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

2022-05-01     中国国家地理

原标题:自古以来,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

自古以来,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

日落时分,劳作一天的定边盐厂工人收拾工具,返回住处。(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10月,摄影/李生程)

劳动是人类最伟大且具有创意的活动,无数的奇迹印证着劳动的伟大。在不同的地域、时代,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都是无穷的,人们在劳动中摸索、总结着自然的规律,积累着劳动的智慧,并且不断地传承。

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和地理君一起领略劳动人民的智慧吧!

海岸带

渔具,讨海的智慧

手绘《海渔图》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0年10月

随着沿海地区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的发展,许多老渔具也渐渐被人们所淡忘。上海金山嘴渔村的杨火根老人,为了铭记曾经的渔民生活,让更多人了解渔业、渔具,绘制了许多图画,还有一幅长达30米的《海渔图》长卷,俨然一部图像版的史志。摄影/彭辉

有俗语道:“世间三样苦,讨海、打铁、磨豆腐。”讨海占了首位。所谓的讨海,是指渔民从海上讨生活,一个讨字,足见其中的不易。

正如农具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样,海滨之民在长期的劳作中,也发明了充满智慧的渔具。那些专门用在 浅海滩涂上捕捉海产的渔具,小巧、灵活、别具特色,可以把它们统称为海岸带渔具。从古到今,海岸带渔具不断改进演化,有许多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从原理上来看,大致可以分为:耙刺类、网具类、钓具类、陷阱类以及辅助性工具(如各种舟船等)几大类。渔具的材质,也从先民们用尖锐的树枝进行耙刺、结藤萝为网,逐渐演变到使用各种金属、化工合成品等现代材料。

文蛤刨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0年10月

照片中渔人们所用的是 江苏南通地区特有的渔具——文蛤刨。文蛤刨由竹柄铁刨、竹柄三爪叉和网袋几部分组成。

渔人们会在退潮后用绳索或皮带将文蛤刨挂套在腰间,把2米多长的竹柄上端扛在肩上,一手握住竹柄下部,把另一端的铁刨压入沙中。

然后身体后倾,依靠绳索或皮带牵引着铁刨在沙中移动,当铁刨遇到藏身在泥沙中的 文蛤时就会触发轻微的振动以及声响。这时,渔人就会用另一只手中所持的三爪叉,拨开沙泥,把文蛤钩起送入网袋中。(摄影/宋丽萍)

耙网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0年10月

耙刺类渔具也是一类历史悠久的传统渔具,是利用锐利的钩耙箭叉等物直接刺捕鱼类或铲捕贝类。

在我国沿海,耙刺类渔具种类繁多,还有着各种变体,图中一侧有着密集利齿的网筐,名叫耙网,可以视为耙子和网的结合体。

使用时在滩涂上拖动耙网, 蛤蜊和泥沙一起进入网筐中,经过淘洗,泥沙滤除,蛤蜊就会留下。(摄影/范海波)

泥涂舟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0年10月

泥涂舟是《中国海洋渔具图集》中给出的学名,在我国沿海各地它有着五花八门的名字:在山东叫“推子”,在浙江叫“泥马”、“泥瞒”、“泥蜢”,在广东叫“泥板”……虽然在各地名字不同,样式细节也稍有区别,但总的来说都是用单块或组合木板做成小舟形,上设手柄横杆用于控制方向。

使用时一腿站在或跪在舟板上,另一腿后蹬提供动力,就可以在泥滩上快速滑行、捕捞水产了。上图是拍摄于 广东珠海的“装泥鱼”场景,当地人驾着泥涂舟把特制的“鱼笼”埋在泥中,以诱捕 弹涂鱼。(摄影/雷文军)

山区

梯田,农耕智慧的结晶

广西龙胜的龙脊梯田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1月

乍一看,广西龙胜的龙脊梯田像极了现代派的抽象画,梯田蜿蜒的曲线行云流水般地层叠着,从山脚一直绕到山顶。龙脊梯田始建于元朝,大自然的鬼斧劈出了山,人力又用血汗在山上开出了梯田,岁月流转,方始完成这幅傲立于天地间的巨画。(摄影/田捷砚)

在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定里,坡度大于25度的山坡,是不适合农耕的,需要退耕还林或还草。然而,在人口密度很大的山区,不得不利用坡地种植作物……

于是,梯田就成为 把坡地变成平地的土地利用手段之一,梯田也成为了人类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摸索出的重要农耕经验。

在中国,梯田的分布很广泛。

我国的梯田按照形成的时间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依托 温度高、降水较多等良好的自然环境,在劳动人民长期的努力下形成的梯田,主要分布在江南山岭地区,其中广西、云南居多,这是因为这些地方雨水比较多,又多山;另一类是在 干旱、水土流失严重等恶劣的环境下,靠人力和机器在近几十年新修的梯田。

