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上午,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东大门前,战旗猎猎鼓长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41人援鄂医疗队集结完毕,各个精神饱满、斗志昂扬。他们将跟随浙江省第四批援助武汉医疗队启程,驰援武汉。
这支援鄂医疗队是在2月12日深夜接到任务后连夜组建,全院近7000名员工,用一声声“我报名”汇聚成浙一人“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勇毅和担当。一夜间,短短几个小时内,141名医护人员火速集结,物资齐备,将整建制接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肿瘤中心的一个重症病区。
“浙一”不只是一个符号,它是战士们坚强的后盾;
“浙一速度”不只是一个口号,它是全院近7000位战士上下齐心,一腔热血,凝聚成的强大战斗力和感召力。
号角吹响,战旗擂动,远方召唤英雄;
他们这样出发。
(浙大一院即将出征武汉医护人员理发前后对比图)
95年的护士谢辞寒,是肝胆胰外科的护士,她是2月13日凌晨一点接到的请求出征电话:“去吧去吧,我当时什么也没想,挂断电话我就把这个电话告诉了我妈,我妈当时声音就哽咽了。”谢辞寒说当时她妈妈什么都没说,可是挂完电话就接到了好多好多阿姨的电话,“我知道家人都关心我,总要有人去吧,我男朋友当时就说了一句话,等你回来。”
出征前要剪去长发,扎着一头俏皮马尾的谢辞寒对理发师说:“剪得短点,这样去前线工作更方便,头发嘛,以后还会再长的。”问起这次去前线准备了什么东西,谢辞寒说,买了好多的一次性内裤还有巧克力,“他们前线的人跟我们说在那边一定要少喝水,少上厕所,对,我带了好多纸尿裤!”
出征前一天,瘦瘦高高的李想一直安静地等候在一边,准备接受院感的强化培训。
李想今年32岁,是浙大一院肝胆胰外科主治医师,3个月前去美国培训学习,2月2日刚学成回国。这次出征,对于李想来说,意义非凡——他将代表浙江的医疗专家,驰援自己的家乡,武汉。
原来,李想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2016年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毕业后,来到杭州,2019年进入浙大一院工作。
“武汉是我的家乡,我大学本硕博都是在同济医学院和协和医院度过的。这次武汉疫情暴发,我很多同学和老师都上一线了,他们中也有几个人感染了,幸运的是都是轻症,都已经康复出院了。我的父母和孩子都在武汉,他们很安全,没有被感染。这次去驰援武汉,我是代表浙大一院,代表浙江,去帮助家乡人民,对我来说,肩上的这份责任更重。”
得知李想要去武汉一线战斗,师生微信群里的老师和同学们纷纷给他鼓劲,也给了他很多建议,“大家都在提醒我,做好防护,勤洗手,保护好自己。”
2月14日,跟随第四批援武汉医疗队上车前,浙大一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陆超紧紧拥抱住了她的未婚妻——浙大一院财务科会计陈雅茜。他们刚刚领证两个月。
实际上,原本定于2月9日举行的婚礼,因为疫情,他们年前就跟家人商量好延期至3月29日举行婚礼,但是在接到出征电话的那一刻,陆超还是立即决定出发:“有需要,那一定要去”他们再次通知亲友延期婚礼。“我等你平安回家”陈雅茜知道在院长黄河教授的带领下,陆医生所在的这支援鄂医疗队一定可以全胜回来!
出征现场,陈雅茜一直不敢跟陆超对视,怕绷不住自己的眼泪。
上车前,陆超搂了搂自己的未婚妻:“等我平安回来娶你。”
“他叫陆超,是我的未婚夫,也是我的超人。”陈雅茜憋了一个早上的泪水再也没忍住。
“快,再拿几套衣服过来。”“这里还需要一些药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收到出征号令的同一时间,医院的后勤保障工作同时展开。紧急准备防护物资和药品,连夜采购日常用品和生活物资,分类、装箱……用了几个小时就将所有队员的物资准备完毕。
药学部主任卢晓阳带领药学部的同事连夜给队员们准备个人药品忙到凌晨两点,她说他们给每位队员准备了近20种药品,能想到的药都准备上了“感冒药,抗菌药,尿素霜,消炎的眼药水,皮肤消炎的药品,甚至失眠药,只要我们能想到的都给队员们备齐了,希望他们在前方一切平平安安。”
医工部则为队员备齐了各种生活上的物资,如羽绒服、一次性雨衣、洗手液、雨鞋、一次性内裤、袜子、卫生巾、被套、护发素护手霜,“尤其是女孩子,总有生理期或者不方便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想得周全一点。”医工部主任冯靖祎说。
膳食科为医疗队备齐了各种充饥的食品、卤菜和零食,酱牛肉、酱猪蹄、肉松、辣椒酱、豆腐乳……长长的物资清单是对出征队员们无微不至的关爱,“我们是把咱们食堂的家底都掏出来了,他们在前方太辛苦了,一定要把肚子填饱打仗。”膳食科主任李娟说。这些食物将会一箱箱配送好,一起运送到武汉。
“黄河!”“到!”
“陈军!”“到!“
“章渭方!”“到!”
“潘志杰!”“到!”
沙场点兵,临行在即,141名即将踏上征途的医护人员整整齐齐地站成五列,如同真正的战士,响亮地点到。
浙大一院党委书记梁廷波书记饱含深情地说:“希望你们一个都不能少,平平安安,整整齐齐地回来!”
待春暖花开,凯旋回归之日,我们再点一次名,一个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