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师最烦的形式主义——部分学校教育之怪状

2023-04-29   守望新教育

原标题:学校教师最烦的形式主义——部分学校教育之怪状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教育是一首诗 音乐: 曹芙嘉 - 教育是一首诗

学校教师最烦的形式主义

作者|杨鹏

很多校长都当过教师,都在教学一线干过不少于十年甚至几十年的教学工作,他们应该体验过学校里的形式主义。

问题是,反思型校长少,能够始终站在教师的切身感受角度反思管理问题的校长不多见。我觉得,一个合格的校长不应该忘记自己曾经站在课堂里教书,不应该忘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教师。只有这样,他才有可能态度鲜明地反对形式主义,拒绝形式主义,不搞形式主义。

李镇西:追求教育的真境界

党风廉政建设深入纠正“四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但在学校,形式主义之风如影随形,梦游般时有存在,学校教师最反感的形式主义有哪些?

可开可不开却常开久开的会议

学校领导怕承担贯彻落实会议文件精神不力的责任,常常以文山会海取印留痕的工作形式来证明此项工作正在扎实开展,这就有了会议中典型的形式主义。会议形式主义主要表现在:有的会议本来没有任何实质性会议内容非要坚持每周开一次例会,实际上又没有安排或解决任何具体问题。有的会议主要是安排工作本来可以在工作群内发个通知就能办好的事情,非要通知全体教职工来现场开会。有的会议本来可以很短时间就能开完的会,有事讲事,但因学校领导不事先学习领会好文件和会议精神,开会时对上级文件原文宣读,几份文件必须逐一读完,占用大量时间,还有领导老是爱在会上长篇大论,本来说的是强调三点,结果是讲了几个小时,语无伦次,言之无物,无节制拖延开会时间,短会开成长会,教师有口难言。学校教师最烦开这种没有实际意义的形式主义会议,既耽误了时间,也影响了心情。

人在心不在的上下班签到打卡

学校为加强内部管理,狠抓师德师风建设,严肃工作纪律,采用签到打卡制度来规范教师考勤,这在学校管理初级阶段是有用和无可厚非的。但有的学校,考勤制度不严格,上班打卡签到成了形式主义,主要体现在:代签无人核查,谁签都一样。补签无人过问,早晚都一样。签到人不到,没签一个样。没有考核监督,签与不签一个样。这种没有实际作用的打卡签到,非但起不到约束教师上班纪律的作用,反而有影响学校规章制度严肃的负面性,教师最烦这种毫无意义又每天担心惦记必须去走程序的形式主义打卡签到。我一直以为,教育干的是一个良心活,任何学校绝大部分教师都是遵规守纪的,不按时上班只是学校中极少极少的存在。管理者应想方设法去解决这极少数人的思想问题,没有必要用签到打卡甚至是刷脸的警察监管方式来管理所有教职工的上下班。况且,一个学校如果老是要靠打卡签到来维持教职工正常上下班,我想,这个学校肯定是走下坡路了。学校是一个靠内因驱动来实现教育成效的单位,让教师心甘情愿地来,呕心沥血地干,心想事成地走,教师对这个学校才有爱校如家的亲情,才有爱岗敬业的激情,才有为人师表的豪情。学校才是有温度的学校,教育才会是幸福的教育。

可有可无应付上级的常规检查

严格落实教学常规,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是学校教育管理的法宝。但在有的学校,教学常规成了应付上级检查的形式主义,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分对象的一律要求手写教案,这显然很不科学,暂且不谈教育技术发展到今天,现代信息技术已与教育手段高度整合,电子课件基本取代了手写教案,单就不分对象特别是那些已经成长为专家级别的教师,还要求花大量时间去抄教案应付检查,显然是浪费了极大的教育时间资源,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教师只得抽时间拿本参考教案不过脑子照搬照抄,对教师教育教学没有任何意义。二是要求教师必须听多少节课的听课记录。听课过程不监督,学期结束考核时教师找来别人的或几年前的听课记录抄抄完成任务,检查时一样过关,教师没有真正到教室听课,虚假的记录提升不了教师的业务水平。三是千篇一律的计划总结,年年上交检查,教师难得重写,有的微调甚至不调,有的修改一下日期上交,从无人过问。这些形式主义的应付式检查,没有任何促进和提升作用,教师怨声载道,管理者必须彻底整改。

