被奉为“外邦人的使徒”,欧洲社会的基督化,主要是保罗的功劳。在向欧洲传教过程中,他历尽艰难险阻,可谓是九死一生,最终使基督教在欧洲生根发芽,基督教本来是古罗马的异端,300年后逐渐成为罗马的国教。
然而,即便伟大如摩西和保罗者,圣经也如实地记录了他们的缺点和过犯。最初,当上帝委派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时,他曾多次推辞。后来仍犹疑不定,且未能履行给孩子行割礼的义务,上帝还曾一度要击杀摩西。在旷野中,因米利巴水事件,摩西违反了神的指示,用杖击打岩石,这个不当行为使他无法进入他为之奋斗四十年、心心念念的应许之地迦南。
上帝允许摩西可以到迦南边界的山上观望迦南,但却不允许他进入迦南地界。摩西曾把这件事讲给以色列人听,摩西说:
那时我恳求耶和华说:‘主耶和华阿,你已将你的大力大能显给仆人看。在天上,在地下,有甚么神能像你行事,像你有大能的作为呢。求你容我过去,看约但河那边的美地,就是那佳美的山地和黎巴嫩。’
但耶和华因你们的缘故向我发怒,不应允我,对我说:‘ 罢了、你不要向我再提这事。你且上毗斯迦山顶去,向东、西、南、北、举目观望,因为你必不能过这约但河。
你却要嘱咐约书亚,勉励他,使他胆壮;因为他必在这百姓前面过去使他们承受你所要观看之地。
后来,耶和华带带领摩西到了摩押平原的毗斯迦山顶,并把迦南全地指给摩西看了。耶和华对摩西说:
“这就是我向亚伯拉罕、以撒、雅各、起誓应许之地,说,‘我必将这地赐给你的后裔。’现在我使你眼睛看见了,你却不得过到那里去。”
然后摩西死在摩押地。摩西死的时候、虽然120岁了,但是“眼目没有昏花,精神没有衰败。”即便如此,摩西最终也没能进迦南地。而且,为了避免以色列人日后崇拜这位民族英雄和“领袖”,上帝把摩西安葬在了不为人知的地方,直到今日,摩西的确切墓地位置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耶和华不让摩西进入迦南地,尤其他说,“罢了,你不要向我再提这事。”这让我想起有关保罗的一件事,保罗曾三次向主耶稣祈求,去除他身上的刺,也同样未蒙允许。保罗在书信中向教会的基督徒说:
我就是愿意夸口也不算狂,因为我必说实话;只是我禁止不说,恐怕有人把我看高了,过于他在我身上所看见所听见的。
又恐怕我因所得的启示甚大,就过于自高, 所以有一根刺加在我肉体上,就是撒但的差役要攻击我,免得我过于自高。
为这事,我三次求过主,叫这刺离开我。
他对我说:“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欢夸自己的软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
我为基督的缘故,就以软弱、凌辱、急难、逼迫、困苦为可喜乐的;因我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强了。
保罗肉体中的这根刺是什么,保罗没有明说。有人说可能是“头痛、眼疾、癫痫或疾病的痛苦等”,但是根据上下文,这根刺可能有身体上的刺痛,但主要应该指精神上、心理上的刺,也就是怕保罗“过于自高”的刺。结合保罗的经历,这根刺可能大概包括外邦人的逼迫、传统犹太人的陷害、假师傅的搅扰、主内肢体的误解和纷争乃至个人的软弱,进一步说,也就是他后面所说的“软弱、凌辱、急难、逼迫、困苦”。
耶稣基督不让这根刺从保罗身上去除,正是为了塑造与保守保罗,正是因为这样的刺,使保罗软弱变得刚强,困苦变得喜乐,自高变得谦卑,并且使他时刻心向基督。总之,就是为了让保罗变得合神心意,谨防他万成一个自高的人,一个伟大的人,一个万人膜拜的了不起的人。
实际上,保罗自从一开始被拣选,就是一个浑身是污点的人,他是狂热的犹太教徒、法利赛人,与基督为敌,积极地参与逼迫基督徒,甚至参与过杀人。所以,当保罗悔改跟从基督后,很多基督徒都不相信,也不接纳他。正如保罗自己所说的,“在罪人中我是个罪魁”:
“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这话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在罪人中我是个罪魁。然而,我蒙了怜悯,是因耶稣基督要在我这罪魁身上显明他一切的忍耐,给后来信他得永生的人作榜样。
上帝不喜欢伟大的人,不拣选伟大的人,更不塑造伟大的人。这是什么原理?因为耶稣说,“健康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
耶稣这句话表明了上帝拣选和救赎和道理。由于每个人都有罪,都会面临死亡,因此每个人都需要得到拯救。然而,伟大的人、完美的人并不需要拯救,因为他们没有罪过,也不会死亡。可是,这世上真有纯洁无瑕、永生不死的人吗?显然没有。伟人完人不需要拯救,实际是意味着那些被认为是伟人、完人的人实正是上帝所要弃绝的人。被上帝弃绝意味着什么?那一定是罪大恶极、无可救药和永远沉沦的人。
在此,可把基督教和伊斯兰作一个对比。伊斯兰教也反对偶像崇拜,只崇拜真主安拉,这是它借鉴了圣经旧约的精神内核,但是,它和圣经的一个最大不同之处是,它却树立一个不是偶像的偶像“穆罕默德”。很多人大概都看到过伊斯兰教的信仰宣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这句话称为“伊斯兰信仰告白”,是每个穆斯林表达信仰的基础。
伊斯兰教高举穆罕默德是,使其在伊斯兰信仰中有神圣地位,但在圣经和基督教中,不高举任何人,圣经虽然也有众多“主的使者”,包括旧约的先知和新约的使徒,但圣经不高抬他们,这一点大概是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最为显著的区别。
华夏文明又比伊斯兰教更进一步,历史中树立了无数多的英雄伟人等神圣人物,这些英雄伟人凝聚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并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是道德文化,也是偶像文化,充满了君子圣贤英雄伟人的故事和传说,中国人希望通过这些楷模来提升社会道德、弘扬民族精神、教化完美人格和打造美好社会。
但是,圣经与此二者不同,它让每个人都回归人的本相,目睹人性的本质。圣经中的正面人物并也非完美的英雄,而是真实的、有缺陷的人类。圣经通过他们的生命历程向我们传达,即使那最“伟大”的人也会犯错、犯罪,也有着有诸多的缺点和不足,并且需要在改变和成长中寻求真理和神的恩典。
圣经不是以赞美人类的完美来吸引我们,而是以展现人类的缺陷和需要来吸引我们和触动我们的内心。它让人认识到人类以及自己的本来面目,这正是其伟大之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