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临死前打开乾隆给他的保命符,他为何一脸黑线,转身上吊了

2022-03-17     安庆大同

原标题:和珅临死前打开乾隆给他的保命符,他为何一脸黑线,转身上吊了

简介

大清作为中国最后一个朝代,也诞生了不少风云人物,今天所说的就是缔造了“康乾盛世”的乾隆帝。在我看来乾隆帝是一个十足的浪荡公子,所谓的“康乾盛世”也是他站到前人的肩膀之上混了名而已。众所周知康熙、雍正真的是为了这个国家呕心沥血,勤勤勉勉的作出了不朽的功绩,是勤政爱民的典范。但是咱这位康熙爷貌似留下的就是“六下江南”,与“大明湖畔的夏雨荷”此等风流韵事。

乾隆帝的世界里就是一个典型的富三代,消费,玩耍,嗨起来。六下江南,带着一群官员、贝勒爷可劲造。乾隆帝一路消费一路狂嗨,君臣同心终于在康熙晚年的时候,清政府开始出现财政危机,康乾盛世宣告终结。

所谓“破船还有三分钉”,那么三分钉是什么,乾隆帝能将这三分钉传给嘉庆帝,让嘉庆帝好歹也能吃的饱穿得暖。这三分钉正是“和中堂”,和珅一路跟随乾隆帝鞍前马后,为乾隆帝平了不少事,也顺手捞了不少的好处。乾隆去世之后,嘉庆立马查抄了和珅府,和珅的私人财产比得上大清国库十五年的赋税收入。什么概念?就像嘉庆帝在自家后院挖出一地窖金银财宝一样,一下子发了财。

和中堂的一生

和珅的一生也是励志的一生,据记载,和中堂出身并不高贵,而是一个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察言观色一路从底层摸爬滚打上来的。一个人能干成事,能力、机遇、贵人,缺一不可。而和珅恰恰就是遇到乾隆帝这样的一个帝王,才能在他的手下混得是如鱼得水。假设和珅出生在康熙或者雍正年间,他可能就不会这么受帝王待见了。此话怎么讲呢?

乾隆本人虽然已成帝王,但是仍改变不了浪荡公子的脾气秉性,花钱如流水,正需要和珅这样一个理财高手给他“控控场子”。除了帮他控场搞钱之外,和珅的办事能力超强,能充分的将乾隆的意图把握清楚,落实到位。而和珅,除了爱贪点财之外,貌似并没有其他什么不可饶恕的罪名。

一个军机大臣,不把持朝纲,不拉帮结派,不欺上瞒下,办事能力强,事事都为乾隆着想,试问他贪点钱怎么了。那时候也没办法存到外国银行,所以和珅搜刮的钱财就好似乾隆帝的储钱罐一样,和珅可劲的享受又能花多少?和珅贪财不可怕。如果不贪财那就太可怕了,身居要职,乾隆帝身边的红人,假若他党同伐异,把持朝纲那他的胃口就太大了,终归还是会招致祸患。而和中堂能将这个度拿捏的死死的,既在一个合理的范畴,又不会招致乾隆的制裁,当属人生赢家。

但是随着乾隆帝的驾鹤西归,新上任的嘉庆帝随即就制裁了和珅。和中堂在此危急时刻,赶紧拿出来乾隆帝交给他的圣旨,曾经嘱托危机之时再打开。和中堂心想,这都要挂了,应该够危机了,心里幻想着打开之后拿着先帝遗诏,去给嘉庆帝讨个价,求一条活路。

“保命符”为何没有保住命

和中堂满心欢喜的打开,心中那是万马奔腾呀。他此刻明白了,乾隆帝坑了他,到底他内心还是向着他亲儿子嘉庆帝。乾隆留给和珅的圣旨上就三个字“留全尸”,和珅瞬间就明白了,和珅是一脸黑线,感叹时也命也,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了。

为何乾隆非要把和珅留给嘉庆帝来解决呢?其实包含着两点原因:

嘉庆帝解决位高权重的和中堂能起到立威的效果,树立君权的权威性,避免发生君弱臣强的尴尬局面;嘉庆帝制裁和中堂给下面官员打了个样提了个醒,强入和中堂都说制裁就制裁,尔等一定要乖乖听话,不然和中堂就是你们的下场。

将和珅这些年积累的钱财拿来充实国库,乾隆帝这么多年非常清楚和珅到底是贪了多少钱。乾隆统治的末期,朝廷已经开始出现财政危机,当老爹的乾隆为儿子解决当前的困难可谓是义不容辞之事,于是在弥留之际嘱咐嘉庆,等自己走了之后,让和珅下来陪伴自己。

这样和中堂就成了清朝统治者统治的牺牲品,最后在和府上吊而死,好歹算是留了个全尸。

后记

和珅家里零零碎碎的财产加起来大约有十一亿两白银,约合清政府十五年的收入。“和珅倒,嘉庆饱”可见真的形象贴切,但是可怜和中堂终其一生还是被爱新觉罗这爷俩给算计了,万恶的封建社会。

可怜和珅一生兢兢业业,到头来被人卸磨杀驴,岂不痛哉?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3ccf9eefc07fc412dac36d81f5f54d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