爱做不做的调查测评投票

不知从何时起,有些部门老是爱拿些PPT测评安排教师们做,并要求必须截图上交。教师本来就忙,为了完成任务,有时连题目都没看清楚胡乱点击答案截个图上交了事,这样的调查结论是否有可参考性?有时候教师会接到一些投票任务,什么优秀评选都通过网上投票来决定,是否优秀其成果摆在那里,几时要靠拉人气来决定优秀的命运?这些形式主义的测评投票,本质上无任何工作价值,扰乱了教师的心绪,教师很反感。

教育是踏实的事业,虚晃不得,飘浮不得,应付不得。我们作为学校管理者,在工作中应多些实际操作,少点形式主义,倡导实干之风,作出实际贡献!

来源|光明社教育家、守望新教育。

陈文 :教育应该“真”“实”“慢”

新教育首先是真教育——警惕新教育的形式主义;新教育不是贴标签,不是赶时髦;新教育实验欲求何真、何以求真、真在哪里?

部分学校教育之怪状:

教师时刻都忙,但很少忙教学;

校长什么都管,但很少管教学!

作者|佚名

谁都知道,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学。

可是,如今的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之外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多,学校的教学中心工作地位逐渐被取代,很多学校已不知道什么才是工作中心,什么才是工作重点了。

所以有人这样说:教师时刻都在忙,但忙的不是教学;校长什么都在管,就是没有管教学。

01

教师非教学任务成为难以承受之重

教学变成了副业

去年,有一个县为了迎接义务教育均衡县和“双高双普”验收,迎验就成了全县所有学校的中心工作。各级各类学校几乎整整一个学期没有放节假日,包括“中秋节”和“国庆节”。

许多学校抽出部分教师不再承担教学任务,专门进行建档案,补各类活动资料,搞校园文化建设。被抽出教师的教学任务全压在其他老师身上,老师们不堪重负,只能疲于应付。有的老师为了完成补活动资料、补记录等任务只得把这些工作带到课堂上,让学生自习,只要把学生看管好,不出安全事故就行。

由于长时期加班加点,很多老师疲惫不堪,上课期间无精打采,甚至出现老师“实在困了就趴在讲台上眯一会”现象。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参与扶贫又让农村老师背负了不应有的负担。

本来,教师尽职履责,做好“控辍保学”工作,把学生教好,让农村多出人才,落实好对学生的教育优惠政策,就是最好的扶贫。但事实完全不是这样,每个老师都要与贫困家庭学生“结对帮扶”,每月至少两次的家访,为了家访随意调课层出不穷,严重干扰了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无休无止的扶贫政策宣传,不仅要学生知道政策,还要家长随时能回答得一清二楚,一个简单的“两免一补”,翻过来覆过去,越解读越复杂,最后连教师自己也不知怎么回答了。让贫困家庭残疾儿童正常入学接受教育,这本无可厚非,但入不了学的,教师得送教到家,以前要求每月一次,现在又有领导发话了,每月得四次。

一些残疾儿童家庭,相隔学校几十里,有的还不通公路,老师一个往返,必须得两头顾。有些严重智障残疾儿童,送教到家毫无用处,但老师不可不去,因为要有家长签字证明,还得有影像资料佐证。现在,又一项工作即将落在老师头上,就是要教会贫困户说普通话,说是因为扶贫检查考核时,外地来的领导听不懂贫困户回答问题。

除了上述扶贫具体工作而外,教师还要建大量的扶贫工作档案,每一所学校,一年下来,扶贫档案都是满满的几十盒。更严重的,有的乡镇还给学校分配了贫困户包扶任务,有一所乡镇初中,全校就二十几名教师,镇政府就给学校分配了三十八户贫困户包扶任务。教师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不知怎么去扶贫?但学校却不敢不接受,因为这是政治任务。

