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本《本原》了解孔孟老庄

2023-10-02   商务印书馆

原标题:四本《本原》了解孔孟老庄

《老子本原》《孟子本原》论语本原》《庄子本原》是黄瑞云先生数十年来结合古典文学教学经验的成果,作者在书中一改古人重视文学训诂、忽视系统论述的习惯,力求做到对古代经典整体把握,融会贯通。四本《本原》可以成为学生和一般读者了解孔孟老庄的有用参考。

《老子本原》

老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其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黄瑞云先生老子本原》中谈到孔子的庙堂无疑非常宏伟,老子的宫殿极为深邃但孔子着重于政治伦理,老子却深入宇宙自然老子是更典型的哲学意义上的哲学家

黄瑞云先生多年潜心老氏,精究古今诸家之说,而始终把握老子本意。《老子本原》一书,置于老学之林,可称学术精深之作;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又是领会老子哲学的可靠导引。

该书在训解词义时联系各章的前后内容,诠释章句时紧扣全书的整体思想,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辨正关于老子其人的各种谬说,对深邃的老子哲学进行了条分缕析、深入浅出的梳理,对老子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也进行了有分析的批判。

辨正关于老子其人的各种谬说

黄瑞云先生在书中谈到,老子,“隐君子也”,其生平乃隐入了历史的云雾。老子究竟姓甚名谁生活在什么时代老子》一书究为谁作,什么时候成书,都成问题许多前辈学者对这些问题作过劳心尽力的考证,结果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老子本原》中引证了许多原始材料,例如《史记》谓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庄子》书中“老子”之称凡二十二见,“聃”之名凡四十四出,而绝无称为李耳者。

《墨子》《荀子》《吕氏春秋》《礼记》《战国策》都有老子或老聃,韩非子《解老》《喻老》更是解释《老子》的专著,都绝无称为李耳者,自亦无称为太史儋者。这绝对不是偶然的。至于老子何以又“姓李氏名耳”,只能推测是司马迁把一个叫李耳的人掺合在一起了。李耳其人,无从考索。

黄瑞云先生在前人基础上加以综合和补充,抓住主干,略去枝蔓,简要地论定老子就是老子,亦即老聃,和孔子同时而略早;《老子》书是老子的著作,但经过一个口耳相传的过程,其成书已到了战国时代,因而掺入了一些战国时代的词汇甚至段落。

对深邃的老子哲学进行了条分缕析、深入浅出的梳理

黄瑞云先生指出,把《老子》几个重要的命题,排成一个系列加以分析,是把握老子哲学最为便捷的方式。

“有生于无”“柔弱胜刚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者是老子哲学的主干,可以说概括了老子哲学的全部内涵。

在现存的古代典籍考察,老子是中国第一个系统地提出宇宙本原学说的哲人。单凭这一点,他就无愧于称之为“老子天下第一”。老子把他认定的宇宙本原称为“道”。

“道”作为一般概念,是古已有之的,本义为“道路”,引而申之,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道”是学说、主张、德行,或法则、方法之类的意思。老子把这个一般概念,借来作为宇宙本体的名称,成为一个特定的范畴。

老子认为,宇宙的本原是一种原始的客观存在,他名之为“道”。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是无法感知的,但是客观存在。道不由任何东西产生,是本来就存在的。道产生天地万物,而天地万物最终都要回复归其本原,而道是永恒的。它无所产生,也永不消灭。

全部老子哲学就是围绕“道”这一基本范畴来探索宇宙人生一切事物的普遍规律。

老子认为,道无形无象,若存若亡,极其柔顺的道却能发挥极大的作用,具有无穷的力量,可以为天地之母、万物之宗。老子显然从一切生命都由弱小发展到强大,从无数涓涓细水流成江河汇成大海这些自然现象中得到启发,认定弱一定胜强,柔一定胜刚,从而得到一条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柔弱胜刚强。

黄瑞云先生对老子哲学进行了梳理,亦将老子与庄子的思想做了比对,深入分析了老子的辩证思想,俯拾皆是的独到见解。

《庄子本原》

庄子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犹儒家之有“孔孟”。《庄子本原》对庄子哲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庄子继承了老子之道,演绎出自己的人生哲学,进行了条分缕析的论述,并且区分了老庄的异同,厘清了庄子哲学的脉络。

同其他三本《本原》一样,本书语言明净,自然流畅,颇多卓越的见解,在《庄子》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黄瑞云先生谈到“《庄子》一书,是道家的重要经典。这部书是先秦诸子中最为复杂的著作,不仅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赜,有些文辞相当艰涩,更在于整部《庄子》并非一人一时的作品,分析也就很不容易。”他在《庄子本原》中剖析了庄子哲学内部的矛盾,论说其思想之深刻,也揭示其消极的性质,整个文章将庄子虚玄深邃的理论作了深入浅出的评述。

区分老子与庄子的异同

黄瑞云先生指出,庄子晚于老子一个多世纪,他认同老子之“道”,这是“老庄”成为道家祖师的基础。但老庄对“道”的运用却有极大的不同。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道以“无为而无不为”的方式发挥作用。大道无为,而天地形成,万物生长。《老子》第五十一章云:“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所谓“无为”,其本质就是因顺自然。

