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威尼斯双年展“梦之乳”,带你看遍所有惊艳展馆!

原标题:2022威尼斯双年展“梦之乳”,带你看遍所有惊艳展馆!

以下文章来源于匠山行记 ,作者匠山

威尼斯双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一个有着艺术界“奥林匹克”之称的世界级别大展于2022年4月23日开幕。由于受到疫情影响艺术展期延后,然而热度和艺术氛围却完全没有因为疫情而消退。

此次的主题是《梦之乳》The Milk of Dreams,灵感来源于英国作家、超现实主义艺术家Leonora Carrington 的一本书。这本书描绘了一个奇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生活通过想象力的棱镜不断被重塑,人们有可能改变、变形,并且成为自己以外的人。

本文整理了10个必看国家展馆,展现共同的艺术力量。

“正如物质创造物质,空间创造空间一样。我是一个房间,也承担着一个房间,无论你是否在看,都是一样。”

——爱格兰小说家Eimear McBride

01

中国馆

《元境 Meta-Scape》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展厅现场

迄今为止,中国共计参与了9届威尼斯双年展,以开放的姿态参与世界艺术交流,在这个展示自己并观察他者的过程中,中国馆成为了世界了解中国、中国展示当代艺术创作与思考以及中外美术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

“元境”的由来,源于钱学森在一次科技展览上的一件手稿中他将“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翻译为“灵境”。在后来的信件中,钱学森还指出,“灵境”技术及多媒体能大大拓展人脑的知觉,使人进入前所未有的新天地。

中国国家馆“元境(Meta-Scape)”logo设计

中国国家馆由BUZZ建筑工作室创始人庄子玉担任空间设计,位于威尼斯军械库展区,展览主题为元境(Meta-Scape),携4位(组)艺术家——刘佳玉、王郁洋、徐累、AT小组,在策展人张子康和助理策展人孙冬冬的带领下亮相此次威尼斯双年展。

中国馆包括了室内展区及室外展区两个部分,通过不同区域的划分,展览在视觉呈现上能够极大程度地形成对比及呼应。

中国馆展场呈现

展馆贴合了当下最前沿的“元宇宙”中的“元”(Meta)概念,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境”的原理性观念融合,将空间分造为花园与展厅,从诗性空间出发,以4位(组)各具特点的艺术家,激发了具有中国哲学特点的自省性和中式美学对人类未来图景的东方理解。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现场,刘佳玉,《虚极静笃》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现场,王郁洋,《季》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现场,徐累,《Correspondances》

回归到“元境”的主题,回到中国馆本身,其实所有作品都在不同层面体现了中国人的艺术观、宇宙观和思辨术,正如张子康所言“真实反映了中国当下创作的新的形式、观念和语言”,是一张在新纪元下重生的“中国牌”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展厅现场

02

德国馆

《重新安置结构》

德国馆呈现了Maria Eichhorn的极简装置,展厅被改造为一座空荡荡的场地,场馆内大部分建筑骨架和墙面上的砖块都暴露在外,剥离的墙面仿佛将展馆还原为历史的纪念碑。

Maria Eichhorn 在她的项目中专注于德国馆的历史及其建筑改造。巴伐利亚馆建于1909年,1912 年更名为德国馆。艺术家通过大量的历史研究,回溯了德国馆建造和扩建的黑暗历史。

Maria Eichhorn 国际知名德国艺术家

新的立面、后部延伸和升高的天花板使展馆看起来令人生畏。尽管战后进行了改造,这座建筑仍然体现了法西斯主义的正式语言。Maria Eichhorn发现了隐藏在1938年重新设计后的原始展馆的痕迹。

通过此次名为“Places of Remembrance and Resistance”的展览,艺术家全方位地展示了一段历史。在整个双年展期间,展览还设置了在威尼斯周边区域进行的“导游”,讲述二战期间该市的反法西斯实践和此后为纪念抵抗运动而建设的纪念碑。

展览现场

03

意大利馆

《彗星之夜与命运的历史》

意大利馆艺术家(左)和策展人

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馆呈现的是艺术家 Gian Maria Tosatti 的个展,这也是意大利馆首次单独呈现一位艺术家的作品。