除了上面所说的所谓重点工作、政治任务,教师还有写不完的各种应付材料,填不完的各种表册,迎不完的各种检查验收,应接不暇的各种各样培训……这一切都是工作重点,因为它们关系着学校和教师的督导考核评估!很多老师说:“上课、辅导、教学活动都不怕,就怕迎验搞检查。”

02

校长成了“迎检专业户”

教学管理无暇顾及

现在,学校要面对“婆婆”很多:教育、卫生、食药、环保、消防、公安、共青团、文明办……

要完成的创建工作任务也很多:双高双普、平安校园、法治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食品安全放心校园、智慧校园、健康学校、教育装备示范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学校……

不仅如此,还有很多跟学校关系不大的事情摊到了学校身上,例如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森林城市……这些创建活动,上级部门要求一天一报进度,一天一报信息,一天一报好做法,一天一报典型,不报漏报就要影响考核。每一项活动都要有方案、有总结、有阶段工作安排,还需要有过程印证材料做支撑,一项检查评估下来,一所学校都是满满十几盒甚至几十盒档案。上级领导来检查考核,主要就是就是档案资料,只要档案齐全规范,检查才能过得了关。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面对如此多的创建活动的督导检查,校长就成了“迎检专业户”,对上,要准备好汇报材料,对下,要时刻督战,要召开学校领导班子会、中层干部会、班主任工作会、全体教师会,成立相应的迎检小组,层层布置任务。有些检查,还要提前搞模拟演练。

校长的精力就这样花在了准备和迎接检查上,那还顾得上管理教学?

03

学校丢了教学主阵地

都是形式主义惹的祸

除了教育行政部门以外,很多部门都将学校纳入各自业务管辖的范围,要求开展各种活动、进行检查评比、报送相关材料。因为学校是工作最好贯彻的地方,你有什么工作,要开展什么活动,别的单位不一定贯彻执行,但学校不敢不执行,再加上老师干事一般都很认真,还有能力做材料,而且很多任务还可以通过学生布置到家庭,由家长去完成。

老师无休无止的被折腾,学校被迫“扎扎实实走过场,认认真真干虚活”,究其根源是地方行政管理部门众多,都把学校当成了听话的“小媳妇”,把学校视作搞形式主义、捞取政绩的工具。层层施压下,学校、教师便丧失了教育的主体性和话语权,而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似乎都可以不管不顾。

04

教育部部长给教师“减负”

在两会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呼吁,要把时间还给老师,给教师“减负”。

部长的呼吁无疑道出了一线教师的心声,但怎么给学校和老师“减负”,笔者认为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只要形式主义不根除,给学校和老师“减负”就是一句空话。

不过,有专家的建议值得采纳: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必须建立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力清单,取消和叫停不必要、不合理的填表、考评、比赛、评估;应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建立新型的政府与学校关系,落实和扩大学校的自主权,推进学校进行教育家办学。

近年来,许多有识之士都在不停疾呼:

还学校一片宁静教育的空间,给老师松绑,让老师做纯粹的教育,让学生有一间安放安静课桌的教室。

然而,这些声音很快就被淹没在喧嚣的滚滚大潮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需要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事业。教育最怕被打扰、折腾。

古人云,人能常清静,天地皆悉归。心静则智生,智生则事成。教育工作者最需要的是宁静、守恒,如果天天心浮气躁,天天被与教育无关的杂事、烦事缠身,很难做到静心教书、潜心育人。

但愿给教师“减负”的呼吁能切实得到有效解决,开启新时代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新风貌。

来源|光明社教育家、 当代教育家传媒、守望新教育。

朱永新: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全面建设学习型大国

中国教育报:“新教育实验”给教师带来了什么?——给教师有迹可循的成长路径,让教师的成长清晰可见!

答师友问:如何加入新教育实验?——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邀您加入!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 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让师生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
新教育实验, 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 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