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理耕 艺术设计
正在美国加利福利亚州科切拉裂谷(Coachella Valley)进行的当代艺术展览“沙漠X”(Desert X)大胆挣脱了美术馆、画廊墙壁的束缚,置身于浩瀚、严酷的沙漠之中。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基于独特的自然环境设计、安置他们的作品。在艺术总监内维尔·韦克菲尔德(Neville Wakefield)和联合策展人戴安娜·坎贝尔(Diana Campbell)的策划组织下,展览从文化地理的视野出发辐射至全世界共同的处境。所涉猎的社会议题包括气候危机、移民难民潮、原住民历史和解等内容。“沙漠X”无意重复当代艺术的老生常谈,它从沙丘汲取智慧的甘露,灌溉人们对于地景的感知,滋养大众对现实的思考。
>“物活/欲望”(Hylozoic/Desires),“纳玛克·纳扎尔”(Namak Nazar)
无垠的沙漠均一、单调,向四方无限延伸。在这里,时空深度与地理参照均失效了。本届“沙漠X”的策展切入点与人们通常对沙漠的“干燥”印象反其道而行,将贫瘠的沙漠景观与丰沛的水的记忆相关联。科切拉裂谷的环境令人想起让诸多导演界巨擘痴迷的小说《沙丘》(Dune)。这部宏伟之作字里行间弥漫着缺水的紧张感,充斥着挥之不去的死亡气息。按照作者的设定,对水的争夺甚至可以和香料开采的重要程度不相上下,水直接决定着人的存亡。一座巨大的纯黑建筑伫立在沙漠内,它是艺术家托克瓦斯·戴森(Torkwase Dyson)的“液化场所”(Liquid A Place)。其抽象的外观由纯粹的几何图形构成,或平直或顺滑的线条制造出形而上的吸引力。戴森将这个建筑体作为身体内水的记忆与沙漠中水的记忆之间的中介。参观者被鼓励探索这片谁都可以进入的公地,凝视它进行冥想,重拾水所承载、保存的回忆。同时,建筑召唤出的液体力量还象征着抵抗和解放。建筑中央的梯形孔洞是一间庇护所,为被奴役的对象创造获得自由的可能空间。身为沙漠里的外来者,展览还妥当地处理着和这片土地最初居民的关系,恢复他们的文化尊严。当地原住民艺术家杰拉尔德·克拉克(Gerald Clarke)用稻草编织物铺设了一片宽阔的圆形迷宫。游客步入“棋盘”游戏,唯有正确回答有关土著历史文化的提问时,他才能继续向前走动。迷宫的形态也出现在拉娜·贝格姆(Rana Begum)的“第1225号金属丝网”(No. 1225 Chainlink)内。她利用简易的围挡网格打造了一件工业质感的几何建筑装置。人可以漫步其中,感受光、风、沙子的流动韵律。
> 克瓦斯·戴森(Torkwase Dyson)的“液化场所”(Liquid A Place)
> 杰拉尔德·克拉克(Gerald Clarke),“浸没”(Immersion)
匮乏、荒芜的大漠测试着人身体和意志的极限,它亦充满感官上的惊奇。沙漠的艰险突显人的软弱,也锻造人的坚强。口耳相传的奇幻故事上升为神话,最终变为信仰的材料。墨西哥艺术家帕洛玛·孔特雷拉斯·洛马斯(Paloma Contreras Lomas)色彩艳丽、姿态夸张的纤维软雕塑从一辆老式银色轿车内部向外“绽放”,向我们讲述殖民经济、性别暴力的故事。虚构的叙事没有违背现实,反而击中现实的症结。“最小的海有最大的心”(The Smallest Sea With the Largest Heart)创造了另一番诗意的景象:蓝鲸心脏的等大雕塑浮于盛满咸水的泳池上方。此场景不是死亡的预兆,它意味着赋予生命能量的代谢和循环,提示人们回溯沧海桑田的变迁,设想沙漠也许曾经也是一片海洋。漫步于沙漠,我们还将邂逅本次展览中最为神秘的一件作品 — 创作团体“物活/欲望”(Hylozoic/Desires)的有声装置:盐的晶块沿着一根木杆的下端向上渗出,木杆上端木质裸露部分安装着朝向不同的扬声器,广播的内容是用灵媒语气讲出的一段诡异的阴谋论。按照该阴谋论的说法,盐,作为宇宙的原始推动者,如今它的再次出现正是一道神谕、一种不祥的预兆。空洞的语音营造出沙漠的神圣感,它所预言的灾难也正是另一层面的救赎。
> 拉娜·贝格姆(Rana Begum),“第 1225 号金属丝网”(No. 1225 Chainlink)
