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带娃啥事没有,妈妈一带一哭二闹三上吊!到底是被妈妈惯坏了?还是安全感缺失?

2020-08-01   CC爸妈

原标题:别人带娃啥事没有,妈妈一带一哭二闹三上吊!到底是被妈妈惯坏了?还是安全感缺失?

前两天闺蜜专门找我来诉苦:

家里两岁半的妹妹,每天在我下班后都像个树袋熊似的挂身上,走哪抱哪,连上个厕所都不放过,而且一言不合就哭闹,稍有不顺就打滚、跳脚,一晚上就循环在娃哭和哄娃的路上,完全没有任何自己的时间,好累好崩溃……

如果说是摊上了个难带的娃也认了,关键是白天爷爷或姥姥、爸爸带时,都一致表示孩子很听话、玩得好、睡得好,饭也基本都是自己吃,很省心!

好苦恼啊,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难道说是她在故意针对我?

这让我想起了两三年前的CC,在家跟奶奶或在幼儿园里表现都非常好, 唯独跟我在一起的时候就格外“矫情”,也一度让我崩溃。

后来了解了才发现,大部分孩子都是如此。

  • 有人说,肯定是孩子不喜欢妈妈、讨厌他妈才这样!
  • 有人说,一定是你给孩子关爱太少了,孩子没安全感才会一见你拼命找补!
  • 还有人说,一定是妈妈太惯孩子了,她才会在你面前肆无忌惮、表现最差!

其实,真相并非如此。

孩子也会隐藏情绪

无论全职妈妈还是职场妈妈,应该都经历过孩子的分离焦虑期。

全职妈妈可能是在孩子刚上幼儿园的那段时间,而职场妈妈则是在产假结束或孩子一两岁之后。

起初一段时间往往表现地很激烈,抱大腿、大哭大闹……之后随着环境的适应、心里的接纳,不再容易哭闹了,但 这并不代表他们不想念妈妈,内心深处可能还常常伴随着妈妈不在身边的恐慌和不安全感。

而且一天时间下来,孩子 也会经历各种不顺的小事,出现一些负面情绪。

比如爷爷奶奶没给吃零食或制止了他的某些行为;比如在幼儿园和小朋友闹别扭或者吃饭时没好好吃被老师批评等等。

但这些小问题可能不足以让他们通过大哭大闹来解决,尤其是在他相对不熟悉的人和环境下。

想想我们自己其实也是如此,但孩子情绪表达能力并不强,情绪调节能力也没有成年人那么成熟,所以 他们会频繁地使用第一个学会的防卫机制——“抑制”(repression)。

也就是说,小孩经常通过 把负面情绪藏在心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但做个遵守规则的好孩子需要精力,时间久了终究会爆发,所以再见到妈妈时,面对外人那个紧绷的弦终于可以松了,情绪就都出来了。

这就是为啥常有人说,“天使在外面,恶魔在家里。”

这其实是调节情绪的一种方式,也是孩子学习清空负面情绪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重新获得健康的心理状态。

为什么妈妈容易“中标”呢?

很多妈妈作为“被娃选中的人”,表示无比忧虑,总感觉是不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什么?

否则,娃为啥如此有针对性?

其实很多时候,是你想太多啦!

孩子见到我就一直缠着更爱发脾气,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吗?

不是!是因为他太爱你了!

之前也有妈妈曾留言问,每回一进家孩子就粘在我身上,寸步不离,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吗?是不是我给的不够?

并不是!

心理学家Mary Ainsworth和John Bowlby在“陌生情境”实验研究中发现, 低龄的孩子在妈妈离开和回来时都可能会哭,但此时的哭与安全感没有直接联系。

不想妈妈离开的情绪是任何孩子都会有的,与安全感无关。

那为啥回来了还哭?

因为太想妈妈了。以至于这种思而不得强烈到形成负面情绪,并通过各种看上去“不听话”的行为表现出来。

开头闺蜜家孩子妈妈一回家就一直挂在身上正是这个原因。

那些一言不合就哭闹,打滚撒泼的行为, 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想念没有得到想要的回应。

比如她想让抱抱,而妈妈可能忙其他家务没有足够的回应;她想让陪玩,而妈妈很敷衍或 表现出不耐烦

这时她就会通过“作”来强化自己的情绪, 目的就是为了引起妈妈的注意,得到妈妈的反馈。

这一招儿妈妈们结婚前是不是常使?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跟男朋友或老公闹情绪,就是为了要赢得他们的关注,就是想让他们做出改变。

只不过小孩子是不知道怎么表达,而成年人是不愿意表达,但结果都是表现地很“莫名其妙”~

另一方面,对孩子来说,妈妈是最亲近的人。他可以毫无保留地展示最真实的一面,甚至毫无保留的发泄自己的情绪。

他知道如果他们得罪朋友,第二天他们可能就没有朋友了。如果他们冲撞老师或其他看护人,也要付出代价。

唯有妈妈,虽然也可能会生气,但不会拒绝或抛弃他,所以才愿意卸下所有防备和顾虑,从而缓解这一天的负面情绪。

孩子一到我手里就格外不听话、不配合、更加难带,是因为我的教育方式不对,把他惯坏了吗?

