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分析当中,我们比较全面地解析了宝钗对宝玉那种隐晦而内敛的喜欢。
宝钗对宝玉,尽管没有上升到如黛玉一般的刻骨铭心的爱恋,却也有过情窦初开的心动。因为金玉姻缘的可能,宝钗不仅没有恪守女德,在心动刚刚萌生之时就斩断情丝,反而在前期顺应本心,与宝玉有过几次带着点暧昧的互动。此后,她也积极地收服宝玉的下人,并力图在宝玉的亲人面前留下好印象。
即便是后续她发现了黛玉和宝玉的异样情愫,理智上认为自己应该“远着宝玉”,但实际上,宝钗却有一些与黛玉相争的意思。
然而,随着情节的演进,宝钗终于还是放弃了和宝玉的感情——不论是从行动上还是从情感上。
一
上一篇文章当中,我们就提到,宝钗最晚在27回时便意识到了宝黛关系的不寻常。然而,宝玉是宝钗早在第8回便以为的“真命天子”,而且金玉姻缘也是薛姨妈和王夫人都同意的政治联姻。所以,宝钗最开始存了争取宝玉的想法。
然而,宝钗却没有想到,宝玉和黛玉的感情能深到那种程度。
第34回末尾,宝钗刚刚为了薛蟠的话哭了一夜,第二天肿着眼睛出门,却碰见了黛玉。黛玉打趣宝钗:“姐姐也自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
尽管这是黛玉错会了宝钗痛哭的原因,但黛玉本人却真的因为宝玉挨打而哭了“两缸眼泪”出来,前文去看宝玉时也是两眼肿着,像桃子一般。
黛玉会误会宝钗,是因为她以己度人,认为宝钗既然喜欢宝玉,也应当为了情郎受的伤而哭得双目红肿。
宝钗当时虽然心里有事没有计较黛玉,过后若是想起这句话,则应该会明白黛玉的深情,已经到了怎样的地步。
如果34回黛玉的这句无心的刻薄,还不足以引起宝钗的注意,那么紧随其后的36回“梦兆绛云轩”的情节,对宝钗而言则不啻当头棒喝。
彼时,宝钗仍然在试图争取宝玉。第35回时,莺儿一边给宝玉打络子,一边闲话宝钗的好处。这个行为的确不见得直接是宝钗的意图,但却很可能就是宝钗心中所想。
这段莺儿对宝玉夸宝钗的情节,其实可以与后文紫鹃试忙玉的文字对看,一实一虚,一略一详,这两个丫鬟却可能是出于同样的动机。宝钗不一定明确地指使莺儿“下次见到宝玉一定要夸我”云云,但莺儿作为贴身丫鬟,却是最懂宝钗内心所想之人,自然会在她的“心上人”面前为她美言。
随后,宝钗便提醒宝玉用“金线拈上黑珠儿线”来给通灵玉打一个络子。通灵玉的穗子,之前是黛玉所穿,现在换成宝钗的丫头来打,而且用的又是极有象征意味的“金线”,自是别有深意。
然而,宝玉虽然极赞黑金相间的玉络子好看,内心却从未将金玉之论放在心上。所以,在36回,宝玉从梦中的那句喊骂,便以最直接的方式向宝钗摊了牌:“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木石姻缘!”
宝钗不觉怔了。
素来不失态的宝姐姐,坐在表弟床前绣鸳鸯戏莲的宝姐姐,听见宝玉做梦都不想要金玉姻缘的宝姐姐,她怔了的时候,在想什么呢?
