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境内的我们一直是以文化地理上面的博大精深而著称,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之中产生出来的不同人种造就了不同的文明,这些文明背后的地理文化又是中国人的一个巨大特点,无论是文明的数量还是思想文化到底有多少不同,我们都知道在这个过程之中是不可能缺少语言的,所以语言最开始的诞生其实是为了各个文明部落之间的交流,而中国人的语言从诞生发展到今天正是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也是这个东方文化的一个结晶。
国学大师曾仕强对中文的看法
今天的世界并不是过去那种孤立无援,自我发展的一个世界,今天的世界实际上是一个联合发展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面,很多国家的利益都是息息相关,谁也离不开谁,就像一架飞机从设计纸张到零部件的组装可能需要世界上几十个国家的参与才能完成,所以我们把这个时代称呼为全球化的时代,在全球化的时代里面,各个文明要想实现一种无障碍的沟通除去使用大家都会的语言又还有什么其他方法呢?
正是因为全球化和各个文明的交流提高了语言在人类文明之中的重要性,语言成为了沟通世界上各个文明的一个中哟啊桥梁,可以让不同文化生长之下的人互相了解对方,不过在这个互相了解的过程之中很多人都会发现,中文明明是从上古时期一直流传到今天的一门重要语言文字,到今天全球人口之中的使用人数也是世界上最多的,那为什么中文不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呢?
对于中文不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我想这是有着中国人自身的因素在里面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中文的学习难度和其他语言相比实在是不知道高出了几个档次,第二个原因就是从明朝中后期的中国闭关锁国失去了近代化历史之中和世界列强一较高下的机会,所以今天的中国人努力向太空发展并不是闲着没有事情做,而是因为我们知道自己三百多年之前沉醉于天朝上国之中,最后到清朝末年沦为了被瓜分的对象。
过去的我们放弃了大海和全地球,今天的我们不能再让后代子孙因为今天的不作为而骂我们再次放弃了宇宙和星空。曾仕强是我们国家著名的国学大师,他在中国管理哲学和语言文学上面有着很深的造诣,他曾经在一档电视采访节目之中指出一个比较有趣味的情况就是全世界各个国家在签订条约的时候使用最多的明显都是英文,而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中文却遭受冷落,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中文,而是因为他们不敢使用中文来签订条约。至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呢?曾仕强教授说这是中文发展历史之中多种因素影响的一个重要结果。
中文的历史原因
古代历史之中领跑了东方文明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在近代历史之中却成为了一个落后者,比起英语近代历史之中在全世界的传播,中文的全球化明显不够,甚至在停滞和倒退,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不是我们国家实力影响不够,曾经的时候中文是世界上最高贵的语言,在整个东亚都是其他国家模仿和学习的对象,文史学家把这种情况叫做慕华现象。
可是导致今天中文在全世界影响力不如英文的最为主要原因除去近代历史之中的失败之外那就是我们对于中文的宣传力度不够,世界人民还不足够了解我们中文的魅力和博大精深。要知道今天中国在世界上宣传中文的主要机构就是“孔子学院”,整个世界上有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孔子学院却只有区区500多所。
这500多所孔子学院大部分都是位于欧美发达国家之中的发达城市,很多国家像非洲拉丁美洲地区甚至没有孔子学院。这就导致了一个明显的两极分化局面,很多外国人对于中文的热爱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但很烦恼的就是他们没有专门的学习地方,他们的国家和城市之中没有中国人教授中文文化的官方机构,正所谓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就是这个意思啦!
从15世纪开始一直到18世纪末期这三百年的时间里面,中国正是处于明朝灭亡,清朝入关崛起的一个重要阶段,中国人的封建王朝到达了巅峰,可巅峰之后就意味着要面临一个低谷。这是东方世界的一个特征,西方世界则是不同,从大航海时代以来,西方世界通过殖民掠夺了世界上绝大部分的财富,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将属于他们自己的西方文化通过战争或者商业贸易的形式传播到了全世界。
这个时候的明朝和清朝选择了闭关锁国,就像古代读书人一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中国人那个时代错过了太多,失去了将中文传播到全世界的机会,那个时代的文化大爆炸不是中国人主导的,甚至都没有参与进去,这真的是如同李鸿章所说是三千年以来未有之大变局啊。仅仅几百年的时间里面,世界上发生的巨大变化是过去几千年都不曾有过的,欧洲世界的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不断的吸收世界上其他民族的语言,不断地被简化,最后通过这个过程走向了全球化。
我们会发现语言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之中以英语最为成功,因为他牺牲掉了从中世界以来那种复杂的各国地方方言发音,没有了过去的那种贵族英语和平民英语。复杂的变化规律被取消,数十种的动词名词变化被砍掉,所以英语在英国霸权的推动之中成为了世人眼中最为简单的一门语言。再加上英国本身就是一个以海洋贸易立国的岛国,所以我那种对于其他文化的包容和吸收使得英语成为了很多原始国家的母语!
汉语本身的特点
汉语作为在中国甚至于整个东亚传播了数千年的文字,其实没有外国人想象之中的那么难学,今天之所以没有达到预想之中的全球化完全是因为汉语在世界上的传播世界太短了,受到了英语国家的不同偏见和打击,但这些年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和发展,汉语的学习者也是越来越多,但在世界贸易条约的签订,大家依旧不敢使用中文。
汉语本身的特点其实就如同国学大师曾仕强所说,西方语言和东方人所使用的中文存着的不仅仅是文化上的差异,更多的是对于世界思考方式的差异。在我们的一般印象之中,西方人说话都是直来直去,不会拐弯抹角,有什么就说什么。
所以我们说西方人的思维大部分都是比较直接,不需要听众再去自我理解来参透其中更深层次的多种含义,所以在世界各国签订条约的时候大部分都是使用的、英语为主的西方语言,这是为了确保赐予的规范和不产生歧义,来达到双方都能够认同的一个目的。
中文则是不同,中国人的语言明显拥有意味深长的一个特点,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之中,如果你要问我什么是最难学的,我会告诉你政治最难学,什么是最难揣摩的,我会告诉你最难揣摩的就是人心,而中文正是中国人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体现,所以中国人书写的文章之中就要求意境必须深远,不然就算不上是一篇优秀的文章。
而中国人相互之间交流的时候也是比较委婉,笼统,一般来说,聪明人都不会把话说满,也不会完全按照规矩办事,中国人看重的是结果,而不是期间努力的过程,所以汉语之间的交流实际上就是各个心理大师之间的博弈,一句相同的话在不同的人看来可能有着很多种含义。
汉语本身具有很强的迷惑性,一个词或者字的不同很有可能导致整篇文字的意思都发生巨大的改变,所以是古代签订条约的时候,中国人都会选择性地将细微之处忽略掉,因为如果真的一个个的去抓细节的话,那这个条约的也就不用去签订了。
中国人自己都觉得繁琐麻烦的东西更不用说去让外国人苦心专研什么的了,也正是因为中文具有这样的语言特色,所以中文被外国人认为是中国人投机取巧的一个重要手段,很多外国人学了好几年的中文依旧表示看不懂中文的操作。
汉语的可操作性和弹性实在是太大,又容易产生歧义,西方人绝大多数都不了解其中的奥秘,再加上人类本身就具有畏惧困难的心理,许多中国学生在学不会英语之后都会对英语产生反感,这些外国人也是一样,他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之中有多痛苦其实和我们学习英语是一模二样的,所以在签订条约的时候,他们都不会准备中文副本,除非对方特别要求,他们都会选择性地避开有歧义的汉语词汇,使用更加简单直白没有争议的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