不同类型的梯田各有千秋,凝聚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智慧。良好的梯田农业,不仅解决了可耕地面积少的问题,而且解决了水土流失的问题。

高原梯田,人力可夺天工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6年2月

甘肃的黄土高原区开展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工修筑的梯田。梯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蓄水、保土、增产作用十分显著。(摄影/田捷砚)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6月

哈尼梯田所在的大山,是哀牢山的东南段,深切延绵的哀牢山,在红河南岸丝毫不减气势。

在1000多年前, 当哈尼人来到哀牢山的时候,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在上半山靠近森林水源之处挖筑大沟,这条条大沟如千万条银链把大山拦腰一捆,将溪泉瀑布龙潭流出的山水悉数截入,然后在大沟下方挖出层层梯田。森林—村寨—梯田—河流,把山民们的日子紧凑地贴在了大山上。(摄影/王建军)

色曲上游河谷中的传统藏族梯田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1年10月

应该很少有人知道藏族也有梯田,在西藏山南的西巴霞曲干支流河谷中,分布着多处梯田。在 色曲河谷中的雪萨乡附近,你可以看到两岸几乎呈45%uB0的陡峭坡地上,竟然也有层层叠叠的梯田。

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如此壮丽的梯田实在是令人惊异的景观。据县志记载,这些梯田并不是现代农业的产物,而是早已有之的传统农耕方式留存。(摄影/刘思远)

低洼地区

圩田,“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

古老圩田中的“和局”智慧

海绵国土的“弹性”启示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0年11月

图为浙江绍兴诸暨市白塔湖湿地,从农耕式河网湖泊湿地修复、改造而来,湖中有田、田中有湖,吸纳、存储、下渗、净化雨水,仿佛一片天然的绿色海绵。(摄影/郭斌)

所谓圩[w%uE9i]田,是指在 临近江河湖海的地势低洼地区,人工筑堤挡水形成的农田,在我国特别是南方分布广泛,如长江中下游、江淮地区和江汉地区、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等地区。

在不同的地方,圩田有着众多的“别名”,如垸田、坝田、湖田、桑基鱼塘等,但其共同的特征是不变的:低洼处筑堤,内以围田,外以围水。

珠三角的桑基鱼塘

在城镇发展的“围猎”下,如今已残余不多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0年11月

摄影/忧子

作为我国典型的乡土景观,从鸟瞰角度来看,各种圩田像是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棋盘——外堤是棋盘边缘,内部纵横的河道、内堤、道路则是棋盘经纬,池塘、村镇则像是一枚枚棋子。

这些“棋盘”上,曾有过绝妙的棋局, 解决了低地开发、水旱调蓄等问题

一些经典的圩田体系曾光耀古今,如源于春秋时期的太湖塘浦圩田,人们凭借双手在难以生存的低洼沼泽湖区开创了丰饶的田园和完善的水利系统。“纵溇横塘、位位相接”的棋盘式圩田体系具有很高的生产能力。

九龙口国家湿地公园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0年11月

摄影/孙华金

明代李诩《戒庵漫笔》曾记载, 太湖圩区的农业种植收入是普通农田的3倍,而圩田的副业收入又是农田种植收入的3倍,是“苏湖熟、天下足”的重要助力。

在珠三角,河网密布,咸潮顶托,洪涝频繁。人们便将低洼地挖深成塘,将挖出的泥土堆成塘基。以“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形成良性循环。在桑基鱼塘的兴盛时期,虽人均耕地很少,当地人的生活却颇为富足。

从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中,我们可一窥圩田的功绩和富足:“圩田岁岁镇逢秋,圩户家家不识愁。夹路垂杨一千里,风流国是太平州。”除了农业产出,圩田体系还有蓄洪防旱、滞洪排涝,补充地下水、降解污染、调节气候等功能。

历史上

杭州的西溪是较为典型的基塘圩田湿地

是原住民长期以来农耕和渔耕的结果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0年11月

摄影/陈畅

干旱区

坎儿井,穿越戈壁的自来水

鸟瞰坎儿井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8年5月

拥有长期缺水历史的新疆,有着荒漠地区特殊的灌溉系统——坎儿井。由于新疆地理环境特殊,地表水极易干涸,而坎儿井利用坡度引地下水源灌溉农田,水分不会因为炎热、狂风等大量蒸发,从而在保证水量稳定的同时实现了自流灌溉。(摄影/郝沛)

为什么在一片片沙漠中会奇迹般长出绿油油的瓜果蔬菜和庄稼?这一切都与坎儿井的滋润有关。

天山降水是吐鲁番水资源唯一的补给来源,居民饮用的坎儿井水,主要来自 天山雪水。坎儿井根据吐鲁番盆地的地理条件及水量蒸发特点,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灌溉农田,由明渠、暗渠、竖井和涝坝四个部分组成。

