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魏忠贤诛和珅 明清两位当事皇帝真的都后悔了吗

2019-11-01     掌心春秋

明朝和清朝,是距离我们今天最近的两个封建王朝。掂量起这两个朝代的一些往事,似乎还存在着一些“温度”。

辨证说,历史漫长且转瞬。

在这两个王朝各自统治的近三百年期间,曾经祸乱朝野的大小奸臣坏蛋自然不在少数。可要说比较出名的,还真就那么几个。这里面,明末的奸宦魏忠贤、清代中前期的和珅都算是突出代表。

明代的崇祯皇帝与清代的嘉庆皇帝,两人相隔一百二十年左右,可谓风马牛不相及。而天启朝的魏忠贤与乾隆朝的和珅,也是同样如此互不相干。

但历史就是这么有意思,常常产生特别奇妙的雷同与巧合。

魏忠贤是天启皇帝朱由校的心腹宦官且成了大气候,自命九千岁,权势熏天;和珅是乾隆皇帝的贴身红人,位居当朝中堂,被人背地里称为“二皇帝”。

这两个自命不凡的权臣,在改朝换代之际,都被继位的新皇帝恨的咬牙切齿。

于是,历史十分相似的一幕出现了:嘉庆帝上位不到半个月,就把“和中堂”的性命送给了上帝;崇祯帝略微缓了缓,也是不到一年,也把那位“九千岁”魏公公的生活归了零。

崇祯皇帝一心振兴朱明皇家大业,无奈其能力平庸又性格暴戾,虽然一生没干成什么大事,但在清除魏忠贤一事上,却干得十分干净利索;

同样,嘉庆也是一个毫无创新的守成皇帝,他一生最精彩的从政手笔,被认为就是捉拿和珅。也因此留下了“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经典轶闻。

魏忠贤与和珅在朝野的行径,熟悉历史的人都比较楚,无疑都是令人深恶痛绝的奸臣与贪官。

崇祯和嘉庆铲除他们,是新君主树立皇威、重振朝纲的必须

不过,如今有一些文章,仅凭借崇祯临死前重新安葬魏忠贤、嘉庆在执政十五年后客观评价和珅功过,就断定崇祯和嘉庆都为杀此二人后悔了。

这种说法用以演绎故事倒是可以,用以断定史实似乎难以站得住脚。

从无数史料记载看,两个都被视为反面角色的魏忠贤与和珅,均得到了前朝皇帝的百般宠信。

天启皇帝明熹宗朱由校临终时,甚至专门嘱咐继任的弟弟朱由检,说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明确让弟弟善待并继续重用他;

而已经成为太上皇的乾隆帝,同样要求儿子嘉庆帝颙琰:不得擅自处理和珅。

前任的话是留下了,但听不听可就由不得他们了。

魏忠贤与和珅都在大红大紫之时,干了太多坏事、丑事,天怒人怨。更主要是他们的所作所为,也都被即将继任的新君看在眼里。由此注定了其二人必然很快丢乌纱、掉脑袋的命运。

说起嘉庆皇帝与和珅的过节,早在乾隆当太上皇的时候就产生了。

乾隆在皇位上坐了六十年,仍觉不过瘾。禅位给了儿子,自己还要当太上皇,并且朝中的一切事都还得他说了算。名义接了班的嘉庆,这时只算是个摆设。

只要乾隆把持大权不放,和珅就如日中天。但这和珅也太利令智昏,轻视嘉庆还多次与其作对。嘉庆忍气吞声,表面装出懦弱姿态,以此麻痹和珅。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1799年2月7日),89岁的乾隆太上皇寿终正寝,和珅的靠山轰然倒塌。也就在同一天,嘉庆在悲痛忙乱之中,却没忘传旨召曾被和珅排挤的他的老师朱珪即速回京。

在太上皇尸骨未寒之时,嘉庆就立即启动了对权力的重新布局,虽然还没有动弹和珅,但已摆出了黑云压城的阵势。

正月初四,嘉庆帝专门发了一道上谕,谴责前方镇压白莲教起义的将帅“惟思玩兵养寇,藉以冒功升赏”。锋芒直指这些将领的后台和珅。并当天便突然解除了和珅的军机大臣之职,命其昼夜在大内为太上皇守灵,将其软禁于宫中。

玩了一辈子权术的和珅,被嘉庆帝以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动弄得晕头转向。

紧接着,正月初五日,给事中王念孙、御史广兴等见和珅失势,立即上疏,弹劾和珅种种不法情状。

第一天软禁,第二天就遭弹劾。正月初八日,在公布太上皇乾隆遗诏的同时,嘉庆宣布革除和珅的一切职务,交由刑部收监,并命人查抄其家产。

结果,从和珅家中抄得白银八亿两,再加上其他的不动产,足足有十五亿之多。乾隆年间清廷每年的税收,不过七千万两。和珅所匿藏的财产相等于当时朝廷十多年收入。

正月十六日,直隶总督胡季堂上了一道奏折,说“和珅丧心病狂,目无君上,蠹国病民,···真一无耻小人”,请皇上“特颁谕旨,立将和珅照大逆律押赴市曹,凌迟处死”。

嘉庆帝在这道奏折上作出批示:“在京文武三品以上官员并翰詹科道悉心妥议具奏,若有不同意见,自行封奏亦可”。

这看似嘉庆帝在广泛征求意见,其实他是在让这些臣工们站队,观察没有不知死活追随和珅的。正月十八,经在京文武大臣会议,一致请求将和珅照大逆律凌迟处死,并且同意立即执行。

