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国砖”的极致化表达:海贝RS8主观谈

原标题:“典型国砖”的极致化表达:海贝RS8主观谈

什么是“典型国砖”?那当然是长得像砖头一样的国产播放器。

什么是“极致化表达”?那就是在这样的产品形态下,给到你最极致的硬件配置、操控体验、声音表现。

这样的产品,如果有且只有一个的话,我觉得一定是海贝RS8。

不知不觉,播放器的行列也开始拥有与了类似“超旗舰”行列的存在,比如乐彼的LP系列、P系列、索尼/AK的旗舰、包括国产的凯音、乐图等,都已经有了2W元+的播放器。RS8的存在其实是一个给海贝这样的品牌树立【绝对标杆】的产品,而且不仅有RS8播放器本身,它配套的CR08底座也能够让RS8起到一个类似全功能HIFI中心的作用,摇身一变拥有了多组独立的数字输出、以及RCA/XLR输出的功能,可以通过调节输出电平的方式来直接接驳有源音箱、或者作为数字界面来使用,更何况RS8本身就是一个开放式安卓结构的产品,也是非常强大的流媒体播放器。

不论是产品体积、外壳用料、还是升级过后的基于R2R解码的达尔文架构、以及基于骁龙665和8+256的Soc,无不宣示着RS8在海贝家族中的旗舰地位。而海贝近期的产品在调音层面上有了更加独到的表现,不论是被我盛赞过的、拥有A类放大模式的R5II、还是R2R架构的人声利器RS2、还是近期更新过的R6III,相比过去的产品来说,在审美层面会更加鲜明、更加容易让人get到他们想表达的东西。

RS8那143mmX82mmX22mm的体积、超过1斤多的重量、5.5英寸的大屏幕,可以说是把国砖在外形上的典型印象给贯彻到底了,相比DX220/300 MAX的那种体积来说,RS8的外形更有设计感、加上握持感、以及操控体验都完全要更高一个级别,也无需数模分开充电。而海贝作为软件起家的牌子,在使用体验上当然是拥有海贝自家最好的表现,这些方面已经夸累了,不再赘述,只是我个人依然不那么喜欢海贝音乐APP的界面和配色。

平衡

单端

Line Out

RS8作为R2R的机器,参数自然是不会那么好看,尤其是针对动态范围的指标(信噪比测试出现了噪声门,大家不必参考),大概是107dB,和当初RS6上的80dB相比还是高了不少。输出功率方面,最优秀的表现是在16欧的平衡口,达到了1.3W,对于驱动耳塞来说是绝对的有功率余量的,总体而言即便是300欧下的负载,也拥有足够的响度去驱动不少头戴式产品。而实际的听感表现中,我也是认为RS8的声音底子很适合去驱动头戴,比R8那样的声底在音色层面更具备驱动头戴所需要的厚度和足够扎实的中频。

接下来,我准备用3个副标题,来表达一下,RS8一些“极致化”的操作。

一台素质几乎到顶的便携播放器

提到顶级播放器,大家会想到什么?神坛上的LP6TI,2W档的钛墨菊、乐彼P6Pro、AK的SP3000等,包括虽然更便宜、但是牺牲了一些体积和操控体验的DX300 MAX、飞傲M17,我也认为是顶尖的声音素质,但根据我所在的几十个HIFI讨论群观察所见,我发现RS8近期也被大家列入了这个行列。

一台顶级播放器的素质衡量项目,包括但不限于优秀的推力、密度、信息量、控制力、动瞬态、空间感塑造等,不同的用户对于一个机器是否好听存在争议,但是这些指标项其实都算是一个机器的硬性标准,在这些方面,我还真想不出RS8有什么明显瘸腿的地方。如果有的话,我认为RS8的整体结像会稍稍靠后一些、声场更贴近,而非像R8那样有一个略微前置的舞台感;而对于这种结像的处理,我认为RS8也许是更加兼顾了那些主听流行人声的用户,而非像打造R8一样往一个偏大编制交响乐的方向去塑造。

如果和自家同样为达尔文结构的RS6相比的话,RS8在硬件上升级到了12颗高速电子开关、184颗高精度电阻,相比上一代提升了15dB的动态范围,在模拟部分还有4颗 ELNA SILMIC II棕神二代丝绸音频电容、47颗高密度大容量钽电容和10颗松下薄膜音频电容来进行进一步的堆料。这种基于原本架构的全面升级,让RS8比RS6上的那种带点冲劲儿的饱满向流行听感,变为了一个更加中正、从容安定的底子,尤其是对于器乐的表现,开始有了当初R8上那样的凝聚力、但又比R8本身更有韧劲和弹性。当然了,大家熟悉的Turbo模式也依然是保留了下来,这个模式下的RS8在驱动一些难伺候的硬茬儿的时候会释放更多的潜力,非常适合用来驱动市面上的一些平板、静电类的混合单元耳塞,甚至是应付一些中高阶的头戴式耳机。