展览由Eugenio Viola 担任策展人,展出了名为 Storia Della Notte 和 Destino Delle Comete 大型环境装置,从文学参考到视觉艺术,从戏剧到音乐和表演,以多种创作语言和媒介,反思当下人类自身的生存状态以及未来的可能。

游走在整个展览现场,作品有时是人们熟悉的事物,有时候又会感到不安,比如巨大的废弃工厂和机器,还有展览最后漆黑的空间和海水,仿佛在吞噬这一切。

展览讲述了意大利工业梦兴衰的故事,也与当下的疫情有关。这些作品引导人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与领土、道德与资本之间的艰难平衡。

这一展厅讲述了“意大利奇迹”及其终结的故事,20 世纪意大利经济增长迅速,但现在一切都陷入停滞,尤其是展览中,只留下了工厂、机器而没有工人,昏暗的灯光、吱吱作响的门,它们是见证者,也是历史的诉说者,引导观众思考是什么造成了今天的一切。

展览的第二部分,先来到一个充满柱子的空间,然后顺着窗口和走廊,观众会来到一个沉浸在黑暗中的工业码头,漆黑的环境、不断拍击堤岸的海水以及声音,再加上远处昏暗的灯光,营造出一种有点恐怖的氛围,但同时点点灯光似乎又蕴藏着希望在里面。

策展人介绍,展览中的部分机器来自疫情期间关闭的工厂,比如缝纫机就是如此,这些作品呈现了当下时代的复杂性,疫情似乎是大自然对人们的警告,这需要我们做出改变,但似乎人们并没有因此做出多少改变。

展览现场

04

瑞士馆

《音乐会》

艺术家Latifa Echakhch

一切都从一架钢琴开始。“我想学钢琴,"Latifa Echakhch曾表示,她的一位艺术家朋友回答她说:“那你需要一架钢琴,为这架钢琴你需要一个公寓,为这所公寓你还需要一个国家”,于是她选择了瑞士。

无论是爱情还是什么驱使她来到了瑞士,这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现在这个故事又将我们带到了威尼斯双年展的瑞士馆,而我们的这位艺术家则因为瑞士馆,踏上了一条崭新的音乐之路。

该项目是一种光与影、创造与毁灭、开始与结束的舞蹈。在这个项目中,他们共同抓住了进入创新合作形式的机会,打造一个艺术实验和冒险的场所。

《音乐会》2022装置视图

《音乐会》2022装置视图

05

法国馆

《Dreams Have No Titles》

威尼斯双年展法国馆呈现了阿尔及利亚后裔女性艺术家Zineb Sedira的个展,1960 年代的阿尔及利亚独立运动构成了展览的基础。

该展览名为“Dreams Have No Titles”(梦想没有标题),通过模糊虚构与现实、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之间的界限,阐明过去和现在的国际团结与历史上的解放斗争有关。

Zineb Sedira 将展览现场改造成了一个电影制片厂,其中包括道具、置景和舞蹈表演,沉浸式的体验更好地引导观众进入电影本身。其中,一段视频装置调查了 1960 年代至 1970 年代导致制作激进电影的原因,发掘了过去在地中海两岸之间产生的文化伙伴关系。

展览现场

本展馆的布景灵感来自卢基诺·维斯康蒂的电影《异乡人》(1967)、奥森·威尔斯的电影《赝品》(1973)以及艺术家丝娜·席迪拉自己制作的电影和相关研究艺术实践的经验。展览以时而充满希望并感人的方式深入挖掘了反殖民激进主义的继承。

展览现场有一个类似于战后时代的老式酒吧的装置,播放着那个时代的令人陶醉的音乐。一男一女两位表演者,身着黑色正装,定期在参观展览的参观者中混在一起,甚至在所有人面前跳舞。

展览现场 舞者在现场表演

06

荷兰馆

《当身体说是》

今年荷兰将其位于贾尔迪尼(Giardini)的展馆借给了爱沙尼亚,而爱沙尼亚在该市没有永久展览空间。因此,荷兰人转而使用位于Cannaregio区的一座13世纪的教堂Chiesetta della Misericrodia 来举办艺术家Melanie Bonajo的展览《当身体说是When the body says yes》新视频装置。