嘉庆这时终于表了态:和珅罪有应得,怎么处治都不过分,但考虑到他曾任首辅大臣,为国体起见,免其肆市,加恩赐令自尽。

(剧照)

于是,一条白绫带子,把和珅的灵魂送往了西天。

在处死和珅的第二天,嘉庆帝发布上谕,申明和珅一案已经办结,不大规模地牵连百官,以安朝臣之心。

崇祯皇帝查处奸宦魏忠贤,和嘉庆处置和珅的手段不大一样,他没有急于求成。

当时刚刚十七岁的崇祯帝知道,魏忠贤是一个棘手的对头。他在朝野经营几十年,党羽众多,根基深厚,关系网盘根错节。绝不是自己这青年君主能轻易战胜的。如稍有不慎,将全盘皆输。

不得已,崇祯帝拖延到他即位后第二年才动手。

崇祯首先开刀的对象是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崔呈秀。崔呈秀是魏忠贤最得力的心腹。朝议时,崇祯事先安排人弹劾崔呈秀,罗列其诸多罪状,贪污受贿、谋害良臣、专权祸国、结党营私等等。于是下诏罢黜崔呈秀全部职务捉拿下狱。迫使崔成秀畏罪自杀。

《明史》记载:“时崔呈秀知不免,列姬妾,罗诸奇异珍宝,呼酒痛饮,尽一卮即掷坏之,饮已自缢。”但崇祯并未就此放过自杀的崔呈秀,还下旨“追戮尸”

除掉崔呈秀,等于给了朝臣们传递了一个信息,皇帝下一个打击目标就是魏忠贤。

于是,包括贡生钱嘉征、大臣杨涟在内均先后上奏,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包括专权、谋害忠良、绝帝嗣子等严重问题。

魏忠贤自知罪责难逃,想以退为进。他于慌乱中上书崇祯帝,以生病为借口,辞去所有职权,甚至提出捐出自己的全部家产,告老还乡。崇祯随即同意其请求,命其为天启帝守灵。

不久,崇祯下令将魏忠贤发配到自己老家安徽凤阳。在去凤阳的途中,魏忠贤仍招摇过市,还豢养一批亡命之徒。崇祯帝闻悉后大怒,命锦衣卫前去逮捕,把他押回北京审判。

魏忠贤得到密报,自知难逃一死,走到阜城时,与同伙李朝钦在阜城南关一家旅店痛饮至四更,最后一起自缢身亡。

(剧照)

崇祯诏令将魏忠贤肢解,悬头于河间府。将他的同伙客氏鞭死于浣衣局。还查抄了他们的家。

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崇祯帝命大学士韩爌等人审定魏忠贤逆案,将魏忠贤的党羽尽数逐出。

崇祯皇帝上台之后立即惩治阉党,铲除了魏忠贤,文臣们开始对崇祯皇帝歌功颂德,毕竟像魏忠贤这等排除异己、独断专权、祸乱朝纲的宦官,不杀不足以平民愤。所以魏忠贤这位“九千九百岁”是死有余辜的,因此无论如何,诛杀魏忠贤都是正确的。

魏忠贤与和珅都作为前朝奸臣,都被新继位的皇帝清除索命,事件看似基本相同,但给当时及后世带来的影响却并不一样。

嘉庆皇帝查处和珅,赢来一片喝彩声,也把和珅彻底以巨贪恶名定在了历史耻辱柱上。

那么,嘉庆的父皇乾隆帝在位时,对于和珅的贪污行为到底知不知道呢?

按常理,精明一世的乾隆帝,对于和珅私下的不轨行为应当是心知肚明的。

但因和珅精明强干,理政能力超群,对于皇帝交办的事情都能出色完成,而且没有显示篡位的野心,同时,他时时处处讨得乾隆欢心。

在乾隆看来,和珅对朝廷是有重要价值的。所以对于和珅的贪腐行为,采取了基本放任不管的态度。只是这既害了朝廷,也害了和珅。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是和珅被嘉庆赐死后,世上普遍流传的一句话,按照对这句话的字面理解,就是和珅贪污太多,导致大清国库空虚,嘉庆朝官民饭都吃不饱了。

历史的真实显然不是这么简单。

一朝皇帝不会因赐死一个贪官,就能彻底改变全国局势发展,即便和珅是超级大贪官,也只会产生一时震动而已。

毋庸置疑,嘉庆对和珅的惩治,动作迅速,宽严适当,对于严明吏治,打击贪腐风气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他作为一朝新皇帝树立权威、重振朝纲的正确举措。