不是!是因为 你是他最信赖的人!

在这件事上,很多妈妈都受到过质疑。

之前就有位妈妈留言,说孩子6岁了,经常在她爸那表现地很懂事,一到自己这就各种不听话、发脾气,结果就各种被队友冷嘲热讽: 都是因为你惯的!有问题总是讲一堆大道理,有用吗?你一点都不“厉害”,不欺负你欺负谁!

她说她知道老公说的不对,却不知道怎么反驳,甚至还 怀疑自己一直努力追求的温和而坚定的养育方式是不是真的有问题,才让孩子 只有面对她时才格外爱发脾气。

其实原因并非如此,孩子和母亲的联结是与生俱来的, 因为妈妈是让他感觉最安全的人,是她内心安全感的来源,相比之下跟爸爸“不熟”。

如果孩子在你面前更容易闹情绪,妈妈们大可不用担心是因为孩子不喜欢你,或者认为自己的育儿方式有问题,把孩子惯坏了。

恰恰相反, 这说明你平时给予了孩子极大的信任感,让他知道在你面前 可以不用小心谨慎和假装听话隐藏情绪。

他不仅愿意向妈妈表达和倾诉自己的情绪,还知道妈妈会无条件地去接纳、理解、支持和爱他, 在妈妈这里最安全。

看到这,闺蜜家娃在其他看护人面前表现得很乖巧、听话的现象也就不难解释了。

有一定的戒备心是一方面,孩子还会通过听话、懂事来赢得其他看护人的爱和关注,就像上了幼儿园的孩子都很听老师的话一样,看上去像讨好,其实也不是,这是孩童时期适应社会的一种特殊表现。

爱才是唯一的解题答案

知道了原因,可能妈妈们就没有那么苦恼了。

所以,当孩子出现这些情况时, 我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教育他、阻止他,而是对他的情绪做出反应。

用我们的语言、肢体动作、实际行动同样强烈地向孩子表达:

“妈妈也想你了,非常想你!”抱一抱、亲一亲孩子,和他玩一会儿他喜欢的游戏等等。

可能有的妈妈会说,我忙完一天也很累啊,回家还得做饭、收拾各种,哪能只顾娃。

但实际情况是, 你越不去帮助他释放情绪,甚至推开孩子,强制让他停止,他反而会更加变本加厉!

看似没有原因或一点小事就大哭大闹、撒泼打滚就是最直接的表现。

每一个小孩都是情绪大师,他能第一时间确切地洞悉你的真实心理感受。不论你表演的多么和颜悦色,说得多么合情合理,他就是知道,你只是嘴上哄他,实际却是想推开他。

那时已经完全不是“想念妈妈”的问题了,而是升级为 “重建与妈妈的关系”的层面,这就可能影响到安全感了。

所以说,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接纳和帮助他释放情绪, 情绪解决了,那些因情绪带来的“怪行为”自然也就没有了。

这绝对是一件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事儿,一开始可能会比较难,或者需要很长时间,然而一旦孩子的需求得到满足,情绪能够得到正确的释放后,这种情况会越来越少。

C妈说:

DD才几个月这种情绪就很明显了。每次我回家进门都必须马上、立刻要求抱抱,如果我没有立马回应,哪怕是洗个手、换个衣服他都要歇斯底里的哭闹一番,奶奶也常说,一见着妈妈就调皮。

但如果立马回应他,结实实的让他“霸占”一会儿,他也能很快安心的自己独自玩耍去了。

孩子的需求就好比一个盛满爱的杯子。

当他拿着空杯子来找你的时候,他希望你用爱把那个杯子注满。只有得到满足,她才会平静地离开。

所以,想要做自己的事情, “推开”她的最好方式就是满足她。

其实,小孩子比我们想象中要容易满足的多, 解决娃一到妈手里就难带的问题,就从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开始吧!

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C妈-报社育儿编辑,新时代、新父母、新理念,育儿需要鸡汤,也需要指南,公益普及婴幼儿养育、疾病、心理知识。原创公众号:CC爸妈(cc-b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