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秋叶飘零
近几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整体上都不怎么好看,《绿皮书》算是个例外,很轻松很好看,还意味隽永。
故事很有意思。1962年的美国,南北战争过去半个多世纪了,但社会观念和风气却没有一蹴而就改弦易辙,尤其是当初死活不愿废奴的南方,种族歧视依旧。
这样的背景下,黑人钢琴家唐.雪利博士放弃相对安生的环境和高出三倍的薪酬,雇了个自称“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的白人司机托尼,去南方进行类于义演的冒险,为期八周。
各州法律不同,必须带本黑人出行指南——注明哪些旅店和餐馆可被接纳的“绿皮书”。
博士有宏图大愿,想以实力证明种族歧视的不合理不公正。失业的糙人托尼只图挣钱养家,面试应聘,前往曼哈顿第七大道卡耐基音乐大厅,艺术家住在上面。
环视琳琅满目的珍玩摆设,打量身着长袍“部落酋长”似的唐,心里不是滋味,摆啥谱呀,一个黑佬。坚决不肯兼顾打理雇主衣裳皮鞋的差事,太掉价了。侃价,每周100相当可观了,还要再加25刀,挽回一点身价。
回到位于布朗克斯(纽约黑人区)的家中,奇耻大辱般忿忿不平。头天俩黑人来家里修理东西,喝了水的玻璃杯他索性扔到垃圾桶里。
可见即使在北方,再没出息的白人,肤色也是优越感的资本。法律平等只在字面上,人们脑袋里还是旧观念。
路上,唐安安静静地望景、读书,托尼抽烟聒噪,意大利人,爱热闹。唐不客气地制止:好好开车。两人的肤色尊卑和修养高下立马形成反差。
在一家小店门前,托尼捡了个彩石,被唐“要么付钱要么放回去”教训一通,一肚子火。晚上目睹唐的精湛演奏,才心服口服,这老黑的确有两下子。
此后,眼见雪利博士在弹奏时备受欢迎,而双手一旦挪离钢琴便屡遭羞辱的种种情形,托尼便路见不平软硬兼施,出拳或出钱相助。
唐忍受着衣(西装店不许黑人试穿)、食(作为演出嘉宾却不得与白人同一餐厅)、住(绿皮书指定的低等旅社)、行(夜里外出即属犯罪)的歧视待遇,甚至不得使用室内洗手间,外边搭个茅棚。
时时处处,无不刺激着他已有准备的心理承受度,终于忍无可忍,在风雨中爆发了:我不够黑(西装革履不干苦力),不够白,不够男人(同性恋),我是谁?为你们提供高雅的艺术享受,却任由侮辱。无故被捕关押中,他甚至向司法部长助理电话求助。
这真是拧巴变态的不平等现象,把一个活生生的人当成演奏机器,觉得他不需要起码的尊重和礼遇,没有灵魂,感觉不到痛楚和屈辱。一句话,不把人当人看。
1962年的美国,还有如此荒唐扭曲粗暴野蛮的社会陋习?难怪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个梦》里呼吁渴望的目标,仅仅是黑孩子能与白孩子坐在同一间教室,白人警察不能随意殴打黑人。看来,那会儿这些都是奢望。
谁又能想到,半个世纪之后,黑人没有通过暴力革命,靠合法抗争手段争取自己的平等权益,(当然有血的代价,马丁.路德.金被暗杀)推动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进步。奥巴马当上了总统,鲍威尔、赖斯等成了国家领导人。黑人民权运动领袖若天上有灵,该多么讶异。
雪花飞舞的平安夜,睁不开眼的托尼睡在后座,唐开车如约赶着送他回家团聚。
回到自己冷清的宫殿般的住宅,待了片刻,心里不是滋味。揣瓶红酒,最后出现在托尼一大堆亲朋好友之中。他用才华、修养、尊严,彻底打消了托尼及家人的内心偏见和种族隔阂。“不要问国家为我做了什么,先问问自己为自己做了什么”。
内容有些沉重,但片中穿插了轻松诙谐的喜剧桥段。如托尼教博士吃炸鸡往窗外扔骨头,因与生活中肤色与爱好错位而令人发噱。在博士口授下,咬牙切齿似写勒索信的托尼,寄回了一封封诗情画意的家书,让妻子在亲友面前脸上有光。
一路磕磕碰碰吵吵闹闹走下来,两人逐渐渗入彼此的生活,便有了患难关口的哥们情义。博士批评纠正托尼的粗鲁,托尼回敬对方装腔作势。唐确实有点端着架子,刻意的自尊掩盖着内心的自卑,在那种社会氛围下,难免。
有评论说唐是黑人的血缘白人的精神,差矣。那些侮辱他的白人,哪有丁点儿独立宣言的平等意识?肤色有种族之分,普世价值应是全人类的共识。
片尾字幕告诉观众,这是个真实的故事,根据美国爵士钢琴家雪利博士Don Shirley的亲身经历改编。
美国人到现在还揪住那段丑陋的历史,自揭疮疤,痛定思痛,恐怕不单是历史反思,还有当下的现实问题。
警察误杀黑人时有报道,为何不是华人、墨西哥人和印度人?黑人犯罪率高是不争的事实,黑人区令人色变的治安众所周知。因为救济保障,因为可以持枪,容易滋生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之徒。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指出,经历过奴隶的悲惨,黑人以劳作为低等的生活价值观,也不容忽略。历史的重现,尤其是不堪的往事,可以刺激当下习以为常业已麻木的社会神经,回顾曾经走过的崎岖之路,思量脚下行进的步伐,是否经得起后人的评判。
都说世上没有绝对的事。可人类社会的不公,恐怕永远都是绝对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唯有不断调整改进完善,最大程度地合理化,使大多数人获得相对的平等机会和生存权利。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