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子女出类拔萃,在学习、生活和社会上都有出类拔萃的表现。有的家长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会对自己的孩子设下各种各样的规矩、条件,甚至是强迫自己的孩子去做自己不喜欢、不合适的事。
但是,这样做真的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吗?
其实不然,有些事情,在孩子8岁之前,千万不要逼他们做,否则会对他们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那么,这些事情是什么呢?下面就来简单介绍一下。
第一件事,千万别逼孩子早起。
很多家长认为早起是一个好习惯,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和锻炼。
但是,对于8岁以下的孩子来说,睡眠是最重要的,他们的大脑和身体都在快速发育,需要充足的睡眠来保证正常的生长和发育。
如果强迫孩子早起,会打乱他们的生物钟,导致他们白天疲惫、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等问题。
第二件事,千万别逼孩子吃饭。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营养不足,会强迫孩子吃完饭或者吃一些他们不喜欢的食物。但是,这样做会让孩子对饭桌产生厌恶和抵触情绪,甚至会影响他们的食欲和消化功能。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饥饿感和饱足感,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喜好,给他们提供多样化、均衡、适量的食物,并且以身作则,培养他们良好的饮食习惯。
第三件事,千万别逼孩子学习。
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在学校取得好成绩,会强迫孩子学习或者报各种兴趣班,会逼孩子考100分,这样做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甚至会产生厌学、反抗、自卑等心理问题。
我们只需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和学习习惯就好,等孩子再长大一点,好的习惯加上正确的学习态度,孩子的学习成绩一定不会差。
第四件事,千万别逼孩子社交。
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够有很多朋友,能够和别人友好相处,会强迫孩子参加各种聚会或者活动。
但是,这样做会让孩子感到压力和不安,甚至会导致他们的社交恐惧和孤僻。
8岁前的孩子,是一张白纸吗?
很多人认为,8岁前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要听大人的话,他们觉得,只要给孩子灌输正确的知识和价值观,就可以塑造出理想的孩子。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也是危险的。
因为8岁前的孩子,不是我们大人以为的白纸,而是有着自己的小思想和独立感受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个性,他们并不是大人的附庸、工具、复制、延续。
那么,8岁前的孩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根据心理学家派杰特(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8岁前的孩子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感觉运动期(0-2岁)和前运算期(2-7岁)。
在感知活动阶段,儿童对外界的认知主要是通过感知活动,他们尚未发展出逻辑思考、语言表达的能力,更不清楚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差异。
他们对事情的理解还是比较单纯、具体的,对外界的刺激也比较敏感。
在这一时期,儿童需要从成人那里得到充分的关心与安全,以建立对儿童的信赖与依赖。此外,成人应给予孩子恰当的刺激与挑战,以促进孩子的感官与运动技能的发展。
在前运算期,孩子开始通过语言和象征来认识世界,他们已经形成了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也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已经有了一定的抽象和概括,但还没有达到逻辑推理和反思的水平。
他们仍然处在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状态,对他人的看法和感情很难了解。
在这一时期,儿童需要从成人那里得到充分的尊重与了解,以帮助他们树立自尊与信心。同时,成年人应对孩子进行恰当的指导与启迪,以促进孩子的语言与思考能力的发展。
从上面可以看出,8岁前的孩子,在身心方面都处于快速发展和变化的时期。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也对自己充满了期待和信心。他们需要大人给予他们适当的支持和帮助,让他们顺利地完成这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大人都能做到这一点。
逼孩子做事,是爱还是害?
很多家长都会说,他们逼孩子做一些事情,都是为了孩子的好,都是出于爱。
他们觉得,如果不逼孩子,孩子就会变得懒惰、顽皮、不听话,就会输在起跑线上,就会被社会淘汰。
他们认为,只有逼孩子,才能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学到好知识、拥有好未来。
但是,他们真的了解孩子的感受吗?他们真的知道自己的行为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吗?其实,逼孩子做一些事情,并不是爱,而是害,这样做会给孩子带来以下几种后果:
第一种后果,是损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当家长强迫孩子做一些他们不喜欢或者不适合的事情时,会让孩子感到自己的意见和感受不重要,自己的选择和喜好不正确,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不足。这样,孩子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和否定,就会失去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他们就会变得缺乏自信和主动性,总是依赖和服从别人的意志和安排。
第二种后果,是破坏孩子的兴趣和动力。
当家长强迫孩子做一些他们不喜欢或者不适合的事情时,会让孩子感到自己的活动和学习没有乐趣和意义,只是一种负担和压力。这样,孩子就会对自己的活动和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就会变得厌倦和抵触。他们就会缺乏创造力和探索性,总是机械地重复和模仿别人的行为和思想。
第三种后果,是伤害孩子的情绪和人际关系。
当家长强迫孩子做一些他们不喜欢或者不适合的事情时,会让孩子感到自己的情绪和需求被忽视和压抑,自己的权利和尊严被侵犯和损害。这样,孩子就会对自己的情绪和需求产生压抑和冲突,就会变得焦虑和沮丧。他们就会缺乏同理心和合作性,总是与别人发生冲突和隔阂。
不逼孩子做事,要怎么做?
我们应该如何与8岁前的孩子相处,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自信地成长呢?下面,我就给大家提供一些具体的建议。
第一条建议,是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感受。
我们要认识到,8岁前的孩子,虽然还不够成熟和理性,但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他们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活动和学习。我们不应该强迫他们做一些他们不喜欢或者不适合的事情,而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喜好。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任他们随心所欲,而是要在尊重的基础上,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和建议。我们要用平等和友好的态度,与他们沟通和协商,让他们感到被理解和接纳。
第二条建议,是鼓励孩子的兴趣和动力。
我们要认识到,8岁前的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他们最需要的是玩耍和学习的乐趣和意义。我们不应该强迫他们学习或者报各种兴趣班,而应该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节奏去学习。
我们要用赞美和支持的方式,激发他们的自信和主动性。我们要用创造性和启发性的方法,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三条建议,是满足孩子的情绪和需求。
我们要认识到,8岁前的孩子,在情绪方面还不够稳定和调节。他们有时会表现出强烈和复杂的情绪,比如愤怒、恐惧、伤心等。这些情绪,并不是无理取闹或者故意捣乱,而是他们对外界刺激或者内心冲突的反应。
我们不应该忽视或者压抑他们的情绪,而应该满足他们的情绪和需求。我们要用倾听和理解的方式,帮助他们表达和释放自己的情绪。我们要用安慰和鼓励的方式,帮助他们调节和恢复自己的情绪。
希望能够让大家认识到,8岁前的孩子,是一个需要我们用心去了解、尊重、鼓励、满足的生命。
他们不需要我们用强制、压力、批评、惩罚来对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爱他们,也才能让他们真正地爱我们。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帮助他们,也才能让他们真正地帮助我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与他们相处,也才能让他们真正地与我们相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看到他们的成长,也才能让他们真正地看到我们的成长。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