坎儿井是与万里长城、大运河齐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伟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清代林则徐曾在日记中描述这一奇观:“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弱,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1月

挖坎儿井之前,一般先请有经验的人到上游考察 地下水的埋藏地点和埋藏深度,还要考察 地层的走向,从而确定坎儿井集水一端的大致位置,以及坎儿井的走向和走势。

然后,从坎儿井的下游出水口开始挖,一般先挖一段地上输水的渠道(明渠),再挖出水口(龙口),然后向上游依次打若干土井(竖井),再到井下将各井之间打通(暗渠),如此这般一直挖到上游地下水埋藏的地方。最靠上游端的竖井往往是全线竖井中最深的一个,一直插入地下水埋藏的地层(潜水层),再从这里将前述暗渠打通,这样地下水就会 在重力作用下自然渗入暗渠的管道里,一直流到坎儿井的下游龙口处。

草原

与洪水猛兽讲和的智慧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6年6月

游牧或“季节性轮牧”最大的受益者是生态环境,在牧草生长期短的干旱草原更是如此。内蒙古的牧民必须抓紧牧草短短的生长期,既要通过牲畜啃食牧草刺激牧草再生,又要让牲畜充分抓膘,以安全度过严寒的冬季和青黄不接的春季。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选择,就是在草类的生长期,牧民要不停游牧。这也是千百年来牧民对草原规律和生产实践的认识与总结。(摄影/舒泥)

“在多石的地方搭毡房,在有狼的地方放羊。”这是一句古老的谚语,如同一望无际的锡林郭勒草原一样,难以追溯它的边际和起源,似乎自古老洪荒,自游牧民族在这里游走,它便作为人生中最重要的智慧,被一代一代传诵下来。它是草原的箴言和秘密。

在农耕文明中,“洪水猛兽”代表着巨大的灾难。《孟子》中说:“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可见从远古时代开始,农耕民族最怕的两件事就是洪水和猛兽——有了这两件事,天下就不太平,要坚决对抗。

可是,对于草原上生活的游牧民族来说,这两样“灾难”却有着很不一样的意义。

严酷而温暖的草原之冬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10月

摄影/阿音

洪水溢满草原,冬天结成冰湖,春天就会化为汩汩清流,牧草才能丰美——对付这样的大自然力量,他们自有一套智慧。草原上风大,土壤层瘠薄,石头露出地面的地方一般地势较高,洪水下来的时候也不会被冲到,这就是“毡房要搭在多石处”的深意:只要自己的家别让水冲了就行了。

至于 “牧羊走在有狼处”就更有智慧了。牧民们虽然也恨狼、打狼,但是也尊敬狼、保护狼。狼位于草原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草原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

洪水猛兽,在草原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对于它们,人们不是进行殊死的抵抗和争斗,而是讲和。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10月

摄影/和平

劳动最光荣

劳动最崇高

劳动最伟大

劳动最美丽

这些对劳动的形容

你可能已经见过很多次了

但是,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劳动的意义呢

在充斥着“躺平”的互联网上

努力、劳动,这样的字眼显得格格不入

可是,不劳动,怎么收获

劳动,能给人以完全的幸福

希望每个人都能爱上劳动

不断努力,为梦想奋斗

如果没看够

就让中国国家地理

为你深度解读文中提到的知识点吧

点击封面图查看、购买杂志电子版

以下8期 每满88减8

中国国家地理 杂志电子版

限时活动截止至

5 月2日 24:00

《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01期

- 坎儿井 穿越戈壁的自来水

《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06期

- 梯田,不仅仅是风景

- 哀牢山红河哈尼梯田

- 盛住了水,稳住了土

《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10期

- 狼:守护草原的“天狗”

- 草原五畜羊为首

- 内蒙古之最榜单发布

2020年10

- 讨海的智慧 海岸带渔具

- 巨变:中国海岸带

2020年11

- 多变的圩田 人与水千年棋盘上的新“棋局”

《博物》2016年08期

- 夏天,去赶海!

- 赶海,趁手兵器大揭秘!

《博物》2021年08期

- 赶海,简单的快乐!

- 初窥万宁水下世界

《中华遗产》2016年03期

- 生活工具:离不开,忘不掉

- 工具里的光阴记忆

- 特别策划:老工具造物之美

还想看更多杂志电子版?

点击下图

进入“中国国家地理畅读”小程序

你错过的经典这里能看

编辑:小葇

这才是中国的春天

东北,到底有多重要?

中国的人间四月天,哪里最美?

中国大桥,跨山越海的硬核浪漫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33c996a6022456e95d93e8c93d98d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