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著名的地产商人,SOHO中国的董事长。截止2020年3月20日,潘石屹夫妇以250亿人民币名列《2020胡润全球房地产富豪榜》第68位。
2018年时,由于他对于许多贫困地区学生的帮助以及对于自己家乡母校的帮助,他担任了公益纪实节目《我们在行动》的公益大使,成为了当时许多人心中的偶像。
在那个时候,他在许多人心中的形象无疑是不忘初心,乐善好施的富豪,许多人也毫不吝啬自己的语言以及文字对其行为进行赞扬。
然而谁也不会想到随后发生的事情却让得这位富豪的形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曾经的名誉被一扫而空,一时间潘石屹几乎就成了铁公鸡的代名词。
潘石屹早年的经历
潘石屹1963年出生于甘肃省天水市潘集寨村,因为爷爷曾经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国民党军官,这是一个极为特殊的身份,所以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们一家人的生活过得异常的艰难。
好在潘石屹的家庭文化氛围很好,爷爷与父亲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他们将自己的知识与经验传授给潘石屹,这让得潘石屹的眼界从小就比同龄人要更加高,同时在在生活之中也更加的成熟。
后来,动荡年代过去,潘石屹一家被平反,而高考制度也再次启用。利用这个机会,1979年,潘石屹考入兰州培黎学校,后来又以优异的成绩被河北的中国石油管道学院录取。
求学阶段的潘石屹极为刻苦,各项功课并不落下。1984年,他从中国石油管道学院毕业并被分配到河北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任职,成功吃上了国家饭。
从潘石屹早年的经历我们不难看出,他的生活是非常不顺的。
不过这也磨练了他,或许正是应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当自己经历来自生活的苦难之时,不要先想着如何痛哭,说不定这只是对自身的一个磨练而已。
下海经商,造就亿万身家
对于许多人来说成功吃上国家饭无疑就已经满足了,但是对于从小眼界就高于同龄人的潘石屹来说,这并不能让他得到满足。
于是,利用改革开放浪潮,他就在1987年辞去了原本的工作,下海到当时具有巨大潜力的深圳、海南经商。尽管潘石屹眼光独到,不过由于自己的资本积累不够,所以一开始他的经商之旅并不顺利,赚的钱根本就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
虽然一开始潘石屹的经商之旅并没有达到预期,但是在那个充满机遇的年代,有才华的人并不会被抛弃。1990年,他与其他几人一起成立了海南农业高科技联合开发总公司,过了一年又成了万通公司。
因为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进入正轨的时期,许多开发区的经济渐渐进入热潮,于是潘石屹抓住了机会,借高息贷款1000多万元投入房地产。结果大赚特赚,不仅还清了贷款还剩下了1000多万元,潘石屹也真正有了实现理想的资本。
后来,潘石屹的生意从海南发展到了北京,并且在1995年的时候,他结识了影响自己一生的人——妻子张欣。同年,他与张欣共同创办了SOHO中国有限公司,由此他的事业进入快速上升时期。
因为当时中国与国际接轨有限,所以SOHO中国有限公司提出了一系列前卫的理念并将之在商业地产项目上付出行动,这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007年,SOHO中国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后来潘石屹夫妇的资产也越积越多,在一些闻名的富豪榜单上也出现了两人的名字,他的事业成功登顶。
潘石屹形象的转变
和许多富人一样,潘石屹积累了足够的财富之后,对于名誉的追求也没有放下。正如我们之前所说的,他帮助了许多的人,所以在前期他的形象是非常好的。
只不过很可惜,他却没有能够将自己的形象永远的保持下去。2014年时,SOHO中国基金会向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捐钱,捐给哈佛的钱累计6个亿,这让得国内的许多人对于潘石屹的印象发生巨大的变化。
许多人疑惑为什么要捐钱给国外的大学,国内高等教育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难道就不能够捐钱给国内大学吗?潘石屹给出的解释是这是为了资助在世界一流大学读书的中国贫困学生的,只要家庭年收入6.5万元以下的学子都可以申请。
可能潘石屹认为自己的说法并没有什么不妥,只不过很可惜现实却是能够支持出国留学和在世界一流大学读书的学子要么家庭条件良好要么自身就已经能够申请到来自国家或者学校的奖学金。
潘石屹的说法在现实面前就显得有些站不住脚,后来,潘石屹的两个儿子分别被哈佛和耶鲁大学录取,这下子许多的人就已经明白了其中的门道。
而后,许多网友又扒出其在汶川地震时的捐款,2008年潘石屹夫妇身家近百亿,捐款200万!最后就是最为特殊的2020年,潘石屹夫妇更是直接沉默了,一分钱也没有出。至此,潘石屹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彻底改变,他也成当代的铁公鸡。
无论是街头流浪的乞丐,还是身家亿万的富翁,捐多少原本是无可厚非。潘石屹捐与不捐是他的自由,逼捐也并不值得提倡。只不过在国家面临危机之时,作为一个心系祖国的中国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捐款并不是一项义务,而更像是对于自己的考验。如果人人都只是在意小民的尊严而不要大国的崛起的话,将来哪里会有国家的崛起与振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