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别林与希特勒 | 能够征服世界的,不是强权,而是笑声

2023-10-14   商务印书馆

原标题:卓别林与希特勒 | 能够征服世界的,不是强权,而是笑声

在英国诞生的奇幻巨作《哈利·波特》中,有一种神奇生物叫博格特,它喜欢黑暗封闭的环境,能化身为每个人最害怕的那个形象。而打败它的咒语就是“滑稽滑稽”!围观它的人越多,发出的笑声越大,对它的杀伤力就越强。

这个神奇生物的创造缘起,或许与同样诞生在英国的“喜剧之王”卓别林有关。100多年前的1889年4月16日,这个20世纪最受人喜爱的男人出生于伦敦的沃尔沃斯。就在四天之后,20世纪最遭人憎恨的男人也降生在欧洲,他就是希特勒。这二人的才能与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撞击,各自形成巨大的漩涡。

《卓别林与希特勒:光与影的缠斗》原版封面插图

他们虽从未谋面,但在媒体宣传和个人形象经营上却陷入了长久的厮杀,影史留名的反战电影《大独裁者》也因此应运而生。很明显,片中卓别林的独裁者造型直指希特勒。卓别林通过精湛的演技,将一个企图煽动掌控民众的魔鬼转化为愚蠢可笑的小丑,用荒诞消解了独裁者道貌岸然的虚伪光环。这部电影贡献了很多名场面,如胡说八道德语演讲、踩着匈牙利舞曲的节奏刮胡子、地球仪之舞等,当然,最著名的一幕应该是片尾持续6分多钟的演说。说来也巧,就在纳粹铁蹄踏入巴黎的第二天,卓别林宛如接替法国军队上阵一般,拍摄了最后的演说镜头。而且他确确实实是“一个人在战斗”——那天他把反对加入演说情节的助手和副导演都赶出了摄影棚,他说:“你们在那里的话我演不好,因为我会感受到来自你们的敌意。”

让“查理”在那种地方做政治宣传什么的,是不对的……电影发行商也说:“那个演说……会让票房损失100万美元吧?”可卓别林说:“就算少500万美元也不打紧。我无论如何都要这么做。”

正如上面引文中所表明的,即便后来从票房和口碑上都证明了《大独裁者》是一部非常伟大的电影,但在筹拍之前和创作过程中,卓别林经受了前所未有的、来自国内外各方的压力——毕竟他要拍的新电影意在嘲讽当时风头一时无两的第三帝国元首希特勒。不止影片的商业前景不被看好,他还承受了来自业内人士的冷嘲热讽、媒体的虚假宣传,更不用提包含着政治阴谋的卑鄙攻击。

就在这样恶劣的创作环境中,卓别林共花了559天才打磨出了这部传世佳作,完成版电影胶片的长度为11,625英尺,但总共用掉的胶片却长达477,440英尺,是前者的41倍。仅最后的演说部分就整整拍了4天。

神奇的是,以最后一幕中的演说为时间分界线,希特勒进行演说的次数骤减。仿佛喜剧大师从这位世间少有的演说家手中,把他的“武器”夺了过来一样。希特勒在1932年参加选举的时候,借助飞机可以在一天之内举行三四场大型演说。而到了1941年,也就是卓别林的演说开始在全世界回响的时候,希特勒全年仅举行了7次大型演说,1942年是5次,1943年甚至仅有2次。“纳粹宣传家”戈培尔曾建议希特勒去遭受空袭的前线地区演讲来鼓舞士气,但是大独裁者担心会有损自己的形象而拒绝前往——希特勒已然失去了形象这一武器。因为电影《大独裁者》的问世,他成了全世界的笑柄。比起在真实的战场上吃败仗,希特勒先从传媒战场上败下阵来。喜剧之王顽强地挥舞着笑的锤子,击碎了大独裁者的偶像。希特勒荒唐无稽的野心崩溃了,卓别林的幽默却长存世间。

20世纪最受人喜爱和最遭人憎恨的

两个男人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电影史里程碑之作《大独裁者》

引发了怎样的媒体大战?

艺术能够在多大程度上

影响政治、改变世界?‍‍‍‍

‍‍‍

《卓别林与希特勒:光与影的缠斗》由日本卓别林协会主席、剧作家和电影制片人大野裕之先生所著,通过讲述影片《大独裁者》的拍摄始末,向读者展示了一代喜剧大师在重重困境中,依然秉持近乎愚笨的诚实态度和坚定信念,制作出让全世界都能发出会心一笑的电影。身为导演和主演的卓别林通过该片告诉我们,艺术是纽带,笑是武器,真诚和幽默所传递出的人类共同价值,可以对抗战争、强权和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