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兆福、江爱国
编者按:安徽省舒城县晓天镇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商业古镇,早在明清时期就形成了集商贸和居住为一体的沿河古镇,晓天老街至今古韵犹存,青砖灰瓦、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是皖西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徽派古建筑群。晓天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已开发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大别山地质公园、AAAA级风景名胜区——万佛山座卧其中。仙人洞、十八罗汉拜观音等众多旅游景点正待开发,晓天的特色产业兰花、园林、盆景国内外闻名,晓天的传统手工艺品根雕、蒲扇,走俏省内外。
而在晓天镇上依然留存地江家大屋是清朝时期的著名徽派建筑,该文是江家后人江兆福撰写,而由其兄江爱国配图。将江家大屋独梁厅的恢宏建制展现开来,《行摄江湖》征得两人同意,将此文图发表于此,以飨读者。
晓天晨雾
晓天镇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但很少有人知道江家大屋“独梁厅”所承载的历史故事。
江家大屋内巨大的独木横梁
江家大屋“独梁厅”位于晓天镇老街中心位置,现保存完好的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分东西两边偏房,中间正厅,总进深约50多米。始建于明末清初,全部砖木结构,榫卯相连,行条梁柱均为斗粗,屏风楼阁,窗棂飞檐徽派木雕尽显其中,穿堂“七进六厢”,中有天井,四方合一。青石门框厚重雄伟,天井石条平整光滑摆放有置。最令人惊叹的是第二进的“独梁”横跨6间房屋,全长约18米。直径约1米,可谓独木撑万斤,据县志记载是皖西民居最大的一根房梁,足见当年的辉煌。
晓天古街,仍然保留着小瓦盖顶的传统建筑工艺
相传祖先江源晓原居江南青阳,兄弟四人,排行老三,年青时以挑夫为生,没有妻儿十分清苦。一日夏季中休息打着瞌睡,半睡半醒之间仿佛听见有人叫他。“江百万你怎么还在这里睡觉,你再不去拿钱,我们就走了。”但猛然醒来是一场美梦。可是一连几个中午都是这样,他觉得很奇怪。就上集市找了个算命先生,把情况说了一下,先生说测个字吧。于是先生给他写了三个字“碟大天”。他无法明白什么意思,又一日同样有人叫他,他随口问了一句,“我去哪里?”对方说:“碟大天”。于是第二天,带上干粮盘缠,就上路了,一路吃尽辛苦,误打误撞来到了当时非常繁华的梅河码头(现在的万佛湖)。
老街新年爆竹声声
向人打听“碟大天”在哪?说来也巧,有人告诉他“碟大天”不知道,但知道有个叫“小天”的地方,不知道是否你要找的地方。于是一路打听一路奔着“小天”方向来了。
街角的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表征
江源晓来到晓天后,到蒲姓员外家帮工。由于勤劳聪明能干,给蒲员外收为养老女婿。若干年后,老员外去世,把家都交给了他。后来又组织家里的长工,买了几个竹排,顺着晓天河南下直达梅河(万佛湖)和肥西的三河,将山里的茶叶和木炭送到那里去卖,又将那里的盐,布匹等生活物资带到晓天。不出几年真的聚财百万,成了晓天唯一的大户,并建起了气势恢宏的“江家大屋”,自此,江家后代在此生息繁衍,代代相传。
在老街上吃饭的儿童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躲避战火培养抗战人才,民国安徽省政府将当时在安庆的省立第七中学,搬到晓天,组成第七临时中学,简称“七临中”,而江家大屋“独梁厅”则做了七临中的教学区和礼堂。著名作家张恨水的儿子张小水和侄女张静君也在这里就读。还有好几位后来考进了黄埔军校,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历经百年仍然坚强承重的江家大屋
1949年以后江家老屋被国有化,政府建立为国有粮库,成了晓天人民的粮仓。60年代中期,为了防备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中央在许多山区设立了三线厂,晓天也迎来了它最繁华的时代,至80年代末期,晓天拥有皖江厂,皖西厂,皖东厂,江淮厂,皖中医院,“四厂一院”,近5万多来自五湖四海的人聚集到了晓天这块土地,而江家大屋承载他们一日三餐的口粮,成为三线厂坚强的后盾。
本文摄影师江爱国在老家晒秋
如今晓天已经没有了昔日的繁华,江家大屋也由房管所或租给了其他居民,或改为棋牌室,很多地方年久失修,面临倒塌的危险。很多木料正在逐渐腐烂,布满青苔的明朝砖瓦及石料也成了残砖碎石,唯有那根“独梁”还稳稳地支撑着江家大屋,而江家大屋不仅承载着江家的历史,更承载着晓天镇的历史和文化。作为江家的后人,多么期待政府能尽早保护和修缮江家老屋,不让它倒在我们这代人的手里。因为,这已经不仅仅是江家的荣耀,更是晓天人民的荣耀。
晓天河夕照
(完)
- 作者:江兆福、江爱国
- 来源:悦野者越野
- 运营:束文杰
- 编辑:束文杰
- 制作:町甽融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