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男人的跨国合作,不应该被忽略的一部电影

2020-03-23   影视地平线

大概,最干净的电影往往来源于最朴素的生活。当在商业化大片狂轰滥炸之下出现审美疲劳后,观众那颗躁动不安的心,的确是应该重新回归宁静了。在我看来,看透生活并不是挂在嘴边的抱怨,而应当是即便知道了生活的残酷真相,还是会义无反顾地拥抱温暖的情感。

我想,在商业片道路上越走越远的张艺谋,可能光顾着仰望星空,却忘了还得脚踏实地。作为曾经是张艺谋的粉丝,对于他早期作品的偏爱,并不是因为他能够将人性置于时代中的深刻剖析,相反,而是因为他对于生活单纯的热爱,以及将这份热爱,潜移默化地化作希望的种子,在时间的沉淀与淬炼中,等待着破土发芽。

这样说来,那部夹在《十面埋伏》和《满城尽带黄金甲》中间的《千里走单骑》,就成了沉浸在商业片道路上的张艺谋,难得的回望初心回归生活的作品

我对于这部电影的喜欢,除了是被日本老戏骨高仓健精湛演技所吸引,更多的还在于,故事内容中的情感共鸣以及心灵救赎的主题传递。

虽然,这部电影里涉及到了中日文化的差异,但却并没有刻意利用隔阂而制造故事矛盾点,而是收缩故事范围,站在家庭这种小爱的表达角度,慢慢窥探着两国之间人们存在的共同情感需求以及每个人对于自我的某种救赎。

高田和健一这对父子是故事主线,李加民和私生子杨杨是故事支线,而嵌套在中国传统文化傩戏中的故事内容,却刻意模糊着主线和支线之间的区别,然后,将二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电影里每个人物旁观者和参与者的自由切换。

这部电影里,张艺谋不是在找差异,而是在尝试建立情感共性的同时,慢慢卸下电影里所有人物戴着的面具,最终,在自我救赎和救赎他人的过程中,以最真实的面目和最真挚的感情重新审视生活反思自我。

文化共通性的背后,并不单单指的是艺术形式上的相似,而是人们能够把生活中的热情和希望,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文化中。

这样,即便国家不同,但却并不阻碍人类共同的情感需求,正如电影海报上写着的那样“不伸手,仍可拥抱,天空下,总有真情”。

1

去掉急于求成的商业利益诱惑,重新回到熟悉的生活环境,当张艺谋试着回望与回归时,我想,《千里走单骑》这部电影,同样也是属于张艺谋的自我救赎

电影外的名利缠绕,化作了电影内的误解隔阂。在整体平稳的叙事风格中,借由父子情这么个浅显易懂的主题,却在里面填充进去了人类最在乎的两样东西——面子和里子,这也是在自我救赎过程中必须正视的。

面子是生活态度的外在表现,里子是支撑生活态度的精神内核。当电影把故事的发生地,横跨在中日两国时,就足以看出张艺谋在这部电影里埋下的野心。

他在找寻着文化的共通性,他也在探寻着情感的共通性,然后借由这种共通性,在整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尴尬处境的同时,用最大的善意,让电影里的每个人,都能够在真实情感的感召下,完成对自我的救赎。这里的救赎,是精神和灵魂的回归。

健一因为母亲去世的原因,对于父亲高田耿耿于怀,甚至,父亲前来医院看望时,也被无情地拒之门外。对于父子二人冲突的前因,电影里并没有过分强调,而是把所有故事的重点,都放在了父亲对于儿子和对于自己的救赎上面。

前往中国云南完成儿子一年前拍摄傩戏的承诺,大概是这个父亲唯一能做的事情。于是,导演把日本人放置在了中国的文化背景中,这必然能够制造出足够多的冲突与矛盾,但是,制造矛盾不是重点,重点是如何解决矛盾。

喜欢将中国传统文化放在自己电影里,并成为固定文化符号的的张艺谋,这一次,他同样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傩戏作为故事重要的道具。

戴上面具你就是扮演的角色,摘了面具你就恢复成了自己,这是傩戏舞台上反映出来的的道理。而导演便借由傩戏的这种艺术性,从电影里,中日两对父子冲突到理解的故事发展中,慢慢影射着现实社会。

细想一下,各种世俗的干扰或是人际关系的牵绊,让很多人慢慢迷失着自己,他们甚至无法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在用真面目示人。

有时候,面具戴久了就真的以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摘不下来,也就欺骗着自己和欺骗着他人。

所以,这部电影里,傩戏的设定很是巧妙,借由戴面具的傩戏意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高田和儿子的误解,李加民和私生子杨杨的不解,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差异,所有应该沟通的基础,在电影前半部分都存在失语现象,大家好像都在绷着,于是,观众的心也在揪着。其实,这种因为看重面子丢了里子而造成的交流障碍,总让我感觉到一种莫名的孤独感。

虽然,面对村民的热情,高田客气地回敬着酒水,可是,当他转身站在拐角处打电话时,孤独的背影与热闹的人群形成鲜明的对比。

原来,丢失自我的生活,孤独才是常态,热闹只是偶然。

2

很喜欢电影里高田与李加民私生子杨杨走失的那段戏份,这也是整部电影情感的重要转折点。

杨杨为了不去见自己的父亲,赌气跑到了山里,而高田为了找寻杨杨,也追随了进去。两个不同国籍的人,身处同一绝境中,此时,杨杨对李加民的恨意,悄然地与健一对高田的恨意融合成了一体,所以,高田找寻杨杨,其实,就像是在找寻自己的儿子。

面具是在演绎一个剧中的人物,面具背后才是个真实的人,只有摘下面具,才能够真实地面对自己和别人。——张艺谋

在绝境中,语言似乎是苍白的,所以,在两人走失的山峦里,导演故意省去了所有的语言表达,转而重点刻画高田行为上对于杨杨的细心照顾,比如为杨杨盖上了自己的衣服,或是认真拍杨杨的照片。

这些看似无意的举动,都在让高田原本迷失的情感,慢慢找到了合适的归宿,丢失的自我,也在救赎中慢慢被找回。此时,真实自我的表露,就显得那么可贵。

自我救赎从来不是物质上补偿带来的短暂安慰,而是在找回真实自我的同时,能够换位思考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包容。我想,除了语言不同,我们同属一个物种,一脉相承的人类文化,必须时刻传递最为温暖的人性善意。

高田终究还是失去了他的儿子,可父子之间,却因为父亲的这一次承诺之旅,达成了和解,儿子理解了父亲,父亲明白了儿子,这是日本人的故事结局。在中国这一边,杨杨大概从高田身上感受到了久违的父爱,而他服刑的父亲李加民也在高田带来的杨杨照片里,忏悔着自己的过往。

中日殊途同归,这何尝不是一种回归真实自我的救赎呢?

我想,用“千里走单骑”作为电影名是恰到好处的。在唱本里,这是关公忠义的表现,在电影里,这是自我救赎的表现,而延伸到现实里,则是自我回归的表现。

站在性本善的角度,利用民族文化作为一种民族精神的传递,张艺谋其实也是在告诉荧幕外的观众,我们民族拥有着的朴实、忠厚、宽容、善解人意、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等品德,不应该只是成为电影的一种主题,它们更应当成为现实生活中践行的品德,而每个人对于自我的救赎,往往都在于从真实出发后的品德坚守和初心回望。

所以在电影里,我们是没有看到一个坏人存在的,这大概也能看出张艺谋和高仓健合作这部电影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