老子把他认定的这一自然法则引入社会政治,由“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引申到“上德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认为,统治者施政就该用“无为”达到“无不为”的效果。老子的“无为”政治,只是一种哲人的遐想。但老子从这一原则出发,主张统治者不要扰乱百姓,不要无所限制地压榨人民,不要用科条法令去损害人民的本性,却是很有价值的。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反复告诚“人主”“侯王”不要过分欺压百姓。

庄子则完全不然,“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他是绝对不与“人主”“侯王”沾边的,宁可曳尾泥涂也决不同统治者合作。庄子用“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复归于无的哲学来对待社会人生。

按照庄子的逻辑,既然道生成天地万物,天地万物又复归于无物,则世间一切存在都是一种短暂的现象,因此物的大小高低寿夭从本质上说都没有差别,皆可齐一视之。

庄子同样从宇宙本原学说出发,却得出了社会人生尽皆虚幻的认识,这就是“齐物论”的由来。庄子经过艰苦的追求进入老子的殿堂,出来以后却同老子分道扬镰了。

深入评述庄子哲学

黄瑞云先生指出,“齐物论”是庄子重要的哲学思想,是庄子哲学的核心。齐大小,等寿夭,一生死,同梦觉,齐同物论,泯灭是非,就是它的全部内涵。万物皆齐,实际上也就是万物皆虚。庄子从老子道生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无物的哲理中,认识到世间一切都在变,整个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之中。

生死”是齐物论中最重要的内涵。有生必有死,这是客观的事实。“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至人”们是否真能达到这种境界我们不必管它,庄子人生哲学最大的错误在于完全放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秋水》篇中,北海若在说过“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之后,结论是“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反正任何事物都是短暂的现象,因之不存在“何为乎?何不为乎?”的问题,一切任其“自化”而已。

反正生命就是那么一瞬,一晃就过去了,也就完全用不着把握自己,也没有可能把握自己。这种理论是极端消极的,对人生只会起负面的作用。每一朵鲜花,每一片草叶,都在装点着春天;每一只蜜蜂,每一只蝴蝶,都在为春天而飞舞;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怎么可能无所作为呢?客观外物永远在不断变化这是事实,但人生必须把握现实,发挥生命的作用。庄子片面地强调任其“自化”,完全放弃或者否定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事实上庄子是痛切地思索着人生的意义的。他向往逍遥,追求自由,主张保持人之常性。《养生主》云:“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这些格言十分精彩,那种向往自由,希望不受任何束缚的心理跃然纸上。这与不以生死为意的思想是完全矛盾的。

庄子哲学过分强调人生的累患,容易使人走向悲观绝望。但社会是复杂的,人生确存在着累患。悲观哲人的思想总比他人深刻,往往能透过事物表面的光泽窥见深层的矛盾。思维浮躁的人是读不进庄子的,经过庄子陶冶的人看待人生总比较沉静。淡化人生的得失,冷静地对待道途的坎坷,也是一种珍贵的修养。

《论语本原》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如黄瑞云先生所说,自孔子至而今两千五百多年间,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代不乏人,但气象之恢弘,影响之深远,没有任何人能与孔子相比。

《论语》是孔门弟子分散的记录。除少数几章是短小的有叙事内容的散文外,绝大部分是孔子的语录或与他人的对话,也有小部分是孔子的几位高足的语录。

黄瑞云先生结合古典文学教学研究的成果,试图从整体上把握《论语》,根据内容和释义调整了《论语》的篇章,这在当前众多的论语解读中是难得一见的。

本书在前人的基础上,充分发掘《论语》,辨正历代注疏中的各种误解,提出了许多新见解和新发现;将孔子的所有言论综合地加以分析,根据义理对各章次重新进行了编排和联系,这些新的组合内容连贯,语言流畅,天衣无缝。

对《论语》的重新整理

黄瑞云先生指出,自先秦以至西汉,许多儒家著作如《左传》《国语》《孟子》《荀子》《孝经》《易系辞》《韩诗外传》《尚书大传》《大戴礼》《小戴礼》以至《说苑》《新序》等书皆大量引用孔子之言。然这些引用,或者有根,或者无据,甚者实系传闻。

道家法家杂家著作也有大量孔子云云,更多系虚构,尤不足为据。唯独《论语》,出自孔子弟子的记录,亲聆面受,是孔子言论相对实在的记录,因而是研究孔子思想最主要的资料。《论语》书中也有若干章次内容有错,正是由于编定之时已没有一位孔子的弟子参与,因而收了一些据传闻误收的作品。

但《论语》出自多人的记录,而编纂《论语》之时,无先例可资借鉴,编纂者只是将孔子的弟子们记录的简牍收集起来编在一起。基本上是收到一批,即串成一篇;再收到一批,再串成一篇。因而这部经典的编排相当混乱,由不同的人分散记录,记录的时间先后错乱,绝大多数没有反映具体的语言环境。

