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三岁多的小鹏突然哭着跑回家说,别人都不跟他玩了,哭得特别伤心,不管妈妈怎么劝说都没有用。
“不哭,周围人那么多,我们和别人玩。”“他就是个坏孩子,我们不和他玩。”
这一类劝说的话,在孩子面前好像压根就没有任何效果。
三岁的孩子,并不太理解这句话代表着什么意思,但内心的难受却显而易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对小孩子来说,这样的话往往是有感而发,并不像成年人之间说得那么严肃。
1、一时气话
很多孩子说不和对方玩,很可能只是因为一些小矛盾,小摩擦,心里一时气愤,才说出来的,只是一个情绪的宣泄口,并不是真的要跟孩子断绝关系。
2、意见相左
在一起玩耍时,孩子之间难免会有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有些孩子个性比较强,平时霸道惯了,总想让周围人听他的。
在和其他小伙伴相处时,也会用我不跟你玩了,试图让对方听自己的。
这句话对他来说,只是希望对方臣服,也是宣誓自己权威性的一种方式。
3、言语威胁
有些孩子整天将不跟你们玩,吓唬人,挂在嘴边,试图来谋取自己的利益。
比方说,当他跟其他小朋友要吃得要玩的等等时,如果对方有些抗拒,他就会说,“你不给我吃,我就不跟你玩了”或者“你要是不给我玩你的玩具,我就不跟你玩了。”
4、绝交
如果说前面三种,只是因为一时情绪所致,那最后这种情况,这是表明,人家真的不想跟他玩了。
这一点主要是和孩子不擅长社交,或者比较霸道,不懂分享等等原因导致,这样的孩子大多不太招人喜欢,就算和朋友在一起,也玩不到一起去。
如果真的是这种情况,家长就要考虑从改变自家孩子入手了。
由此可见,当孩子说谁不跟他玩了,并不仅仅是一时气话,有可能存在更深层的原因,家长一定要学会鉴别。
听到这些话,孩子感受如何?
要想真正化解孩子内心的情绪,引导他大胆地走出去,接纳更多的新朋友,家长一定要及时了解孩子的感受,才能对症下药。
1、担心害怕
如果他不跟我玩了,我就没有小朋友了,如果他不跟我玩了,他会不会让别的小朋友也不跟我玩?
因为害怕被排挤,害怕没有朋友,孩子的内心会感到压力非常大,恐惧也就愈加严重。
2、生气
明明自己没有做错什么,可对方却说不跟自己玩了,这种委屈的情绪也会顺应而生。
如果不及时开解,很可能会导致孩子因为太过气愤,而做出过激的举动。
3、自卑
那么多的小朋友,为什么他只说不跟我玩,难道真的是我错了?
次数多了,孩子会开始自我质疑,觉得自己很差,不如别人优秀,内心也会慢慢地变得不够自信,自卑。
同时,有些孩子为了和别人成为朋友,哪怕在被对方强硬拒绝的情况下,也会降低身份,不断地讨好别人,希望达到和大家一起玩的目的。
长此以往,这种卑微的习惯,会慢慢地刻在骨子里,人也会变得唯唯诺诺,对性格成长有着不利的影响。
所以,当孩子听到别人不跟他玩时,内心大多会感到害怕,气愤,甚至会变得自卑,家长千万不要不当回事儿。
如果放任不管,次数多了,很可能对孩子的成长以及心理塑造有着不小的伤害。
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孩子?
既然已经知道了对方说这些话的原因,以及孩子内心的情绪,要做到对症下药,其实并不难。
1、安抚并了解事情原因。
听到这件事后,家长先不要急着气愤,觉得自己的孩子遭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如果父母感到异常愤怒,这种情绪也会感染孩子,让他内心更加悲伤。
试着先让自己冷静下来,从情绪上先帮孩子找到突破口,帮助他能冷静下来,然后逐步引导,让孩子多回忆,帮助他找到对方说这句话的真正原因。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
比如,妈妈知道你把对方当成很好的朋友,他说这句话会很难过,但一味地生气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们要试着找到方法。才能和对方成为真正的朋友。
2、对症下药
结合孩子说这些话的4种情况,家长可以找到对应正确的解决方式。
(1)如果对方只是一时生气,这种情况一定要让教会孩子试着理解对方,或者暂时地离开。
千万不要在气头上,和对方发生激烈的争执,这样会导致矛盾加剧。
妈妈一定要告诉孩子,对方只是有些生气才说的气话,并不是真正不和他玩了。
让孩子放下心结,在等双方冷静之后,二人再来好好地沟通。
(2)如果是意见相左,父母要教会孩子尝试进行沟通。
站在客观的角度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必要的话,孩子可以进行适当的退让,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都没有太大关系。
通过双方的沟通最终能达成一致意见,形成合作的关系,这样的友谊也会更稳固。
(3)如果对方是言语威胁,希望得到自己的利益,这时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保留自己的底线,不要随便妥协和纵容对方。
如果一直这么做,只会助长对方的气势,变本加厉,可以试着让孩子这样说,
“你是想玩我的玩具对吗?你可以直接告诉我,不用这句话来吓唬我。”
(4)如果对方真的想要绝交,家长一定要教会孩子接受现实。
“妈妈知道你很想跟他玩,他不和你玩了,你会很伤心,但世界上总有人不太友好,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的人都喜欢你。”
教会孩子面对这种情境,学会接受和应对,让他知道,总有一些人会拒绝我,提升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
3、鼓励行动
通过前面两步,孩子基本上已经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这时可能还需要一些勇气。
父母千万不要帮孩子出面,这样会让孩子缺少锻炼的机会,也缺乏足够的勇气,试着鼓励孩子自己解决,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孩子行动后,也要及时地跟进,了解事情的进展,及时引导,帮助孩子不断精进。
父母都希望尽可能地保护孩子,可我们也知道,孩子不可能永远生活在家庭的温室当中。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一定会有冲突,如果孩子被拒绝,内心受到伤害,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及时地疏解内心的负面情绪,进行正向引导。
教会他理解对方的做法,明白自己也有说不得权利,让他的内心真正强大起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