策展人坦言,平衡这次展览话题性的最大挑战是不可将沙漠过度浪漫化,沙漠应当被视作反思现实的场域。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法国学者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短期巡访美国后写下的《美国》(America)一书。书中,他运用“文化地理学”考察法,着重分析了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美国“沙漠”。全书收尾一章题目“永恒的沙漠”(Desert for ever)将这一地理景观上升至文化批评层面。在鲍德里亚的笔下,美国文化最重要的特征就可以用沙漠状态来定义、描摹。沙漠中,极度的自然和极度的人工等各类相互冲突、不可共存的事物都被并置在一起且奇特地“共生”,融为一体。马里奥·加西亚·托雷斯(Mario García Torres)“寻找天空(同时保持平衡)”(Searching for the Sky -While Maintaining Equilibrium)中冷峻的机械,讽刺“西部牛仔”式男权主义的失败,自然的狂野难以完全受人为控制。而与男性视角并置的则是90后艺术家莎芭拉拉·塞尔弗(Tschabalala Self)的“先锋”(Pioneer)。野蛮的牛顺服在女人躯体下,塞尔弗重塑了对黑人女性身体、气质的当代理解。雕塑成为那些被遗忘的女性功绩的纪念碑。
> 马里奥·加西亚·托雷斯(Mario García Torres)“寻找天空(同时保持平衡)”(Searching for the Sky - While Maintaining Equilibrium)
“沙漠X”的张力亦体现在它积极地介入现实,发出自己的声音。马特·约翰逊(Matt Johnson)将废弃的海运集装箱堆叠。它们看似随意散落,实际上却是艺术家精心设计的扭曲造型。作品形象地展现了全球贸易供应链条中存在的破裂和褶皱。而它所处的位置正在一条货运铁路干线的旁边 — 无形的经济之手已插入沙漠的腹地。在展览即将开幕的最后一刻,策展人还毅然决定加入业余摄影师泰尔·尼科尔斯(Tyre Nichols)的摄影作品。他的作品呈现形式是将尼科尔斯的风景照片放大制成广告布悬挂在繁忙公路沿线的广告牌上。今年1月,黑人青年尼科尔斯驾车途中无故遭受警察的殴打,以致丧生。图像的无声之美与尼科尔斯经历的种族主义恐怖形成鲜明对比。
> 罗兰邦·邦和代谢工作室(Lauren Bon and Metabolic Studio),“最小的海有最大的心”(The Smallest Sea With the Largest Heart)
今年“沙漠X”特别构建起加州沙漠与南亚次大陆之间的跨地域联络,使得往往不受关注的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在国际项目里现身。这与联合策展人坎贝尔自2010年以来在南亚、东南亚的实践息息相关。从沙漠的干旱到孟加拉国的洪水,极端气候蔓延全球。坎贝尔特别邀请孟加拉建筑师玛丽娜·塔巴苏姆(Marina Tabassum)带来她的“Khudi Bari”(孟加拉语意为小房子)。这是一种模块化的可移动建筑单元。它成本低廉,材料结实耐用,可以在短时间内以最少的劳动力进行组装和拆卸。塔巴苏姆的建筑研究植根于孟加拉特定的地理、气候条件,“小房子”足以抵御大的洪灾。塔巴苏姆始终对形式美兴趣寡淡,她专注于社会和经济的公义,服务于超低收入人群。其愿景是关照卑微者的福祉,提升他们居住及生活的尊严。
> 帕洛玛·孔特雷拉斯·洛马斯(Paloma Contreras Lomas),“在印第安人的土地上爱上帝,这是一种母性的职业”(Amar A Dios En Tierra De Indios, Es Oficio Maternal)
> 马特·约翰逊(Matt Johnson),“沉睡之物”(Sleeping Figure)
作品终将消逝,但艺术的反思常存。艺术家埃克托尔·萨莫拉(Héctor Zamora)与街头流动商贩平等合作,后者拉着字母形状的氦气球沿途售卖。气球组合成不同语义的单词飘浮在空中。过往的旅行者购买气球,单词就随之解体,作品也消散殆尽。这一行为作品在沙漠中持续性地移动,消解了纪念性与临时性的界限,并且串联起所有散布在沙漠里的艺术创作。它引领所有参观者超越目之所见,走上一趟灵性操练的旅程。由此,沙漠不再单纯指向一道风景,它为人们改变自身、避世求真提供一片净土。“沙漠X”看似华丽的外表之下,隐藏着愤世嫉俗的深思。表象虽炫目,但展览却意在彻底避开艺术界“旧套路”的虚伪与腐朽 — 沙丘的智慧再次协调、容纳了对立的二者。
文 Article > 理耕 Jerome
图 Pictures > 沙漠X艺术展 Desert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