不论宝钗如何不承认,宝黛的刻骨铭心的爱恋,如今都已经展现在宝钗的眼前,她既不能再将其归为天真烂漫的友谊,也不能将其看作一时新鲜的早恋。
坐在宝玉床前的宝钗,心中已经明白,不论最后结果如何,想要和宝玉两厢情愿地步入婚姻,是不可能了。
二
在政治联姻面前,“两厢情愿”毕竟是脆弱而可笑的。就算宝玉不喜欢,就算宝钗永远得不到宝玉的爱,如果他们的结合对家族有利,那也是势在必行。
因此,仅仅知道宝黛二人情比金坚,并不是击退宝钗的主要原因。
另外一层原因,是贾母这个大家长的反对。
第29回,贾母借着张道士提亲的当口,向众人提出了宝玉娶亲的原则:第一,要过几年再求配;第二,对方的根基富贵不关键;第三,一定要模样性格好的。
张道士提亲的姑娘,条件和宝钗一模一样(也许就是宝钗本人也未可知),而贾母的拒绝,也相当于明确地拒绝了薛家的金玉姻缘。
宝钗已经十五岁,她作为四大家族之一的嫡女,不可能为了宝玉真的像傅秋芳那样等成二十多岁的老姑娘。
贾母既拒绝得干脆利落,薛家尽管有王夫人和元妃的支持,可能一时半会儿也难做成这个强扭的瓜。此时,金玉姻缘未必完全失败,却也已经暂时搁浅。
宝玉和贾家,值得薛家赔上宝钗的终身和名声,冒着让她等成老姑娘的风险,如此汲汲而求吗?
三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宝钗的人生志向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她认为男人应该读书明理,立身扬名。宝玉本是贾府的嫡孙,又聪慧灵秀,本是宝钗实现抱负的绝好凭借。
所以,作为薛家最有头脑的人,又是金玉姻缘的当事人,宝钗对宝玉寄予了重大的期望。她不仅与宝玉房中最贤德的袭人关系很好,而且也会亲自劝导宝玉用功读书,将来好考取功名。
然而面对宝钗的劝导,宝玉的反应是“嗐了一声,拿起脚就走了”,气急之下,甚至都不顾他素日对女儿的体贴,都没管宝钗脸上过不过得去(此事应该发生在32回之前)。
宝玉不爱读书,和宝钗性格不合,志向不同,宝钗内心自此了然。然而紧随其后,第32回,宝玉因为几句调情,害死了金钏,紧接着忠顺王府的拜访又使得他在外结交戏子之事暴露。
如果宝玉只是不爱读书,他还有平平无奇地接管贾府家私,一生无功无过的可能性,但从宝玉今天挨的这顿打来看,也许他连平平无奇都做不到。
到了第36回,宝钗实际上已经对这个不务正业的表弟弃疗了。原文提到:“或如宝钗辈有时见机导劝,(宝玉)反生起气来……因此祸延古人,除《四书》外,竟将别的书焚了。众人见他如此疯癫,也都不向他说这些正经话了。”
如果是这样,对于宝钗和薛家而言,宝玉既然不喜欢宝钗,又有贾母的阻拦,要继续求嫁风险很大,而且宝玉还是个不求上进,私生活混乱的纨绔,那么他的价值还剩几何?恐怕也就只剩一个荣府继承人的名头了——至于这个名头,在宝玉没有功名傍身,又没有理家才干的情况下,到底值不值得薛家费这么大力气,恐怕就要打个问号了。
从27回到36回,短短10回书之内,宝玉已经从宝钗幻想的如意郎君,蜕变成一个名草有主心有所属、祖母坚决不同意亲事、并且还不务正业根本配不上自己志向的“烫手山芋”。
至此,不论是从外因还是内因上,从现实上还是情感上,宝玉在宝钗这里都大幅扣分。宝钗对宝玉,也终于从之前的“上头”,走向了“下头”。
尽管不知道薛家后来对宝玉的综合考量结果如何,但宝钗本人,确是及时掐断了之前对宝玉的不安分的想法,并在“下头”宝玉的路上一去不复返。
要是将书开头的《西江月》里那句“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念给宝钗,恐怕她是会举双手双脚赞成吧?
作者:泥娃娃,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