一台兼顾乐感的、好听的机器

直到今天,提起R8这个机器的时候,我依然丝毫不掩我对它的喜爱,同时我也和R8背后的调音把控者是多年的老朋友,对他的专业背景和调音审美是无条件的信任。但R8在当时当下的那个价位,并没有能够脱颖而出的原因我也略有所悟,其实争议最大的部分是在人声方面,而大多数的发烧友群体最在意的其实又恰好是这点。我是喜欢R8的人声的,有一定的细腻度、温润感,但因为它的人声结像偏小、距离也偏远,在流行乐的感染力层面远不如它的大编制表现那么亮眼。RS8虽然从名字也好、结构也好,看似都应该是拿RS6来比较,但我认为它挺适合拿R8来参照的,因为RS8的优势依然是【绝对素质】够高、【大开大合】的表现继承于R8、又拥有R8不可比拟的安定感、控制力,虽然单纯从功率数字上来看的话RS8甚至并不如R8高,但能够感受到RS8的推力对于驱动耳塞产品来说显然是更有【余量】的,可以让你很有信心地调高音量、调到最大的Turbo增益、又不担心过推的问题。

RS8的人声结像依然显得比较克制、只是不会像R8那样更加线条分明了,声场的表达也有一定的包围感、甚至是更加近场一些的处理,只是这样的近场处理如果是基于足够【大】的基础上,还是能够保证相当好的规模。RS8的人声底子有RS6上那种明显的润Fi处理、足够的圆滑,男女声倾向相对平衡、我个人是觉得女声甜润感比男声的醇厚度要稍高一些。不论是在听流行还是古典的时候,我都是倾向于开启NOS模式,能够让高凝聚力的结像显得松软一点、听着更为轻盈自然。

RS8本身在调音方面的可玩性很高,比如丰富的滤波器处理、还有一个处理二次谐波量感的进度条(在向右拉这个进度条的时候,会明显感觉器乐的泛音更有弥散感,听人声可能不明显),同时还有AB/A类放大切换、氛围增强开关、以及前面提到的NOS开关,并且联合调音预设也有增加,比如FAudio的Mezzo,算是我近期心头好的一个塞子。而Turbo模式这种看似只是单纯加强推力上限的功能,但随着电流输出能力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也有着加强氛围感的功能。如果给大家简单给这些功能做一个归类的话,A类、NOS开、Turbo模式,一定程度上都是在氛围层面做加法的调整,其他模式反之。而因为RS8作为非Delta Sigma解码的播放器,它的滤波模式并非AKM或者ESS这种厂家出厂自带的,而是融入了海贝自己的调教,就比如“Darwin 8”这一款滤波,就是林Sir个人很喜欢的一个设置,声音会更松弛、泛音更丰富。

至于我为什么不详细去写XX类放大+NOS/OS+Turbo开不开+某个滤波器+某个耳机的这种组合,其实一定程度上我担心各位看了这种搭配以后形成思维固化,就好像有些人至今也依然在把动铁/动圈的音色完全分开去描述一样,RS8的可玩性高到让我很难着笔去详细写一个组合下的声音,我希望各位用户自己去摸索、享受探索更多声音可能性的过程。当然了,如果是驱动头戴式耳机,我自然推荐各位把Turbo模式开启,但有一点我是得劝退的,除非你驱动的是一些极为吃潜力的平板类、静电混合类的耳塞,我真的不推荐你长期把Turbo+高增益拿来推一些常见的易驱耳塞,作为一台部分负载下接近台机功率的机器,很多时候中低增益真的完全足够听了。顺带提一嘴,即便RS8本身不是一个韵味多强的机器,但任何R2R结构的产品,我都推荐大家热机一阵儿使用,声音会更加流畅细腻。

巧合的地方在于,RS8联合调音预设中的许多耳塞我手头都有、或者我自己都十分的熟悉它的声音,除了上文提到的Mezzo以外,还有qdc V14、UM MestMKII等,如果你有耐心一个个试的话,可以说这个功能能够让RS8的调音丰富性呈指数倍的增长。拿Mezzo来说,(默认开关下)这是一个高密度、重氛围感的、略侧重于中低频表现的流行摇滚爽塞,而在RS8打开该预设以后,能够削弱一些Mezzo密度上的压迫感、更蓬松点、舒展点,让整个的能量感慢慢往上略提了一些,低频更好地兼顾肉感与冲击力、人声的部分会显得更为绵密。这些调音预设都是品牌主理人或者产品研发的核心人员亲自调校而成、而且是主要基于硬件层面的调整,对于指标和素质本身几乎没有损耗,更何况像qdc黄老师、FAudio Ken,他们在从事耳机行业之前本身都是现场调音行业的大佬,害,这不专业对口了吗?

RS8可以说是一台形态上基于传统国砖的极致化、现代化的产品,包括我没在文章中提到的底座配件等在一起,使得RS8成为了一台具备较为丰富的使用场景的机器。在调音上,RS8在一个相对标准的调音下把推力上限、素质上限都做的非常极限,十分适合那些耳塞、头戴双修的用户们。而音色层面,我并不觉得如此丰富的调音空间会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反而正是因为声音底子足够好、足够有【素质和调音双方面的冗余】才敢这么去玩,这也是我认为RS8的一个重要特性——在同价位的机器中,如果你在声音表现上面实在纠结于如何选择的话,也许RS8是那颗能够让你永远作为盲狙备选的定心丸。