书中有些章内容完全相同,却在不同的篇中重复出现。如“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既在《学而》篇(1.3),又在《阳货》篇(17.17)如“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既在《泰伯》篇(8.14),又在《宪问》篇(14.26)

有些内容实际相同,或者说本是一段话,却分成两章,只是字数或句数小有差别。如《子罕》篇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9.18),又见于《卫灵公》篇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15.13)

有的叙述同一事件,或论述同一问题,却分记在不同的两章之中,必须将两章联系在一起才能理解。也有同时发生的事,内容紧相关联,却编在不同的篇内。

由于这些原因,《论语》有些章意思表述不完整,甚或内容残缺。了解这种情况,对于理解《论语》十分重要。必须将本是一章而分割成为两章或三章者联系起来才能正确解读。

本书考察了《论语》全书,对本是一章而分割成了两章或三章者,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将内容紧密相关的两章或三章组合成一章,计有五十六章组合成为二十六章。

这些组合绝大多数内容街接,文辞顺畅,完美无缺。只有少数组合,可能原来并非同一个人的记录,词句未能完全吻合,但内容是衔接的。本书将这种组合,全放在相关章次的星评中。为尊重经典的严肃性,《论语》原文不作任何改动。万一某一组合不完全正确,也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孟子本原》

孟子是先秦重要的政治思想家,时至今日,其仁政思想仍具有重大意义。正如黄瑞云先生所说:“《孟子》书仍是宝贵的古代经典,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组成部分;批判继承是后世研究者应有的任务。

《孟子本原》是黄瑞云先生近半个世纪教学研究的成果,对孟子思想做了认真的归纳,并有细致深入的批评,可作为读者了解孟子的敲门砖。该书注释广采古今众长,采用“星评”的评注方式考证相关史实,解说特殊问题,将《孟子》一书的有关内容一一揭出,一方面评论孟子的仁政理论,批评孟子的处世风格,另一方面引证孔子的言论显示其传承关系。该书充分重视前人注疏,不轻疑,但也不轻信,一切按实事求是的原则处理。

对《孟子》的系统梳理

黄瑞云先生在《孟子本原》中指出,《孟子》是先秦散文重要的一家,风格独特,自成体系。其中两种类型最为突出。

一是记叙孟子平生政治活动的篇章。《梁惠王上》全篇七章与《梁惠王下》前九章,加上《滕文公上》“滕文公问为国”章与“神农之言者许行章,是此类文章的代表,孟子的仁政思想也体现在这些章次。文章基本上由对话组成,并没有多少“记叙”的文字,通过对话却能表现出内容发展的过程;没有任何形貌的描述,自会显示出人物的神态。

另一类重要文章是孟子单篇的社会哲学论著,不是同他人对话,也不涉任何时间地点,是一篇一篇独立的政论。一般一百来字两三百字不等,其中那些优秀之作,无虚语浮词,简明扼要,论证却相当精辟。

黄瑞云先生强调,古代的思想家大都是复杂的,孟子也不例外。书中有些单篇政论,质量不高,甚至相当错误。如《公孙丑上》中对矢人函人的评论;有的甚为荒诞,如《万章上》等篇中对舜脱离实际甚至不近人情的歌颂。针对这些部分,黄瑞云先生在本书的注评中皆作了细致分析。

还原《孟子》的真实面目

黄瑞云先生在书中严谨归纳了孟子的仁政理论,在论孟子时也引证了孔子的言论,显示其传承关系。谈到“仁义而已”,“保民而王”,仁政的核心是爱护人民。想要得到民心,关键在于保障他们的生活。孟子提出两个方面的政策:一曰“制民之产”,使人民的生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一曰“取于民有制”,即征徭纳税有一定的节制,不过分加重人民的负担。

在保障人民生活的条件下,孟子主张兴办学校,进行教育。黄瑞云先生指出,传统的文化教育在中国孔孟以来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幅员广阔,民族众多,历史上建立过不少各自独立的政权,最终融合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教育同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之后将孔孟关于文化教育的主张同道法两家进行比较,更显示出儒家重视文化教育的重大意义。

除了归纳仁政理论,黄瑞云先生深入剖析了孟子的唯心理论及唯我独尊的处事风格。在高度评价孟子部分政治理论的同时,他也指出研究孟子要“一分为二”,既发掘其“仁政”理论的精华,使后来的人们得到启迪,也要楬橥其品格不足为范的糟粕,清除其傲慢不可一世的负面影响。

作者简介

黄瑞云

1932年生,别号黄黄山,湖南娄底人,教授。195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先后在湖北工农中学、湖北教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师范大学任教。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业余进行文学创作。著有《老子本原》《论语本原》《孟子本原》《庄子本原》《诗苑英华》《词苑英华》《历代抒情小赋选》《历代绝妙词三百首》《中国历代寓言选》等;参与主编《历代辞赋总汇》;文学创作有《黄瑞云散文选》《长梦潇湘夜雨楼诗词集》《新诗集》《溪流集》《黄瑞云寓言》《快活的答里·坎曼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