(剧照)

但嘉庆皇帝秉承因循守旧理念,从政毫无创新和建树,既没有政治胆略又缺乏革新精神,坐在皇位上十几年,江山依旧,今不如昔。

之所以让一些人猜测他可能对诛杀和珅有了悔意,是在这件事过了十五年后,他对和珅作出的一番评价。

嘉庆十九年(1814年),在和珅被处死十五年之后,清国史馆将编修的《和珅列传》(稿本)送呈嘉庆帝审阅。嘉庆见记载简略,只记录了和珅的一堆官阶履历,很不满意。

他用御笔朱批道:“和珅并非一无是处”,他“精明敏捷”,任职三十年,还是做了很多的事。只是和珅贪鄙成性、怙势营私、狂妄专擅、贪婪专权,才不得不加以重罚。”

应该说,嘉庆这样评价一个已被自己除掉的贪官,一方面为显示他作为一朝天子的博大胸怀,另一方面,也是对在任官员的一种安慰。很难说,这就是嘉庆对于杀死和珅有了什么悔意。

不假,历史中的真实和珅,并非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丑化的那样。他确实还是很有才干的。

乾隆朝一度在他的管理之下,财政节节攀高,虽然他中饱私囊了不少银子,但为皇家挣得更多。

嘉庆帝为何杀掉他?嘉庆的真正动机,在和珅死后曾有所流露。嘉庆四年正月二十三日,他在江西巡抚张诚基奏折的批复里写道:朕若不除和珅,天下人只知有和珅,不知有朕,实出于万不得已

可见,嘉庆与其已经“不共戴天”,何来悔意?

或许因为嘉庆朝年间,再也未出现像和珅那样办事能力超群的臣属,朝中遇到重大事件时,许多人都是相互推搡不愿负责,让嘉庆皇帝生出了许多人能力不如和珅的感慨。

同样,崇祯帝原以为魏忠贤一伙被他铲除了,大明朝廷的境况会变的更好。哪知道东林党没了对手,其真实面目也暴露无异。他们除了自己贪污腐化、掏空国家之外,治国能力方面还不如魏忠贤,完全是靠嘴上功夫,以致国势一日不如一日。

能不动声色的一举铲除魏忠贤团伙,也是崇祯引为自豪的从政得意之作。

崇祯皇帝志向远大、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事必亲躬,但他既无治国良谋,又无任人眼光。加上他严苛、猜忌、多疑,对大臣动辄怒斥、问罪、砍头、凌迟,其残忍和冷酷与魏忠贤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魏忠贤死后,因为内忧外患,焦头烂额的崇祯不再相信文武百官,他频繁调整朝臣,十七年间竟然换了十七个刑部尚书和五十个内阁大学士。

《明史》记载,在短短十几年里,崇祯就杀了几十位级一二品的文臣武将。

这种让人如履薄冰的高压态势,造成朝中真正的人才匮乏,有心报国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请缨效命。无奈之下,崇祯只好培植私人势力,重新起用大批更加腐朽无能的太监,最终导演了“十万太监亡大明”的历史悲剧。

种种努力无济于事,大明王朝最终难逃覆灭厄运。崇祯十七年,朱由检在大顺兵马压境北京、皇朝大厦将倾的绝望之中,才醒悟没有听取他哥哥留下的那句遗言而快速杀了魏忠贤似有不妥,这才又下了秘旨,命人重新收殓魏忠贤的遗骨,将其安葬在他生前看好的香山碧云寺。

客观分析,魏忠贤与和珅在朝参政多年,两人以功而论,都有不该杀的理由;若以过而论,又有诸多必杀的罪状。

但崇祯和嘉庆已经毅然杀掉了此二人,他们应该永远都不会后悔自己的决策。

只不过在理政中看到诸多无所事事的庸碌之辈,在国难当头之际,看不到能挺身而出的人才时,会生出“这些人还不如魏忠贤与和珅的感慨”而已。

在大明王朝覆灭之际,有人编出了“忠贤若在,事不至此”的警句,并安在了崇祯皇帝身上。其实这不过是明末有人故意杜撰的意淫烂言,因为正史并没有记载。

(剧照)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崇祯在四面楚歌之际,听随从太监曹化淳说了“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一句话。显然,在太监们心目中,魏忠贤比东林人那帮大臣更能干、更实用。

不过,奸宦魏忠贤“该杀”与“什么时候杀”是两码事。假如崇祯晚点杀魏忠贤,他就可以牵制那些朝堂上迂腐的、抱着投降主义且贪生怕死的东林党腐儒们,崇祯也不至于被他们影响到出现那么多昏庸误国的决策。所以崇祯临死前怨恨地说:文臣个个该杀!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提示“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配图均源于网络)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3DkgKG4BMH2_cNUgxTN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