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国民党调集重兵进攻我中原解放区,根据党中央指示,中原军区应立即向西转移,避开国民党锋芒,保存有生力量,然而,当时的情况不容乐观,国民党调集的是4个军10万人的兵力,如果在没有掩护的情况下,贸然突围很容易遭受到严重损失。
弃车保帅无疑是此时中原军区最好的选择,那么哪一支部队能够担任这光荣的任务呢?只有他-皮定均率领的中原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一旅,确定由这支部队担任掩护主力突围时,王树声心情非常的沉重,他知道这个决定对皮定均意味着什么,在我军历史上有这样为掩护主力安全突围而担任掩护任务的部队全军覆没的先例,此时面对国民党10万部队的进攻,只有7000多人的皮定均能完成任务吗?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皮定均就已经成长为一个优秀的指挥员,1944年9月,中共中央命令皮定均率领豫西抗日支队跨过黄河深入豫西山区,短短的三个月,皮定均便带领支队在那里站稳了脚跟,并且积极发展队伍,这支队伍就是后来的“皮旅”。
虽然下达命令时,王树声首长心情沉重,三天的阻击任务让皮定均率一旅想方设方吸引敌人主力的火力,迷惑敌人,让国民党军队误认为那才是中原军区的主力,而中原军区则突出重围向西转移,那时候王树声不知道三天后,这支骁勇善战的“皮旅”是否还存在?他更料想不到,皮定均和他的“皮旅”将带给他什么样的惊喜。
当时皮定均在接受任务时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誓死也要完成掩护中原军区主力转移的任务,他率领部队在根据地中心区向东绵延20公里的阵地上顽强抗击国民党部队十万人的攻击,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战斗,在这么长的阵地上阻击敌人,料敌人也不会想到这只是掩护主力撤退的部队,而绝不是军区主力。
战斗异常激烈,皮定均指挥部队灵活穿插,在短暂的阻击后,他率领部队先是向西挺进,吸引了国民党主力的注意力,紧紧的追咬时,皮定均又突然率部队折返向东转移,这就让国民党军队摸不透解放军的套路,只能傻傻的打转,抓不住重点,看着中原军区主力向西转移的背影,皮定均知道他们三天的掩护任务光荣的完成了。
而接下来,带领部队突出重围,保存战斗力成了皮定均最艰巨的任务,其实在接受掩护任务时,皮定均就已经着手研究完成任务后部队突围的路线了,无论哪一条路线,都是千里之行,其间必将克服艰难险阻,皮定均在众多路线中选择了最惊险的一条。
他率领部队在突破平汉铁路时,下起了大雨,在大雨的掩护下,令国民党军队惊奇的是与自己在20公里的阵地上战斗的军队,一场大雨后,突然不见了踪影,正当国民党军队迷惑不解之时,此时的“皮旅”就像是一条入海的鱼一样,时而向东穿森林,时而向南爬大山,在敌军的结合部一个小山村里修整。
这个小山村可是国民党军队运兵的必经之地,十几万的国民党军队从这里运往前线,皮定均看的是眼不眨心不跳,在敌人眼皮子底下,“皮旅”得到了充分的休整,突围信心大增,皮定均通过对敌军的观察,料定敌军主力向西北而去,便带领部队迅猛的向东面的鄂豫皖边界的大别山挺进。
可是,还没修整几天,就收到中央撤退的命令,皮定均料想敌军应该向大别山反扑了过来,于是带领部队迅速的转移,这时候考验“皮旅”的艰难险阻才刚刚到来,在强渡淠河的过程中,部队就面临了严峻的考验,河对面是桂军的一个师,而淠河经历暴雨过后,河水猛涨,给渡河造成了不小的麻烦,更重要的是,这么多天的急行军,整个部队的战士们都累了,甚至想返回到大别山打游击去。
而此时,皮定均只是一个劲地督促部队赶紧前行,最终他们越过大别山最后一个山峰,进入了皖中平原,这时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急行军,虽然将士们累的连眼睛都睁不开了,但是在旅长的督促下,在第五天,“皮旅”还是成功的逼近津浦铁路,过了铁路就到了华中根据地,皮定均命令全旅的官兵把所有的子弹全部打向铁路沿线的敌军,最终,“皮旅”成功的突破了津浦铁路,面对前来接应的友军,皮定均一下子瘫在了地上,他实在是太累了。
千里行军,中原突围,创造了世界史上在最短的时间内徒步行军长距离的奇迹,当时的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惊奇的说:“你们的奇迹,我一定要告诉全世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