“在这里,你可以脱掉鞋子,躺在色彩鲜艳、形状各异的座椅上(与艺术家 Théo Demans 合作),并欣赏 Bonajo 的新视频。”这个装置是艺术家对我们日益疏远的商品驱动世界中亲密关系状况的持续研究的一部分。

07

波兰馆

《使世界重新焕发魔力》

该馆以创造性的方式将艺术家的个人经历和当地故事与文艺复兴时期壁画的传统交织在一起,同时将私人肖像与几个世纪前的象征主义和寓言相结合。

波兰馆的内部由一个装置组成:十二块面板上覆盖着一年中十二个月的大幅面纺织品,这些壁画来自Schifanoia宫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占星壁画。

宫殿的象征,包括星座,decan系统,时间周期以及图像在时间和大陆上的迁移,作为视觉和意识形态的参考点,艺术家将其铭刻在波兰 - 罗姆人身份和乡土历史经验中,建立了欧洲最大少数民族的肯定肖像。

展览现场

08

马耳他馆

《Diplomazija Astuta》

艺术家将卡拉瓦乔的开创性马耳他祭坛画作《施洗者圣约翰的斩首》重新想象成一个动态的雕塑装置。通过感应技术,钢水滴从天而降,落入七个长方形的水池中,每个水池代表了《斩首》中的一个主题。

Diplozija Astuta将卡拉瓦乔的内在主题重新置于现代生活中,使观众有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里体验圣约翰处决的悲剧和残酷,调和过去的不公正,并在未来维护共同的人文主义原则。

展览现场

09

匈牙利馆

《追梦之后:我敢于藐视伤害》

该艺术展由策展人Mónika Zsikla策展的展览《追梦之后:我敢于藐视伤害After Dreams:I Dare to Defy the Damage》中引用的艺术史和分配给该项目的故事讲述,整个叙事尖锐而准确地反映了后covid时代的气氛。

展览充满挑衅、忧郁、逝去,创造了解释现在所必需的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基本洞察力,并有可能成为匈牙利馆展览历史上最复杂、数量最多的雕塑展览之一。

展览分为四个单元,探索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矛盾关系,以及人们绘制自己身份的阶段。在彼此的反思中,从共同和个人经历的负担中解放出来,相互参照的身体碎片 - 分离但作为一个社区存在 - 试图实现其最终形式。

展览现场

10

乌兹别克斯坦馆

《知识的花园》

这座 500 平方米花园的布局以智慧之家的花园为基础,智慧之家是9 世纪巴格达的一个学术中心,中世纪的学者,包括著名的波斯数学家花剌子模都曾在这里学习。

展馆反映了科学家穆罕默德·伊本·穆萨·赫瓦里兹米的工作。他的著作《Kitab Al-Jabr Wa-al-Muqabala》以Dixit Algorizmi的标题引入欧洲,是第一本将代数作为独立于几何和算术的学科的科学教科书。

《知识花园》着手质疑围绕技术发展的历史和地理的主流叙事,探索被遗忘的根源和被忽视的与遥远的地方、时间和文化的共鸣。

展览现场

结语

“今年双年展的展览主题并非关于疫情,但它不可避免地记录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动荡。我一直在思考威尼斯双年展应该在这个历史关头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得到的答案是——艺术和艺术家可以帮助我们想象新的共存模式。”

——策展人塞西莉亚·阿莱玛尼

当疫情并未合乎人们的期待,仍旧无休止地蔓延和扩散,今年的人们似乎开始惶恐、无措,将目光投放到更为辽阔的艺术领域,试图以艺术与哲学的方式确认人类在地球这一巨大参照系中的定位。这可能是艺术和设计所能带给我们的无穷力量。

资料引述:

1. https://www.labiennale.org/en

2.https://mp.weixin.qq.com/不可错过,2022威尼斯双年展

3.https://amma.artron.net/observation_shownews.

4.http://art.china.cn/

来源:匠山行记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